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元史·舆服志》中的冕服制度研究

2019-03-21武晓丽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2期

武晓丽

摘 要:元朝的服饰制度经过了漫长的制定与修改,最终在元英宗时期形成定制。与前代相比,元朝的服饰制度在吸收唐、宋、金朝的基础上,融合了本民族的特色。从《元史·舆服志》中的记载来看,似乎元朝宫廷袭用前朝遗制,实际上并非如此。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元史·舆服志》为依托,探究了元朝冕服制度形成时间、冕服形制,最后分析了冕服制度一再推迟的原因。

关键词:元朝;冕服;法服;冠服

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统一的少数民族政权,与历史上其他朝代相比,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以服饰为例,元朝的服饰制度兼有汉、蒙两种文化特色。目前有大量关于元朝服饰的研究,主要对存留的元朝服饰、画像和雕塑進行研究,如陈茂同的《中国历代衣冠服饰制》[1]。以《元史·舆服志》为依托进行研究的很少,元朝冕服的研究更是罕见,只有韩国学者崔圭顺的《中国历代帝王冕服研究》[2]。本文拟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对《元史·舆服志》中的冕服制度进行再探讨。

1 元朝冕服制度形成过程

1.1 元宪宗时期

“冕服”是汉人对皇帝礼服的一种称谓。元朝是由蒙古族所建立的王朝,也有冕服。关于冕服出现并开始使用的时间应为公元1252年。据《元史·礼乐志》记载:“宪宗二年三月五日,命东平万户严忠济立局,制冠冕、法服、钟磬、笋簴、仪物肄习。”[3]同年秋天,皇帝即着冕服祭天。但是,当时的冕服并非人们所认为的传统的汉制冕服,因为蒙哥是大蒙古国的汗,其在祭天之时是着蒙古式冕服的。至于其形制特征,有可能是质孙,但缺乏史料的记载,无法确知。

1.2 忽必烈时期

公元1260年,忽必烈继位大统,六月即命许唐臣等制乐器、公服、法服。此时的冕服还是蒙古式。一则时间仓促,二则此时忽必烈是大蒙古国的皇帝,若要祭祀不可能摒弃“祖述”。忽必烈身边有一大帮汉人谋士,这些人自世祖潜邸时期就开始跟随,忽必烈制定的许多汉化政策都是受这些人的影响。自忽必烈改元以后,沿用汉朝礼法就开始提上日程,首先就是从服饰制度开始改变。至元三年(1265)十月,太庙建成,丞相安童、伯颜建议:“祖宗世数、尊谥庙号、增祀四世、各庙神主、配享功臣、法服祭器等事,皆宜定议。”[4]然后再无冕服制定的消息。据《太常集礼》记载,至元十二年(1275)开始拟定冕服制度。至元十三年(1276)一月,南宋政府投降元朝,伯颜奉命把南宋“秘书省图书,太常寺祭器、乐器、法服、乐工、卤簿、仪卫,宗正谱牒,天文、地理图册,凡典故文字,并户口版籍,尽仰收拾”[5]。其中的法服正好为元朝制定冕服提供了借鉴。此时的冕服只是法服,与传统意义上的冕服、衮冕相差很远。此后的元成宗沿袭了元世祖时期的法服。大德十年(1306)八月,京师文宣王庙建成,元武宗制法服三袭,“行释奠礼,牲用太牢,乐用登歌”[6]。

1.3 元英宗时期

元武宗即位后,再议衮冕制度,建议吸取唐宋之制,但是“事未果行”。直到元英宗时期,此时与上次议定冕服制度已过了十三年。元英宗继位大统,下诏命令省臣与太常礼仪院制作法服。元英宗想身着法服以享太庙:“十二月乙巳朔,诏曰:朕祗遹贻谋,获承丕绪,念付托之惟重,顾继述之敢忘。爰以延佑七年十一月丙子,被服衮冕,恭谢于太庙。”[7]第二年,元英宗身着衮冕祭享太庙。此时冕服才真正开始形成定制,其后的元朝皇帝都使用此时的冕服参与祭祀。元文宗“甲子,服衮冕,享于太庙”[8]。“冬十月甲申朔,帝服衮冕,享于太庙。”[9]“辛酉,帝服大裘、衮冕,祀昊天上帝于南郊,以太祖皇帝配,礼成,是日大驾还宫。”[10]元宁宗“庚戌,修郊祀法服”[11]。由此看来,到元朝后期,身着汉式冕服已经成为皇帝祭祀中的重要制度。

2 冕服形制

延佑七年(1320),元英宗命太常礼仪院制法服。“八月,中书省会集翰林、集贤、太常礼仪院官讲议,依秘书监所藏前代帝王衮冕法服图本,命有司制如其式。”[12]此处“前代帝王衮冕法服图本”包括十二个部分:

