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民国时期龙泉宝剑的繁荣

2019-03-21金荣森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2期
关键词:龙泉宝剑民国

金荣森

摘 要:民国时期的龙泉宝剑在技艺得到提高的前提下,又迎来了大量政府机构的内迁及战时对冷兵器的需求,使龙泉宝剑呈现繁荣的景象。

关键词:民国;龙泉;宝剑

1 清代开创时期

清代是龙泉宝剑近代的开创时期。道光年间,廖太和剑铺名噪一时;咸丰五年(1855)左右,郑三古在东街开设千字号剑铺;光绪初,周国华三兄弟拜千字号剑铺郑文轩为师,师满后开设万字号剑铺;光绪十八年(1892),丽水沈庭璋迁到龙泉,在西街衙前开设沈广隆剑铺。

据民国二十二年(1933)出版的《中国实业志》统计,当时年产龙泉宝剑2000把,总价值8000余(银)元,视制工质量和规格,每把剑1银元至100多银元不等。另据民国二十四年(1935)《浙江青年》统计,年产龙泉剑1万把以上,单剑每把1500元(法币),双剑每对2000余元(法币),主要销售于温州、杭州、上海及浙江省各县。民国三十一年(1942),手杖剑每把法币50元。

民国时期的龙泉铁剑业又一次为龙泉宝剑赢得了声誉,同时为新中国龙泉宝剑的延续传承和发扬光大保留了火种,提供了技术和人才支撑。

2 民国繁荣时期

据《龙泉县志》记载,清末民国初期,县城沿溪北岸从天妃宫至官仓巷口一条街,剑铺相连,叮当之声昼夜不绝。剑铺有千字号、万字号、壬字号、金字号、永字号、禾字号、周国贵等7家。到民国十九年(1930),龙泉宝剑在全国国术比赛中被评为最佳剑,龙泉宝剑独步东南,名声大振,产品行销全国。至民国二十年(1931),剑铺也由7家增加至11家(新增徐振昌、何同兴、茂字号、徐显庆),是民国时期制剑业的鼎盛期。各家剑铺除有专门的锻制铁剑技师外,还聘请装潢师镂刻剑身图案,制作剑柄、剑鞘。晚清至民国时期,龙泉出名的装潢师先后有张老头、季高、季上元、周国彩、姜宝华等,其中周国彩的雕刻作品在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获奖。

2.1 铸剑原料来源

民国时期的龙泉宝剑制造业依旧处于传统工艺下的家庭作坊式生产状态。据民国时期的《重修浙江通志稿》记载:所采用的铸剑原料有三种,即毛铁、钢、花梨木。毛铁来自云和,每百斤七元五角至八元五角不等,全年需要量一千四百余元;鋼购自福建政和,每百斤二十五元左右,全年需用量一千四百余元;花梨木用作剑鞘木材,产自龙泉本县西南乡一带,收购时均以段记,每段约值一百四五十元(每段重量三四斤不等),全年需用量四五百元。每把剑约需铁、钢各十斤左右,花梨木二斤或一斤。据周陈清(万字号创办者周国华的三儿子)回忆说,当时制剑的原料为“处铁建钢”,即云和的毛铁和福建的草钢,磨砺铁剑的磨石采自大白岸,剑鞘木材用西乡水口树(花梨木),制作一把剑少者三四天,多者需六七天,与《重修浙江通志稿》相互印证。

2.2 民国时期的龙泉宝剑锻制技艺

民国时期龙泉宝剑的制作工序如下:

