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山区教育扶贫实践研究

2019-03-21康莉朱锐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教育扶贫精准扶贫

康莉 朱锐

摘   要: 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攻坚阶段,教育扶贫作为我国实现脱贫攻坚的重要路徑,是拔除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要完成“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的战略目标,今后几年必须抓住教育扶贫工作的关键点,即将“输血式扶贫”全面升级为“造血式扶贫”。将中央教育扶贫政策、国内教育扶贫工作示范区域的先进经验与陕西省清涧县教育扶贫现状结合起来,可以对陕西山区教育扶贫工作的长效有序开展提出以下四点建议:一是以“志智双扶”思想为指导;二是支持乡村教师发展;三是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扶贫;四是教育扶贫要强化技能培训和就业创业能力。以期对陕西山区教育扶贫工作提供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 精准扶贫; 教育扶贫; 扶贫政策

中图分类号: G619.2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3411/j.cnki.sxsx.2019.01.023

文章编号: 1673-9973(2019)01-0117-06

一、引言

贫困是各国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是一个世界性、历史性问题。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而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通过扶贫开发,努力消除贫困,才能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实现国家的总任务。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并致力于扶贫工作,扶贫开发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但是长期以来贫困居民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的问题较为突出,而且脱贫后的返贫率很高。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针对地方扶贫工作部署,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1]2014年1月,中办积极响应总书记的指示,站在国家层面对全国范围内的扶贫工作进行了顶层设计和周密安排,给地方扶贫工作的展开做出具体指导,极大地推动了 “精准扶贫” 思想的落地。经过几年的努力,扶贫工作成效显著,但难度也愈加明显,目前我国已经全面进入脱贫攻坚阶段,要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国的扶贫工作由 “输血式”扶贫转向 “造血式” 扶贫是历史的必然。教育扶贫作为实现脱贫攻坚的关键举措,成为扶贫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贫困地区不只经济条件落后,教育水平更是低下,二者互为因果。长期以来,扶贫工作的重点是如何在物质上扶贫,精神扶贫长期被忽视,所以扶贫之后返贫现象严重,扶贫工作难度显著。总体来讲,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普遍缺乏上进心,一味“等、靠、要”国家帮扶,“懒贫”现象比比皆是。自己不努力、等待接受外援,国家提供再多的帮扶也只能事倍功半,也许实现了短期脱贫的阶段目标,但无法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愿景。总结之前的经验教训,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站在战略高度提出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 的扶贫理念,指出教育是“扶志”“扶智”的根本手段,[2]教育扶贫因此成为脱贫攻坚阶段的重要战略。教育会对人格的养成及三观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种内生的动力和能力的培养才是长远脱贫的根本保障,教育扶贫是彻底稳定脱贫的重要推手。

为了发挥“教育扶贫”的重要作用,从中央到地方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2015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扶贫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时指出:“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的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3]1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脱贫攻坚的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着力加强教育脱贫”,采取一切可采取的措施,“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同时,“确保我国在现行标准下,帮助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力争让贫困县全部摘帽,努力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4]这些举措不仅标志着我国已经正式进入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决胜阶段,更重要的是,用实际行动证实了教育扶贫在整体精准扶贫战略体系中发挥基础性、先导性和根本性的作用。[5]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大部分贫困地区的教育状况逐步改善,并持续向好发展,教育扶贫的积极效应日益展现,增加了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致富的信心。然而,虽然宏观形势越来越好,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待问题,全面地分析问题,发现在“教育扶贫”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和完善的问题。

二、教育扶贫的内涵

教育扶贫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帮扶处于贫困地区那些贫困家庭的学龄儿童和青少年接受教育,给予他们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资助,使落后地区的这些孩子们有条件接受良好的教育,使他们享有公平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和条件。二是通过在农村普及教育,使农民提高思想意识,提升脱贫致富的技能,进而提高生活质量。

因此,教育扶贫的重心应该放在促进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方面,加强对贫困地区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使他们的基本素质逐步提高。

三、研究对象、教育扶贫现状及亮点分析

(一)研究对象

陕西省清涧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所有乡镇都有贫困户和贫困村。笔者通过对清涧县各乡镇为期一周的调研,了解到长期以来,该地区的群众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综合知识、专业技能严重不足。该地区60%的贫困人口为初中以下学历,其中小学、半文盲、文盲的比例超过20%。要在这些地区最终实现脱贫和同步小康,在给其”输血”的同时,更要培养其“造血”功能,教育是实现这种功能的关键所在。笔者以陕西省清涧县各乡镇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其在教育扶贫实践工作方面的现状、问题,并针对该地区的教育扶贫脱贫工作设计适当的实现路径,以期为该区域的扶贫脱贫工作指明方向,并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案,进一步为陕西山区教育扶贫工作发挥普适性的指导意义。

