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修身方法简论
2019-03-21阎彩彤
阎彩彤
摘 要:自身的积累与完善得益于每日的修身养性,修身亦是走向成功不可缺少的基础。晚清历史人物曾国藩在做学问和接人待物方面,都淋漓尽致展现出修身养性的美好德行。在培养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方面,曾国藩的修身思想对我们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曾国藩;修身思想;修身方法;《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是中国晚清重要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著名学者,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后人对他的评价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褒贬不一,誉之者赞其为“中兴第一名臣”“中国历史上最著名人物之一”;毁之者称之为“卖国贼”。曾国藩主张无论是读书做学问,还是待人接物,亦或是带兵打仗、为官从政,理應修身养性,并实践立德、立言、立功封建士大夫的理想追求。那么,令我们深思的是曾国藩为什么在各个领域都能取得不小的成就?文章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曾国藩从少年时代就非常注重修身。
1 曾国藩为何如此重视修身
1.1 基于儒学经典和程朱理学是曾国藩修身思想的理论基础
曾国藩年幼好学,以儒学启蒙,后对唐诗和宋词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曾国藩深受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传统儒学影响,早在读书时便树立了自己的读书理想,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一生奉行程朱理学却并不拘泥于此,对于程朱之学没有盲目的崇拜。事实上,他对于宋明儒学其他支派的思想也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儒家彰显出的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入世精神,以及强烈的历史使命感都深深地引领着曾国藩的人生方向,成为他修身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
1.2 曾国藩为了完善自我才如此重视修身
年轻时的曾国藩也与其他同龄人一样桀骜不驯,有着很多不足之处。曾国藩的父亲给他写了一封家书,信中叮嘱他要“节劳、节欲、节饮食”。字面意思就是克制自己的行为,不可纵欲忘我。曾国藩对于父亲深沉又犀利的教诲感到羞愧难当,于是他用“手谕示以节劳节欲节饮食,谨当时时省记”回复了父亲,表达了定会改正身上不足之处的坚定意志,也真正做到了用行动重塑自我。
曾国藩同一件事抗衡了十多年,多次失败又多次努力,那就是戒烟。为达到完善自我的目的,他更改了名字许下诺言,最终成功。曾国藩还十分喜欢下棋,但后来他感到下棋耗费时间和精力是不必之事,坚定戒棋之心,但最终并没有成功,而这恰恰体现出他可爱真实之处,告诉我们他并非圣人,也同样是凡人。
1.3 曾国藩为完善未来也同样如此修身
曾国藩为翰林院仕讲学士时十分清闲,随意的生活节奏让他内心变得不安分,他深知这样无益却又不知克服的办法,后他向老师唐鉴请教,唐鉴送其一字“静”,让去其浮躁。曾国藩谨记老师教诲,坚持记日记,这一记就是一生。有人将曾国藩的日记视为“东方忏悔录”,这并不为过,有面对自己不足的勇气和毅力,无疑让人称赞感叹。曾国藩对自己严格要求还体现在为自己制定出“十二戒律”,就是要求自己坚持每天必须做十二件事,总结这十二条事即“慎独、主敬、求仁、习劳”“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
2 曾国藩修身的方法
2.1 勤奋努力,持之以恒
曾国藩认为最败人的两字是“骄”“惰”,这与父亲曾麟书从小对曾国藩的培养教育息息相关。曾国藩小时候资质并不优越,曾麟书自知天分有限没什么可以教授给儿子,但对于天分并不优越的曾国藩却有一套可行的教育方法,那就是不厌其烦地对儿子进行励志教育,不停敦促孩子勤奋刻苦,努力读书。这就在少年时代曾国藩的励志启蒙教育中树立了勤奋努力、持之以恒的精神。在家书中,曾国藩对众多兄弟不厌其烦地进行教诲,“傲为凶德,惰为衰气”“切忌骄傲之气”“须勤谦,切戒骄奢淫佚”“家中万事,余俱放心,惟子侄须教一勤字一谦字。谦者骄之反也,勤者佚之反也。骄奢淫佚四字,惟首尾二字尤为切戒”。骄让人落后,惰让人甘于落后,如有志在胸,这二字万万不可碰。