①将毛铁和草钢在高温锻打中相互渗碳,得到优质钢条(剑胚)。

②用铁锉将钢条锉平,通过铲、削、锉等工序将剑胚修正。

③进行必要的题款和镶刻,嵌以铜饰,如七星纹饰等。

④进行必要的锉平、修正。

⑤将剑身加热后入水淬火,再回炉退火。

⑥在油石、白石、红石、亮石和养蜂石上依次磨砺,再先粗后细用金刚砂布裹铁尺研磨。

⑦装配上剑柄、剑鞘、铜装具等即为成品。

民国时期的龙泉制剑业采用的工艺为传统毛铁制剑工艺。民国三十年(1941),沈广隆剑铺首创纯钢制剑,提高了铁剑的质量。

2.3 民国时期技艺的更新

沈广隆剑铺对当时的龙泉制剑业产生了较多的影响。以纯钢代替土钢制作宝剑,并改进淬火工艺,使剑身更锋利、刚柔并济;首创用硬钢“养光”,使宝剑青光逼人;对剑身造型进行改进,改“一样宽窄”为“菖蒲形”,增加了剑身的美感;对剑身镶嵌纹饰进行改进,在浙大龙泉分校师生的协作下,改圆形七星为五角星形七星,并呈北斗七星状排列;还创制“龙凤吉祥”“八仙云游”“钟馗神判”等吉祥图案纹样。沈广隆剑铺对宝剑制作始终保持较高的热忱和冲劲,其制剑质量在同行中也属上乘。据《龙泉县志》记载:民国三年(1914)秋,县知事杨锍奇主持举行有7家剑铺参加的宝剑质量比赛,壬字号沈庭璋制作的剑(硬剑)一剑洞穿三枚铜板,并将另一家参赛之剑斩为二段而夺得“剑魁”。知县挥毫“沈广隆剑铺”横匾,乡绅李观养赞曰“论剑杨知县,夺魁沈庭璋”。此外,在民国十八年(1929)初,浙江省国术馆馆长张人杰嘱咐教务长杨澄铺向沈广隆号订制龙泉剑12把,鉴定后,认为剑质上乘,续订70把。民国十九年(1930)秋,全国国术馆在南京举行国术比赛,沈广隆应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的邀请,由长子沈焕文带30把剑参加。大会期间,曾与北平、天津、上海、青岛、四川、云南等地的剑比较,龙泉宝剑被评为最佳剑,列为奖品,赠给武术表演优胜者。

2.4 民国时期龙泉宝剑的剑形

民国时期生产的龙泉剑主要承袭明清时期龙泉剑的剑形,三耳云头式铜质剑首,木质橄榄形剑柄,双耳式铜质剑格,菖蒲形剑身。剑身双刃出脊,剑身两边镂刻图案和文字,如“龙泉”“龙泉剑”“龙泉**号造”“龙泉出品”等字样。采用错铜工艺,分别用熔点不同的紫铜和黄铜。剑尖锋利,剑鞘多为花梨木质。装具多为铜质装具,由鞘口、双剑梁、护环、剑彯等组成,取薄铜片,经成型,采用冲花或平雕、浅雕、透雕等工艺,常用花草纹、金钱纹、福寿纹、龙凤纹、蝙蝠纹等传统吉祥图案,在装具护环上有时也会镌刻“龙泉”等字样。普通的龙泉剑一般在60厘米左右,剑式有单剑、双剑和短锋、长锋等。在西洋思想的影响下,龙泉也生产一种有别于传统剑形的手杖剑,时称“司的克”,是“stick”的音译。手杖形的剑鞘内藏小巧的剑、刀或三棱刺形长刀。抗日战争开始后,沪、杭等地商贾和省级机构内迁龙泉,手杖剑成为土绅官贾时髦的必携品,盛行一时。在这样的需求刺激下,龙泉宝剑业形成一段兴隆期。此外,龙泉宝剑还经传教士外销至加拿大、英国等地。

3 民国时期龙泉宝剑繁荣原因简析

龙泉本地木材丰富且品种多,既可以作为燃料,又可以作为剑鞘使用。龙泉本地铁砂成分好,是上乘的钢材料。龙泉作为三江之源,水质优良,是淬火的良好条件。

大量内迁机构为宝剑制造带来商机。“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同年9月,杭州告急。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大规模军事进攻,浙江省省会及其他县市的国民党党政军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陆续外迁,其中迁驻龙泉的共有200多个单位,涉及党政军特、工商企业、学校医院和新闻出版等各行业领域,部分单位驻龙泉时间长者达8年之久。

安置单位最多的街区当属北河街。当时北河街(西街头)街区多大宅、宗祠、神庙,时值商民爱国情绪高涨,整个街区便安置了47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如省财政厅、省交通处、省邮电局、中央银行杭州分行、中中交农四行联合办事处、省立西湖博物馆、省合作金库、省医疗防疫大队、浙江印刷厂、浙江青年化工厂、婺州商场等。

另外,更多的机构分散在龙泉古城和乡镇。如省政府机关于1942年6月迁驻龙泉兰巨乡豫章洋移村,浙江日报社迁驻宫头街区,省邮政管理局迁在查田乡,省建设厅迁在安仁,省立第三医院设在东街关帝庙(住院部设中山公园),浙江省军管区司令部设在剑池乡,浙江全省保安司令办公厅设在东升街,省电报局设在水南赵纡,浙江省省会卫生事物所设在小梅镇。

