APP下载

重庆市合川区南屏墓群述略

2019-03-21周俊涵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2期

周俊涵

摘 要:南屏墓群是重庆地区规模较大的东汉至六朝时期砖(石)室墓群,在地表以封土堆形式呈现。近年来,为配合各项建设对其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对封土堆、墓葬形制、随葬器物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为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关键词:重庆合川;汉晋时期;墓葬形制;随葬器物

南屏墓群分布于重庆市合川区南津街街道办事处辖区内的白鹿、上南、中南、牌坊等村,东西长4千米,南北宽1.5千米范围内,2000年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是重庆地区规模较大的东汉至六朝时期的砖(石)室墓葬聚集地。其暴露于地表的形态为用黄色粘土垒筑的封土堆,因历代农耕活动及雨水冲刷等原因,原始封土被渐次削减,现存高度一般2~5米,直径几米至几十米不等,较原始的封土堆已大为减小。

南屏墓群最早见于文献是清光绪《合州志》,民国张森楷所撰《合川县志》也记载其共有封土堆40余座。建国后由于改田改土、农民修房建宅以及城市基本建设等原因,封土堆数量不断减少,1987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尚有23座,2000年南屏墓群被公布为重庆文物保护单位时剩下11座,2009年进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南屏墓群仅存4座。

截止2009年,在历次因基本建设工程而进行的考古发掘中,有三次是在重庆市考古队(后改为重庆市文物考古所、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的组织下进行的,即1998年南屏工业大道建设,发掘道路沿线的6座封土堆;1999年渝合高速公路建设,在白鹿村六社发掘2座;2003年正浩集团电缆厂建设,在牌坊村九社发掘1座。三次共发掘9座封土堆,计古墓葬19座,其余封土堆由合川区当地文物机构配合基本建设完成抢救性清理。通过一系列的发掘,我们对南屏墓群的结构和随葬器物有了全面的了解。在配合工业大道建设的考古发掘中,采用了平行长条沟发掘法,通过探知汉墓封土及封土以下早期文化的地层,除了解封土堆的堆积情况外,还希望能找到巴国在合川建立都城时的信息。现得知这6座汉墓封土所在区域的地层情况主要分为5层:第一层为黑褐色的现代耕土层,厚约0.30米;第二层为包括汉至明清时代的各类墓葬的堆积层,厚1.15~2.00米;第三层为粘性较大而纯净的红土层,厚0.50~1.25米;第四层为含沙量大并非常纯净的黄土层,厚0.75~2.25米;第五层为含大量呈旋涡状铁锈斑的绿土层,深度不详。实际上第二层以下即为原生土层,未能找到比汉墓更早的文化现象。

发掘情况表明,依据封土堆的大小判斷,其下一般埋一座或数座东汉至六朝时期的墓葬。墓葬形制为砖室券顶墓,也有少量石室券顶墓,由排水沟渠、甬道、墓室三部分构成,平面呈“凸”字形或“刀”字形。

以白鹿村六社尖坟堡1号墓为例:墓向345度,券顶砖结构单室墓,平面呈“刀”字形。整个墓葬由排水沟、甬道、墓室构成,通长7.12米。甬道长1.68米,宽1.29米,高1.30米;墓室长5.26米,宽1.98米,高1.72米。该墓墓圹清楚,系在事先挖好的墓圹内用砖砌筑墓葬,再在墓上面垒筑封土。其墓葬结构保存较好,仅在墓室后部右侧有一盗洞,系早期被盗。

墓门处用榫卯企口砖横向错缝平砌封门。甬道及墓室侧壁均用砖纵向错缝平砌,甬道壁从第8层砖起用7块小榫卯企口砖横向起券,墓室则从第7层砖起用8块大榫卯企口砖横向起券。在墓室与甬道的连接处和墓室后壁各增设3道发券。墓室用长方形厚砖铺底,甬道用长方形薄砖铺底,均采用纵横相间的方式平铺而成,墓室底平面较甬道底平面高10厘米。

排水沟置于甬道铺地砖下,用凹槽砖连接而成,凹槽砖上面覆以残砖为盖,方向与墓向不完全一致,较之略偏西。

该墓葬共用五种砖。榫卯企口砖均有车轮纹和几何纹,大榫卯企口砖用于墓室券顶;小榫卯企口砖用于甬道券顶;厚长方形砖花纹与榫卯企口砖相同,部分有隶书“富贵”二字,用于墓葬墙体的砌筑和墓室铺地;薄长方形砖为素面,用于甬道铺地;凹槽砖的一面有一纵向凹槽,素面,用于铺设排水沟。