①衮冕。制以漆纱。上覆叫綖,外青里朱。綖的四周绣云龙。冠上缀珍珠。綖的前后用珍珠做旒各十二串。綖的左右系黈纩二,系以玄紞,承以玉瑱,纩色黄,络以珠。冠之周围,珠云龙网结,通翠柳调珠。綖上横天河带一,左右至地。珠钿窠网结,翠柳朱丝组二,属诸笄,为缨络,以翠柳调珠。簪以玉为之,横贯于冠。冕天板长一尺六寸,广八寸,前高八寸五分,后高九寸五分,身围一尺八寸三分。

②衮龙服。制以青罗,饰以生色销金帝星一、日一、月一、升龙四、复身龙四、山三十八、火四十八、华虫四十八、虎蜼四十八。

③裳。制以绯罗。其状如裙,饰以文绣,凡一十六行。每行藻二、粉米一、黼二、黻二。

④中单。制以白纱,绛缘,黄勒帛副之。

⑤蔽膝。制以绯罗,有褾。绯绢为里,其形如襜,袍上着之,绣复身龙。

⑥玉佩。衍一,琚一,瑀一,冲牙一,璜二。冲牙以系璜,珩下有银兽面,涂以黄金,双璜夹之。次又有衡,下有冲牙。傍别施双的以鸣,用玉。

⑦大带。制以绯白二色罗,合缝为之。

⑧玉环绶。制以纳石失。金锦也。上有三小玉环,下有青丝织网。

⑨红罗靴。制以红罗为之,高靿。

⑩履。制以纳石失,有双耳二,带钩,饰以珠。

k袜。制以红绫。

l镇圭。制以玉,长一尺二寸,有袋副之。

以上冕服形制是太常礼仪院在至元十二年(1275)和大德十一年(1307)讨论总结而出的,吸收了唐、宋、金三朝的形制,最终制定而出。其后稍加调整,“亲祀冕无旒,服大裘而加衮,裘以黑羔皮为之”[12]。制作冕服的机构是将作院,主要负责金、玉、珠、翠、犀象等宝物的冠冕、配饰、器皿的打造,以及皇室礼服的制作。

冕服的制作以罗为主,辅以纳石失。纳石失(Nasij)是波斯语词“织金锦”的音泽,源于阿拉伯语,又有“纳失失”“纳什失”“纳赤思”“纳阁赤”“纳奇锡”“纳赤惕”“纳瑟瑟”等多种异译、译写。纳石失是元朝宗亲贵族中最具特色的制作衣服的面料。元朝冕服受唐朝和宋朝的影响,太常博士们在对唐宋的冕服制度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和整理的基础上,结合元朝民族特色而制定出元朝冕服,充分利用能够体现蒙古特色的织物——纳石失制作冕服。

3 冕服制度推迟原因分析

元朝冕服的制定经历了元世祖时期、元武宗时期,并一再推迟,直到元英宗时期最终形成定制。虽然早在元世祖时期就开始大力推广汉化政策,但从冕服制度的推迟中可以看出,元朝统治者在披着“实行汉法”的外衣下仍然采用蒙古族的传统衣饰。蒙古旧势力的极力阻挠使汉法推行效果甚微。这种“汉法”和“旧俗”之间的矛盾不可能轻易解决,尤其是元朝这种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更是矛盾重重,迄今为止所能找到的关于元朝帝王服饰的实物资料中,无一例外都是身着蒙古袍服。

冕服的最终制定与元英宗推行的一系列革新举措有很大的关系。英宗自幼受元仁宗熏陶,酷爱儒学,登基之后立志革新。所有这些首先在割除旧的礼仪制度上体现出来,而身着冕服享太庙,其实也是在表明其改革的决心。这次改革是成功的,后继位的几位皇帝都身穿汉式冕服享太庙。

参考文献

[1]陈茂同.中国历代衣冠服饰制[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2]崔圭顺.中国历代帝王冕服研究[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宋濂,王袆,汪克宽,等.元史:礼乐志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6.

[4]宋濂,王袆,汪克宽,等.元史:世祖本纪三[M].北京:中华书局,1976.

[5]宋濂,王袆,汪克宽,等.元史:世祖本纪六[M].北京:中华书局,1976.

[6]宋濂,王袆,汪克宽,等.元史:成宗本纪四[M].北京:中华书局,1976.

[7]宋濂,王袆,汪克宽,等.元史:祭祀志一[M].北京:中华书局,1976.

[8]宋濂,王袆,汪克宽,等.元史:文宗本纪一[M].北京:中华书局,1976.

[9]宋濂,王袆,汪克宽,等.元史:文宗本纪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6.

[10]宋濂,王袆,汪克宽,等.元史:文宗本纪三[M].北京:中华书局,1976.

[11]宋濂,王袆,汪克宽,等.元史:宁宗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6.

[12]宋濂,王袆,汪克宽,等.元史:舆服志一[M].北京:中华书局,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