(二)教育扶贫现状

榆林市积极响应国务院扶贫办配合教育部、人社部组织开展的教育扶贫行动,制定了《榆林市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方案》,为贫困地区的孩子出台相应的特惠政策,努力让贫困家庭的子女同城市的孩子们一样,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整体教育过程中都能享受到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教育扶贫资金来源采取国家投入和地方配套相结合,地方项目和社会资助相结合。教育部门对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建立专门档案,实行精准资助,优先保证他们最大限度享受现行资助政策,防止因贫失学。同时启动实施教育扶贫的全面覆盖,普及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活动,加强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奖励体系、强化各级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扩大职业技术培训的范围,多方发力,多管齐下,为实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的全部脱贫、帮助贫困地区同步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2017年,清涧县教育局按照市教育局《榆林市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方案》和县委、县政府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体要求,以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创建工作为契机,强化以下五项举措,助推全县脱贫攻坚。

1. 兜住义务教育底线保基本

“上学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为切实保障贫困家庭学生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清涧县委、县政府印发《清涧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的实施意见》、《清涧县义务教育阶段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的实施意见》,县教育局、各学校均成立教育扶贫办公室;构建控辍保学落实双线责任制,即县长、乡长、村长和局长、校长、师长、家长的 “七长” 责任体系。逐村、逐户、逐人 “义务教育阶段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问题” 大排查,建立残疾儿童少年数据库,让49名中、重度残疾儿童少年享受上门受教服务,每月两次,每次2名教师,上课2小时,确保送教上门有实效、有成果。

2. 用好教育扶贫政策激活力

全面宣传、落实国家教育资助政策,确保每一家建档立卡贫困户知晓国家教育资助政策。2017年,清涧县教育局印发《教育扶贫明白卡》30000余份,教育局、教直单位、学校工作人员进村入户宣传国家教育资助政策;免除各学段保教费、学费1284.36万元;免除義务教育教辅资料、校服、学具、作业本等费用252万元;发放各学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176.5万元;落实营养改善计划和蛋奶工程260.49万元;实施大学新生入学资助6万元,资助学生102名;发放生源地助学贷款907.54万元,贷款学生130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580人,贷款金额 399.47万元;县政府出台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扶贫励志奖学金政策,对高考、中考成绩优异的建档立卡家庭学生进行补助奖励,奖励金额3000~30000元不等。2017年奖励高考、中考优秀学生106名,发放补助、奖学51.3万元。教育扶贫资助实现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全覆盖。

3. 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惠民生

办好困难群众身边的学校,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农村寄宿制学校项目、城内学校扩容改造项目。2017年,县财政投入3530万元,对全县18所学校和教直单位进行了维修改造,改扩建功能部室209个,软化操场7块;投资4312余万元用于教学实验仪器、学校办公生活设施设备采购,购置师生电脑950台,交互式一体机190台;新建录播室9个、校园电视台2个,全县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全部实现“班班通”。

4. 开展常态帮扶活动生动力

2017年6月,清涧县教育局印发《清涧县教育局关于开展教育系统“一对一”帮扶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活动的通知》,对局机关领导干部和学校教师帮扶贫困学生工作作出安排部署,每所学校建立建档立卡家庭贫困学生 “一生一袋” 帮扶档案,由专人负责管理。各中小学、幼儿园通过深入开展 “千名教师访万家,万名家长进课堂” 活动,宣讲教育扶贫政策,了解帮扶对象的心理、学习和生活状况,解决贫困家庭的实际困难,详实纪录帮扶过程,实行帮扶活动 “痕迹管理” ,常态化运作。各学校、幼儿园教育精准帮扶工作扎实有效,受到社会各界、家长、学生一致肯定。其中清涧县第一幼儿园的教育帮扶归档整理细致,对该园所有建档立卡贫困生分为三类情况,制表 “润物细无声” 扶贫示意图:因病、因残类贫困生采用励志教育帮扶;低保、单亲、留守类贫困生采用精神帮扶;因灾、因债类贫困生采用物质帮扶。

