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家大院,私人民宅“九十九间半”
2019-03-21申功晶
申功晶
甘家大院总占地面积约21000平方米,是南京现有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多进穿堂式私人民宅。为什么俗称为“九十九间半”呢?相传,天上玉帝的宫殿有屋子一万间,人间的皇帝自诩“天子”,不敢与其同数,所以连北京的故宫也只修建到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号称“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而王侯公爵的住宅再降一等,譬如,中国最大的官府建筑孔府就是“九百九十九间半”;而普通民居,更降一等,最多不过九十九间半了。甘家大院由甘福起建,他的儿子甘熙在此基础上扩建,对外号称“九十九间半”。其实,这半间之说,既有未达百间的谦逊之意,又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得意。
金陵甘氏世系望族
甘家大院在闹市中一条不起眼的小巷子里头,一溜平整的白墙灰瓦从南捕厅到大板巷,不动声色地占足了两条街巷。故居坐南朝北,四路五进,跨入小券红门,仿佛一脚掉入了另一个时空,高大的风火墙将红尘和喧嚣隔在墙外。这个民间俗称的“九十九间半”,实则有300多间屋子。徜徉在这迷宫里头,随便转上几圈,就找不到北了。
工作人员向我们娓娓叙述那段隐藏在岁月深处的历史:南京甘氏原系金陵望族,甘氏远祖出自渤海,传至战国,出了秦国名相甘茂和他的孙子、12岁为相的神童甘罗。三国时期,东吴出了一位智勇兼备的大将甘宁,他曾仅率百骑大破曹魏40万大军,且未折一卒。到了东晋,甘宁的曾孙甘卓也是一名骁勇善战的悍将,被叛军谋害,自此,甘氏举族南迁,经湖北、江西、安徽辗转至今南京南郊45千米开外的丹阳。明朝中叶,甘瑭一家自丹阳迁入金陵古城,他经商有道,传至清朝初期,甘家已成了当地“土豪”,他们在古城南西锦绣坊(今南捕厅)买下一块地皮,起建宅院,前后耗时77年,这座私人民宅“九十九间半”终于问世了。
“嵌玉镶金上石头,金陵王气著名楼。谁家九十九间半,直把秦淮烟雨收。”此诗道尽了甘家大院的繁华阔气。大院建成,甘氏聚族而居,一住百年。甘氏后人似乎没有继承祖上尚武的血统,晚清年间,出了个甘熙,与曾国藩是同榜进士。可他藏书的兴趣比做官大,走吴访越,到处搜集珍贵的善本孤本、珍稀的金石书画……在自家后花园搭了/个藏书楼,藏书十万余册,此楼就是后来直逼宁波天一阁的“金陵第一藏书楼”一一津逮楼。
南北相糅名宅特色
甘家大院的南、北各有一道门。工作人员指着游览图,给我们介绍说,北门才是甘宅的正大门。按照常规,中国的民居是坐北朝南,为何甘家大院打破常規,大门坐南朝北呢?导游告诉我们,因为甘氏祖先出自北方,起居造屋时,甘氏后人不忘本,特将大门朝北而开,为表感念祖德。另有一说就是,金陵甘氏以商贾发家,而风水学中有着“商家不宜面南”的说法,因此,甘宅就坐南朝北了。
“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甘家大院融北方徽派建筑的豪迈和南方苏式建筑的细腻于一身,形成了特有的金陵仕绅民居风格。置身院落,抬头仰望青砖、黛瓦、高大实用的风火墙,端的是徽式作派,而那细腻精美的石、木、砖雕门楣则透露出一股柔美婉约的苏式风格。
都说“侯门_入深似海”,何况有着“九十九间半”之美誉的甘家大院。门是一重接着一重:一进门厅、二进轿厅、三进正厅、四五进内厅,佛堂、闺房、书斋、家庙……在里面逛悠,稍—不留神就会跟“鬼打墙”似的,绕了大半天兜兜转转又回到原点。
友恭堂是老宅的主厅,兄友弟恭,被甘家奉为治家、处世的灵魂和准则。这里是负责接待重要宾客、婚丧大典、家族议事的地方。为了显示主人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友恭堂外部采用抬梁结构突出了主厅的高度,内部三开间装饰华贵、布置精巧。
