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文化 铭记乡土

2019-03-21朱学东

课外语文·下 2019年1期
关键词:田野调查

朱学东

【摘要】结合开发校本课程研究实践,笔者认为要让建宁学子“铭记乡土”,就要重视传承建宁乡土历史文化以及重视方志发掘、田野调查。

【关键词】传承文化;方志发掘;田野调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扩大高中生阅读视野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开发校本课程。外地早有尝试,最著名者莫过于深圳市育才中学严凌君老师结合实践,毕十年之功编撰7卷14本300万字的《青春读书课》丛书,丛书宗旨欲“打造一代‘新青年,为民族的未来播种”。北大著名学者钱理群教授在序言中写道,“在阅读好书中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结合开发校本课程研究实践,笔者认为开发校本特色课程目的之一是要让建宁学子“传承文化,铭记乡土”。为此,要坚持两个“重视”:一是重视传承建宁乡土历史文化,突出红色因子;二是重视方志发掘和田野调查。

一、传承建宁乡土历史文化的重大意义

首先,传承建宁乡土历史文化有利于构造学生的精神故乡。

人不仅是肉体存在,更要有精神故乡。精神故乡的构造,始自他的文化自觉意识苏醒。人是一定环境的产物,建宁高中生的文化自觉意识苏醒从认识脚下土地的历史文化开始,无论他将来身处何方,故乡影像永远是他的精神家园第一个印记。

其次,传承建宁乡土历史文化有利于传承“家国情怀”的民族特色文化基因。

正如哲学家克罗齐所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结合时下“全球化”与“城镇化”背景,从建构民族特色文化基因角度出发,建设立足于乡土的特色高中课程极具现实意义。

几千年来,中国人讲究“家国情怀”,先有“家”,后有“国”, “国”必须依托“家”而存在。考察历史,“中国人”本质是一种文化属性认同,五千年历史能薪火传承的最好认同感就是“文化中国”,所以,中国人最难被异族同化。但各区域的具体中国人有各自鲜明的特征,“特征”的本质是富于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差异。故乡是“家”的印记,乡土文化是故乡在文化上的自我形象。

建宁县历史文化是建宁县乡土历史的再现。由于多种原因,县志之类方志文化衰微,现代人对乡土了解有限,导致“文化的故乡”渐行渐远,长此以往有割断历史危险,从文化基因的传承来说,意味着“文化乡愁”不再。为此,建设特色课程应始自本乡本土,展示乡土文化的魅力,利于从文化上加强“家、国”的认同,最终利于传承、构建以“家国情怀”为核心的民族特色文化基因。

再次,传承建宁乡土历史文化对“全球化”时代的建宁学子而言,现实意义更深。对外来征服者而言,要永久奴役占领区的人,使之成为顺民,最好办法就是湮灭其历史文化。“全球化”在一定程度就是各后发地区经历“欧风美雨”的“西化”。一切无特色文化根基的后进国家很容易被“西化”。对抗“西化”式的全球化,有效办法就是在文化上保持自己的特色。特色在哪里?首先在于对以乡土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历史的认同和归属。只有了解、热爱自己故乡的文化并产生自豪感,才能产生这种认同和归属。中国特色文化依赖各区域鲜明的乡土文化,乡土文化特色越鲜明,中国文化越有鲜活的内涵。中国复兴,除了物器层面,更要有文化复兴,前提是传承好已经融入祖先血肉的脚下这块土地的一切文化和历史。因此,建设学校特色课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替我们的后代子孙继往圣绝学,立天地之心,开万世太平!