5. 深化高校结对帮扶促发展

“双百工程” 高校帮扶活动启动以来,清涧县政府建立高校结对帮扶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协调解决全县高校帮扶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统筹抓好西安欧亚学院结对帮扶全县脱贫攻坚工作。西安欧亚学院党委书记许尚年先后四次来该县对接落实帮扶工作,2017年完成帮扶项目5个:一是清涧县中小学校长培训;二是旅游宣传片拍摄制作;三是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四是农民电子商务培训和红枣特色农产品电商销售推广;五是欧亚学院清涧籍学生资助项目。累计举办培训活动3场,培训校(园)长、教师207人次,电商培训农民53人次,摄制旅游宣传片一套,资助清涧籍贫困学生45人,资助金额达27.22万元。2018年双方召开联席会议3次,签订帮扶协议2份,启动了沿黄村庄 “美丽乡村” 规划,建成了欧亚学院清涧县教师培训基地、欧亚学院志愿者社会实践基地、欧亚学院幼师实训基地3个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欧亚学院举办了中小学小学教研员培训,培训30人。积极开展苏陕教育人才交流,制定了教育协作交流实施方案,开展教育人才协作交流4次,交流干部、教师26人次。捐助该县资金6万元,捐赠物资0.8万元。扬州扬子津幼儿园与该县第一、第二幼儿园结对建立合作关系,从园所文化建设、教师队伍培训、资金物资方面开展帮扶指导。

(三)亮点分析

根据以上调查数据及资料显示,清涧县在教育扶贫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构建了教育扶贫政策体系,加大了资助和免费力度,扩大了帮扶政策的覆盖范围

随着国家扶贫政策的进一步加强和优化,形成了贯穿于教育发展全过程的政策支持系统,为贫困地区创办好各类学校、培养好每一名学生和助力乡村教师的发展等方面,提供了保障性的政策环境。在教育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大多数贫困学生及家庭获得一定经济资助和学习资源上的支持,奠定了教育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使命。

2. 对帮扶对象的精准识别接近科学化、合理化

清涧县通过构建科学、动态的数据库,帮助精准识别帮扶对象,进而保证资金使用、项目安排等系统工程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通过建档立卡、为学生建立电子学籍及数据库,对帮扶对象进行精准识别和分类施策,同时能为教育扶贫监测、执行、决策和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3. 教育扶贫帮扶项目越来越宽泛

几年前,该区域的教育扶贫主要集中在硬件建设和扶贫款项发放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帮扶项目越来越全面。一是扶教育的贫困,比如开始重视教育工作者岗前培训,并有计划地实施,为教育脱贫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以信息化建设促进教育扶贫,包括信息化平台建设,形成全方位的教育精准扶贫数据网。二是以教育扶整体的贫困,让贫困地区的人们转变脱贫观念,具有参与市场经济的知识、能力、方法和手段。如: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支持该区域特色产品(如红枣)销售推广;发展乡村旅游,包括硬件建设和宣传工作,迈出了前所未有的步伐;启动 “双百工程” 项目,充分发挥高校服务功能,既推动了当地教育发展,又提高了高等教育贡献率,实现了双赢。

近几年,我们看到该地区的教育状况正在持续改善,教育扶贫的效益也正日益显现。但教育扶贫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四、教育扶贫存在的问题

(一)扶贫对象缺乏脱贫的志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摆脱贫困的首要意义是摆脱意识上的贫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脱贫的根本保障。但在清涧县域范围内,教育扶贫政策并没有被完全理解,很多人将其误解为只是对教学楼等硬件设施的扶贫援建、对贫困家庭学生的经济援助、对贫困户扶贫款项的发放。教育事业发展方面,虽然对贫困学生的教育支持力度较大,但在立定志向、更新观念方面做得有所欠缺,“寒门出贵子”的目标未能实现,原因更多是在自身观念上,因此导致贫困户教育方面更是困難重重。清涧县石盘乡扶贫第一书记王康认为:“志”是最难扶的,部分贫困农民思想桎梏,甚至为了长远得到政府救济而不想脱贫,其人生态度悲观消极。主观上没有积极的志向,又怎么可能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二)教育对象对自身适合的教育类型把握不准

教育实施的核心和宗旨是要注重“因材施教”,但并不是每一条教育路径都能适用于所有的人。要根据不同的人群设计适合其发展的教育通道。多数人选择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认为考上名牌大学才是最佳出路。但从教育工作的发展规律以及个人的成长规律来看,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必须上大学才能最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优势。尤其来自于贫困地区的学生,如果选择错误,不但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且也耽误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有时也会产生一定的风险。事实上,对于贫困地区的学生而言,接受职业教育或者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可能更加适合自己,可以早点学习相关领域的专业技术,迅速掌握一技之能帮助自己加快脱贫的步伐。但现阶段教育扶贫措施中,对职业教育的扶贫力度相对较弱,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教育扶贫失焦问题。