抗战期间宁波告急,为保存天一阁珍藏古书免遭损毁,当时浙江省图书馆将阁书运藏龙泉。天一阁藏书在塔石乡金氏宗祠存放长达8年之久。1945年,日本投降,藏书原箱运回宁波归阁。龙泉人民为天一阁藏书的保护工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旧址位于龙泉市陵园路205号(普济庵)。民国三十二(1943)年六月十九日,浙江省教育厅发文,派金维坚为馆长,筹组恢复。七月一日宣布恢复,选址于东升街文昌阁,十一月二十日迁城北报资庵(普济庵)。1943年7月1日复馆,1945年4月成立了“龙渊印社”。社友30余人,大部分是异乡著名印人。本籍李师戢参加。抗战胜利后回迁杭州。

龙泉是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區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活动的重要基地。1935年,粟裕、刘英率红军挺进师进入龙泉西部山区,在溪头村打响了入浙第一枪,拉开了红军进入浙江开展革命斗争的帷幕,建立了以龙泉、遂昌、松阳为中心,纵横100余千米的浙西南根据地。

龙泉是浙江抗日救亡运动的重要阵地和文化抗战的中心地,文化抗战是龙泉为抗战做贡献的主要方式。龙泉诞生了众多抗日题材的文学作品,进行了多次抗日后援演出和集会。杭州沦陷后,浙江省省内外共有200多家单位迁驻龙泉,涉及党政群团、高等学校、文化卫生和军警部队等各领域,成为国民党党政军机关和文化单位内迁的重要选择地,尤其是成为抗战时期浙江大学西迁的重要支点,在战火中坚持教育,培养了众多名贯中西的学者、科学家和教育家。

民国时期龙泉作为抗战的后方和文化抗战的重要阵地,为政府机构、教育提供了场所。抗战时期大批省级机关和避难群众迁徙至龙泉,目前保留了浙大龙泉分校旧址、浙江日报社旧址、西湖博物馆旧址等大批文化抗战记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浙江大学龙泉分校旧址,位于龙泉市剑池街道芳野村73号,是1932年芳野村村民曾水清所建,原名“曾家大屋”。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浙江大学被迫举校内迁,浙大校长竺可桢于1939年在龙泉开设浙大分校,坚持教学及学术研究,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造就了一大批杰出人才,路季讷、陈训慈、郑晓沧、孟宪承、谷超豪等一大批科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在这里任教或求学,并且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抗日救亡活动,直至抗战结束。

资讯

河南安阳文考所:春秋晚期吴王诸樊剑汤阴出土

一把刻有28字铭文的春秋晚期吴王诸樊剑日前在河南省汤阴县羑河东周墓地被发现。这把锋利依旧的青铜宝剑为何随葬在距吴国千里之外的中原地区,其流传经历辗转成谜。

新出土的吴王诸樊剑由剑身和剑柄组成,通长42厘米,柄长9厘米。除剑尖残断一节外,保存基本完整。

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孔德铭介绍说,该剑剑脊三棱形,中脊两侧各刻有铭文14字,共计28字。铭文纤细,文字刻划精准,内容丰富,是2000多年前三晋文化与吴越文化在中原地区交流、碰撞的新证。

经专家释读,铭文内容为:“工?王姑發者反,自乍元用。巳用以獲,莫敢御余。處江之陽,台北南西行。”其中,“姑發者反”是吴王诸樊的金文写法,“自乍元用”是指吴王自己制作、佩戴使用。

“这把宝剑制作于诸樊即位吴王之后,是他在位时期铸造的。从现有出土材料看,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把吴王诸樊剑。”孔德铭说。

据介绍,安徽省淮南市赵家孤堆战国墓曾出土过一把太子诸樊剑,是诸樊即位吴王之前制作的,形制和铭文与新出土的吴王诸樊剑基本相同。

史书记载,诸樊是春秋时期吴王寿梦的长子,吴王阖闾之父,公元前560年即位吴王,同年击败楚军,俘虏楚国公子宜谷。公元前548年,在攻打楚国附庸国巢国时中箭身亡。

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后续项目建设,2017年至今,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汤阴县羑河墓地进行考古发掘,2018年度共发掘墓葬86座。

吴王诸樊剑出土于羑河墓地1号墓中,这是一座带有马坑的高规格墓葬,是整个墓地的核心。虽早期被盗扰,但墓葬形制保存较好,出土器物较多。椁室内出土遗物以骨贝为主,有563枚,另有3件陶器、2件玉器、30余件铜车马器和2件铜兵器。

“吴王诸樊剑的出土带来很多谜题,它为何随葬在羑河墓地1号墓中,墓主人是谁、宝剑的流传经过是什么?羑河墓地使用时代应与铸剑时代相近,它是属于当时哪个国家的?由于缺少文字依据,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研究。”孔德铭说。

猜你喜欢

龙泉宝剑民国
玩具宝剑
龙泉青瓷
母鸡
刻舟求剑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幸福龙泉
在龙泉,有一种温度叫暖心
龙泉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