与此同时,传承建宁乡土历史文化,内容上要强调突出红色因子。中国近代史百年风云同样激荡或波及于此,均有建宁人参与。历史文化中的红色因子,贯穿于晚清、辛亥革命、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建宁县是中央苏区之一)、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广义的红色历史,其主调是“反帝、反封建、反侵略,求独立、自由、民主”。作品凡符合者(或某个时期作品符合者),均可作为入选校本课程内容的参考。

二、重视方志发掘和坚持田野调查

因年代久远,大部分文人作品只能利用方志作钩沉、采辑。建宁方志中最重要的是《建宁县志》。建宁修县志历史很长,目前最好版本是中华民国八年版《建宁县志》,2002年作新修订重版。该版县志集建宁旧志之精华大成,系统记录建宁县置县以来一千余年文化、经济、政治及自然环境等多方面资料,体例完备。诗、文作品主要在“卷十六·文苑”“卷二十三·艺文”中,少量在“卷二·形胜”“卷五·古迹”中。除“建宁县志”外,依据建宁县的沿革历史,少量见《邵武府志》中,例如著名古文大家梅崖先生(溪口镇杨林村朱仕琇)的情况在该府志中就有详细记载。通过整理方志,采辑诗、文,按历史顺序形成一个作家及作品系列。

举部分代表例子。北宋时城关西门村谢氏“一门四进士”谢诇、谢黼、谢黻、谢皓。谢诇著有《绥江集》,其诗《濉江》是描写故乡母亲河濉溪最早的文人诗。 谢黻诗作《东山》《凤山》,皆为咏建宁形胜佳作。刘刚中,南宋理学名儒,著作有《师友问答》《梦疑篇》等。李春熙,著有《玄居集》。著名女诗人,明末“秦淮八艳”之首景翩翩,著有《散花吟》。朱仕玠,作有《筠园》《谿音》《音别》等诗集及游记《小琉球志》(《小琉球志》是作者任职台湾凤山府教谕时游历所记,文中对钓鱼岛及周边风物有详细记载。20 世纪80 年代初,中、日两国钓鱼岛争端,中央有关部门曾派人到作者家乡溪口镇杨林村悬赏查找相关手稿)。朱仕琇,字斐瞻,号梅崖居士,著有《梅崖居士文集》。张际亮,爱国诗人和力主改革的思想家,评自己诗歌创作是“凡余心有所幽忧愤快劳思慷慨,皆于诗发之;身之所历山川风土人情事物之变,皆于诗著之”。著有《思伯子堂诗集》《南浦秋波录》《金台残泪记》《张亨甫文集》等。福建著名学者、福州鳌峰书院山长陈寿祺称赞他的诗“足以雄视天下”。伟大领袖毛泽东,1931 年于建宁县创作《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陈毅元帅,1933 年4 月初作于里心镇上黎村邱家排禅山寺的律诗《建宁有感》。

以上只是采辑县志等史料的部分诗、文作品,就足以显示建宁县丰厚的历史人文积淀。

除了要重视方志发掘外,还要深入乡间作田野调查。中华民国八年版《建宁县志》所载史料截止于晚清。自满清覆灭,历经民国肇建、北伐、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解放战争、新中国建立,近半个世纪风云变幻,剧烈波及建宁,建宁参与者众多,由于战乱及新中国成立后经历剧烈政治运动,除了毛泽东的《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外,半个世纪来能突出乡土的相关诗、文原始资料极少存留。孔子说:“礼失,求诸于野。”为此,建宁一中校本课程开发课题组决定深入乡间作田野调查,寻求民间有可能保存的资料。经参访,在建宁县溪口镇杨林村调查朱氏族谱时,发现一部原始手稿,是朱凤梧先生任职国民政府北伐军及抗战初期所写。朱凤梧先生是杨林人,民国初年毕业于福建省福州法政专科(解放后并入福建师大)学校,后参加国民革命军后期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七师第十七旅少校书记官,所部驻扎徐州(古称彭城)、齐州。该手稿内有记述北伐、抗战军旅生涯诗歌作品。仔细查阅后发現,内有五首诗歌涉及九一八事变、东北马占山将军抗战、1937—1939 年全民抗战历史。

总之,校本课程开发意义重大,不但可以还原历史,还能让学生铭记乡土。在开发校本课程时,若能够重视方志发掘和坚持田野调查相结合,就可能会有更多、更大的收获。

(编辑:陈岑)

猜你喜欢

田野调查
内蒙古农牧区中学英语教育现状调查及策略研究
人格权平等的法人类学关怀
礼物的馈赠实践与乡村人际互动研究
简论区域民族音乐田野调查研究方法
洱源县凤翔村留守儿童生活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田野调查中研究者的性别差异及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