(三)教育内容与教育对象不匹配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是教育扶贫的战略实施原则。但在清涧县农村的一些贫困地区,教育扶贫的重点没有找准,忽视了当地的实际发展状况,盲目照搬大城市发达地区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而使得教育扶贫成果不能与实际需求有效对接。相关人员反映 “贫困山区孩子基础差,老师讲的内容根本听不懂,时间久了,老师失去了信心和成就感,孩子厌学,进入恶性循环”。这会导致教育扶贫失实的问题。因此,贫困区域的学校在制定教育计划、设计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时,要紧密结合该区域所处的地理环境、正确认识教育对象,权衡所能达到的教学条件,因材施教,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四)贫困户的发展缺乏有效的载体

清涧县域贫困地区在农民技能培训方面,缺乏整体规划,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技术、新市场层出不穷,农民技术和意识落后,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虽然有部分贫困农民“懒贫”,但更多是由于自己知识和能力不足造成的,因此扶贫工作应有针对性的展开。

以上研究对象虽然确定为清涧县域,但这样的抽样调查结果也代表了陕西山区教育扶贫存在的普遍现象,因此重新调整教育精准扶贫模式是今后推进扶贫和脱贫工作的必然取向。

五、促进陕西山区教育精准扶贫的路径探索

(一)扶“志”和扶“智”两手抓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 是习近平总书记扶贫思想的精髓所在,也是指导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遵循,更是我国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6]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需要提高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也就是扶贫工作应当重视农民内在驱动力的培养。据了解,大多数农民从思想到自身能力都有缺陷,一方面是“思想穷”,他们认为自己穷是因为没钱,却不明白有钱人是怎样奋斗过来的,消极的人生态度带来消极的行为,只等着政府救济,过一天算一天,没有主动积极学习的态度,没有自我提高的意识;另一方面是“能力弱”,时代在发展,而农民接受新事物能力差,自我封闭,没有开拓精神,信息获取能力低。

要提升贫困人口质量,必须要扶“志”和扶“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帮助贫困地区的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扶智就是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指导贫困地区的群众努力提高脱贫致富的综合素质。若扶贫不扶志,即使短期取得一定的脱贫效果,也会再度返贫,陷入 “人穷志短”、“志短人穷” 的恶性循环中,内因永远是最重要的,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永久脱贫的前提;扶贫不扶智,自身能力得不到提高,就无法增强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和提高综合素质,难以阻断贫困现象的代际传递,而“教育”正是提高农民自身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

1. 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增强舆论引导

扩大农民的信息来源渠道,如:完善农村信息网络,引入外界信息,拓宽思路;鼓励城乡间的互动交流,促进农民产生对优质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激发他们摆脱贫困的动力,树立“勤劳光荣、懒惰可耻”的中国传统美德,提高农民脱贫的信心和决心。

2. 加大义务教育扶持力度,鼓励贫困农民参加继续教育培训

加强教育力度、扩大受教育范围、让更多的贫困农民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是防止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手段。教育扶贫优惠政策要完善教育配套设施建设,从教育资金、教育资源、就业机会等方面综合支持贫困地区的每一个孩子。贫困家庭只要能培养一个孩子持续接受教育,那么这个孩子将来学业完成后就可能会带动其家庭整体脱贫,帮助贫困家庭的孩子提高综合素质,他们就可以自食其力,通过自己的努力根除贫困。因此,优质的教育承载着无数家庭的小康梦。

随着时代的发展,贫困农民只有接受继续教育,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提高自我价值,增强自我管理水平和抗风险能力。贫困农民可通过参加各类培训班、外出观摩、远程教育、图书馆等多种方法来完成继续教育,使自己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春潮行动”是响应国务院号召开展的一项指导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实施的重点面向農村新成长的劳动力,针对他们组织实施各具特色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使他们逐步成长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具备高素质的劳动者。

(二)支持乡村教师发展

师资队伍建设进展缓慢是制约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会上审议通过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并调整了“国培计划”的实施范围,集中支持对中西部地区乡村教师的培训。2018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这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具有里程碑式的政策文件,在这份纲领性的文件中,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大力提升乡村教师待遇”的战略举措。

在这样的政策支持和指导下,各地区应强化基层教师培训机构,确保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优化和提升贫困地区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为贫困地区打造一支知识丰富、素质优良、勇于奉献、扎根农村的教师队伍奠定扎实的基础。

促进乡村教师发展的具体内容和路径如下。

1. 树立“师德为先”的理念,通过相关课程学习,促使乡村教师能够深入体会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师德内涵,自觉加强师德修养的培养、努力提升师德水平,促进良好师风的形成,奠定教书育人的基础。