从现有的考古资料看,南屏墓群因历史上多次被盗扰,出土的随葬器物以陶器为主,其中部分出土了釉陶器的墓葬时代可能延伸到两晋至六朝时期,全部墓葬出金属器物较少,且大多残损不全。发掘过程中发现有漆器印迹,但因保存情况较差而无完整器。另有少量圆雕石刻弥足珍贵,其形象是抚琴俑、说唱俑,用以辟邪或作为器物的器座。随葬器物的主要类别有:①陶器:罐、钵、仓、甑、釜、耳杯、井、水田模型、案、盘、盆、勺、灯、博山炉、摇钱树座等;②陶俑:侍俑、舞俑、武俑、疱厨俑、方相氏、乐俑、听琴俑、僮子俑、执锄俑、猪、狗、羊、鸡、鸽、马等;③青铜制品:镜、盘、耳杯、箸、泡钉、摇钱树、鸟及其他器皿饰件等;④圆雕石刻:摇钱树座、辟邪、说唱俑;⑤钱币:五铢、直百五株及其他钱币(因锈蚀严重,难辨识);⑥其他制品:铁刀、铁环、漆器等。

南屏墓群随葬器物的出土,极大地丰富了国有馆藏文物的品种和数量,建立了这一时期随葬陶器的较完整的序列,有些文物造型之生动,制作之精美,堪称重庆范围内同时期的随葬文物之最。其中,1983年在上十字植物油厂汉墓中出土的圆雕石抚琴俑,被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另有夫妻连体陶俑、方相氏陶俑、川东猎犬陶俑、摇钱树座石辟邪等,因造型生动、比例精当而成为馆藏文物精品。

南屏墓群为考古工作者提供了大量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国古代城市居民一般埋坟于郊外,只有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家庭才能建造封土大墓,如此壮观的墓群,可见合川城当时的人口和经济已颇具规模。每座封土堆中埋有数座墓葬,它们或并列,或分布于封土堆内不同区域,有些封土堆甚至经历了朝代更替才最终完成,反映了墓主人家族的兴衰变迁。墓葬内丰富的随葬器物的组合是汉代社会厚葬制度的客观体现,反映了中国人“事死如事生”的古老观念,勾勒了一幅当时社会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形态的真实画景。通过考古发掘,我们还对墓葬的材料制造、运输和建造方式有了深入的了解,并据此推测当时应有专门的与墓葬建造有关的产业,专事烧制墓砖和随葬陶器,供墓主人选择订制。有些石室墓所用材料本地并不出产,是在距此15千米外采集石料加工并用船运达墓地修筑。墓葬的建造一般采用两种形式,一是在地表砌筑墓葬,再掩土垒筑成封土;二是先在地表挖墓圹,再在墓圹内砌筑墓葬,最后掩土垒筑封土。此外,还有众多的信息资料提供给历史和考古工作者思考和研究。

南屏墓群在历史上历经劫难,南屏墓群所有被考古发掘的墓葬都曾经历过盗掘,有些墓葬多达3、4个盗洞,盗洞的地层情况表明是不同历史时期的盗贼所为。其中又以两个时期盗墓活动较为猖獗:一是东汉末年至南北朝时期,此时正逢乱世,军阀混战,人民流离失所,国家律罚松驰,有些盗洞直接打在墓葬的封门砖上,就是这一时期所为,说明了墓葬建成后不久即被盗掘;另一时期是清末民国初年,社会混乱,贩卖、仿制、盗掘古董之风大盛,有的盗掘者甚至用上了专业工具洛阳铲(探铲),考古中发现了数处盗贼使用洛阳铲的痕迹,根据洛阳铲在本地的使用时间及专业化的运用判断,使用者是职业化的有组织的团体,进一步证明了是清末民初盗贼所为。盗掘活动使墓内文物遭到了极大破坏,金属器物除了一些残件外基本无存,所幸一些陶器、石器文物盗贼不感兴趣,经考古出土现已成为十分珍贵的文物。另外,历史上的农耕活动和修房建宅以及现代的基本建设也对南屏墓群造成了较大的损害。

目前,南屏墓群仅存4座汉墓封土堆也已被填埋或作为公共绿化地,在城市的喧嚣中向历史的后来者默默诉说这一段辉煌时期最后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