在江南民宅里,庭院有通风、采光、排水等功能,因此,多数民宅的庭院进深较浅,站在用鹅卵石铺就的庭院里,无论何时,太阳光只能在屋外盘桓,永远不能朝室内挪动一步,可见当年布局设计的精妙了。我们在宅院的天井中、屋檐下、门槛边,乃至房间里,随处可见一口口石井,究其缘由,原来甘熙不但是个文学家、收藏家,还是个出色的风水先生。石井造在院内,不但汲水方便,还暗合了“肥水不外流”的风水道理。和大多数地方望族一样,徜徉大院,我们发现了一方悬挂孔子画像的四方屋间,那就是私塾,甘氏子弟读书的地方,一茬又_茬出类拔萃的精英从这里走出来。
戏曲名家添墨增香
穿过重重深门,“吉庆有余”“玉堂富贵”……一扇扇精工细琢的雕花门屏朝我开启,走进光影交叠的时空间隙,感受着亮与暗的交替承转,灰墙白瓦之间明清时代的镂窗花纹令人产生一种“今夕何夕”的错觉。
金陵甘家作为一方豪门望族,不但书香传代,更是戏曲世家。民国时期,有“江南笛王”雅号的甘贡三,虽毕业于中央法政大学,系“工科男”,却擅长三弦、琵琶,精于笙、箫、笛,可谓琴、曲、书、画样样精通。甘贡三本人痴迷于昆曲,家里养着一个“传”字辈昆曲艺人戏班,还和末代皇帝溥仪的堂兄溥侗共同组织了一个“紫霞社”。有了王公亲贵的捧场,登台的不乏梅兰芳、马连良、俞振飞、奚啸伯等戏曲名家,看客中亦有张学良、朱培德、张道藩等军政要员,甘家大院内常年丝竹之声悠扬,社会名流、名家造访不绝。甘家子孙在父辈的耳濡目染下,不论男女,戏曲造诣颇深,个个青出于蓝。甘贡三的东床快婿汪剑耘被梅兰芳收为弟子,享有“南京梅兰芳”之美誉。
甘家的梨园情怀引得黄梅戏大家严凤英也慕名而来,见了倜傥风流的甘家三少爷竟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两人的爱巢安在故居幽静的一隅。在甘家人帮助下学习戏曲的严凤英大有长进,她将京昆艺术融合到黄梅戏中,演艺功底倍增,一举成名。然情场不如艺场那般春风得意,甘家森严的门第观念使严凤英望而却步,她挥挥手,轻轻地离开了甘家情郎。斯人己逝,而闺房内依稀是当年的布置,这段双宿双飞的流风余韵为故居添墨增香。
解放后,甘律之等在南京市政协、文联领导下成立南京京剧艺术研究社,使南京票界的京剧活动蓬勃活跃起来,后又在江苏京剧院支持下举办“钟山业余京剧培训班”,为南京票界输入新鲜血液。而今,汪剑耘、甘律之等辈已相继离世,然江山代有人才出,甘贡三的外孙女汪小丹承袭甘氏京昆世家,现任南京昆曲社社长。
民俗非遗传承至今
甘家大院现在成了南京民俗博物馆,工作人员带着我们来到喜气洋洋的婚俗馆。屋内最显眼的是一顶大红花轿。老南京旧时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婚嫁民俗在玻璃柜内以逼仄的立体蜡像展示开来,新娘子离开娘家要哭嫁,然后上轿,接到夫家,下轿传袋(代),然后拜堂、入洞房、揭盖头。撒上花生枣子等,意味早生贵子,喝交杯酒,洞房里右边有描金子孙桶、提篮、红木筷子盒等。婚俗育儿馆连在一起,育儿有催生、分娩、报喜,洗三、满月、百日、抓周等一系列习俗。
甘家大院,在悲欢离合中春萌秋萎,在风雨洗礼下钩沉史海。它是南京老城的一张名片,亦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走进这座宅院,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家族,走进了一本地方志,这本无字巨著见证了-一座千古名城和一个千年家族的兴衰史。
暮色中,走出了甘家大院,再回首,见它如一个低调而不张扬的贵族,寡言地矗立在老城一隅,静默清凉地固守着一城文史,优雅从容地占据着江南的望族气势,不着一字,却尽显风流。(资料来源:《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