2.2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曾国藩认为君子坦荡荡,做人要有气量。他认为一个人无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设身处地为其他人着想,自己有路可走之时就绝不能去堵别人的后路。曾国藩在朝廷有一定的威望,不免有人陷害、暗算,而曾国藩对和自己政见不一的从不锱铢必较,也从不锋芒毕露。宽容崇高的人格魅力让他赢得朝廷的器重和大家的尊重。其英明明智,难得糊涂。“然事已如此,亦只有逆来顺受之法,仍不外悔字诀、硬字诀而已”,逆来顺受乍听起来并非褒义词,而当我们面对意气之气时,不必大动肝火,不必纠缠争论,不说不代表不明。曾国藩曾说过:“古人所说的‘三达德,第一就是智,智就是明,英也是明。”一定要心中十分明白,才能对事物有所判断,而在做判断的时候又需加入混沌思想——是否有必要如此明明白白。彰显出曾国藩既谦敛又在宽恕之中携带刚强的大气品格。
2.3 谦虚谨慎,独善其身
年轻的曾国藩也曾鲁莽行事,自命不凡,做过很多荒唐事,对一件事有自己的看法时就滔滔不绝,从不把他人的独特见解视为益处。其自我深刻反省后独善其身,认为人应该谦虚谨慎,不宜显出过露痕迹。“若人之傲惰鄙弃业已露出,则索性荡然无耻,摒弃不顾,甘与正人为仇,而以后不可救药矣”。人们之所以稍稍顾些体面,是希望人们敬重自己,而如果一个人的骄傲、懒惰和恶劣的言行已经完全暴露于人前,就会毫无顾忌地与正直的人为仇,因此绝不可抛弃谦虚谨慎之心,时刻提醒自己知廉耻、懂谨慎。
2.4 养得胸中一种恬静
能品淡泊才能做些学问,只有把恬静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视为生活的一部分,才能自然而然地融入恬静之中。曾国藩的“十二条戒律”就是让自己静下心来思考事情、审视自己。曾国藩要求自己静坐并养成静坐的习惯,心静则为真静。“不可过劳,须心平气和”保养身心,养得恬静。“静”体现人内心得平和,不急不躁静如水,只有在安静的状态下才能彻底思考问题、审视自己。遇到不必要动怒的事情,就避免大动肝火,既不利于培养良好的心境,又不利于身心保养。
3 曾国藩修身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3.1 志存高远是个人成功的起步
曾国藩青年时期就志向远大,在平日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磨练自己的意志,培养自己的耐力。曾国藩志气可佳,这与他父亲对其教育熏陶有关系。曾国藩小时候资质并不突出,可以说有些愚笨,那这样一个可以说是平凡的孩子如何成为大家的呢?孩子成长的教育环境非常重要,曾国藩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便谆谆教导男儿一定要立大志,鼓励他治学读书,品德行之本质。父亲在他成长的阶段也时刻规正他浮躁的生活态度和学习态度。“惟不耐久思,思多则头昏,故常冥心于无用,优游涵养,以谨守父亲保身之训”。就在这样一个儒学正统的家庭下,曾国藩志向高远,终实践立德、立言、立功的理想追求。
3.2 修身自我以达成功
家庭给了我们早期的启蒙教育,而真正靠的还是我们自己,一个人的品行如何,不在天质,而在人为。曾国藩用一生来修身自我,时刻深思反省自己,用一生的时间修身养性。“我平生坐犯无恒的弊病,实在受害不校当翰林时,应留心诗字,则好涉猎他书,以纷其志”。从内心世界强大自己,到与外界联系的阔然恬静,这给当代的大学生也树立了良好的学习榜样。
3.3 博取众长是个人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盛转衰、社会极为复杂的时候,曾国藩既无家学,也无根底,却以一介儒生力挽狂澜,成为“中兴第一名臣”,获得官场上的巨大成功。这就不仅仅靠他个人因素,还有他身边的良师益友,曾国藩对待他们都秉持着谦卑的处事态度,“凡事皆贵专,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入”,而这些人都为曾国藩的成长和立业起到重要作用,并且曾国藩善于与人为善,博取众长,他的良苦用心赢得了人心。
在中国近现代史的许多重要人物身上都体现着曾国藩的思想,于是曾国藩也被后人称为“道德修养的楷模”,对当代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清)曾国藩.曾国藩全集·诗文(四)[M].长沙:岳麓书社,1991.
[2](清)曾国藩,陈才俊.曾国藩家书精粹[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7.
[3](清)曾国藩.曾国藩家书(二)[M].长沙:岳麓书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