2. 通过深入学习新课标的核心内容,进一步开展落实新课标的相关活动,促使乡村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整体把握和有效落实新课程要求的三维目标,在巩固、深化专业知识和培养各项专业能力的过程中,改进教书育人的方式方法,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3. 通过学习教师的专业标准,促使乡村教师反思其教与学的过程和行为,按照教师的专业标准,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指导学生学习的策略,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加强拓展自主性、合作性等多种学习形式,提升自身指导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能力和水平。

4. 通过课堂教与学的典型案例等学习过程,帮助乡村教师树立 “生命教育价值观”,引导其关注并掌握以促进师生身心健康、提升师生生命质量为核心价值来追求的 “师生对话”技巧 ,促使乡村教师学会构建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课堂的新思路,努力形成实施素质教育的导向机制。

5. 通过学习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帮助乡村教师掌握将先进的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与学中的方法和技能,学会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教学平台,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育质量。

6. 通过学习校本研修的操作技能,掌握校本研修的基本思路和操作方法,搭建促进乡村教师特色发展的网络大平台, 并在学习过程中实现团队合作、体验校际联动、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带、共享专业技术成果,促进乡村教师形成具有个性化的教育教学风格,提升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创新能力及个性化发展水平。

(三)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

在“互联网+”时代,教育信息化是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工作顺利进行的新路径。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范围,是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的着力点和驱动力。一方面,贫困地区学生通过网络学习空间和各类在线学习平台可以共享优质的教学资源,各平台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动态采集和分析学生的课程学习、应用实践和探索发现等多方面的学习行为数据,并能够对贫困学生的学业发展状况进行差异化的精准跟踪、评价,并提出建议。如今,国内一些有名的慕课网站,如爱课程、学堂在线、中国大学MOOC等都提供免费课程学习,可以让更多人享受到优质教学资源,这为贫困学生提供了最好的学习通道。运用“互联网+教育”思维,为贫困地区提供了一套低成本、低门槛、便利联通、资源共享的促进教育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

另一方面,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精准扶贫思路不只针对贫困县域的贫困学生,也要帮助和带动非教育贫困人口成为常态化使用信息技术的数字公民。这种转变会对贫困地区农民的价值观、思维模式和增收致富渠道产生重要影响。如“农村电子商务”为贫困人口打开了一条通往外面世界的路。

利用教育信息化实现贫困县域教育脱贫,就要结合实际更为深入地探讨如何开展贫困县域教育扶贫工作。结合相关经验,具体工作的开展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充分利用移动端和终端技术

(1)相对于PC端的昂贵投入,移动端的投入较低,贫困县域的教师和贫困家庭都能够配备手机,利用手机终端进行家校互动和教学活动;(2)移动端方便用户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符合信息化社会的学习习惯和特点;(3)移动端中各种数据的汇聚、交换和处理都在云端的“教育数据中心”进行,平台费用和管理难度都相对较低;(4)移动端可以记录学生持续的学习过程,通过对学业数据和成长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以及精准实时的追踪、评价和干预,帮助实现对贫困学生的精准扶助。

2. 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

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精准扶贫的有效路径之一,即使贫困县域实现了教育脱贫,如果忽视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教育还是会“返贫”。因此,无论现阶段还是未来的教育脱贫阶段,教育信息化的建设都是要持续进行的。

3. 确保教育数据和用户隐私安全

“精准化”教育扶贫需要在收集并分析各类贫困学生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特别是伴随式收集和伴随式评价,对数据的安全和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数据受到攻击和侵害时,能及时响应、启动响应的防护与挽救方案,确保数据安全。

(四)教育扶贫要强化职业教育和就業创业能力

职业教育是教育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和必由之路。[7]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专业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等重要职责,这充分肯定了职业教育在扶贫攻坚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因此要通过发展职业教育提供 “造血能力” 来助力精准扶贫,同时为贫困地区办好职业教育指明方向。

要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与培训扶贫能力建设,促进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第一,加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教学场所的基础设施建设,实际教学设备仪器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职业院校图书资料与文化建设。第二,推进贫困地区职业教育专业体系建设,优化贫困地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建立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专业体系,增强技术技能培训质量。[8]

五、结语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环节。在众多扶贫举措中,相对于经济扶贫、政策扶贫和项目扶贫而言,教育扶贫直接指向导致贫困的根源,因而其作用也更加重要,效果更为持久。物质救助是必要的外部支援,农民自我素质、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才是长久脱贫的关键所在。而后者有赖于构建有效的教育扶贫政策。

参考文献:

[1]黄春荣.发展职业教育助力精准扶贫[J].现代职业教育,2017(10).

[2]任友群.教育信息化:推进贫困县域教育精准扶贫的一种有效途径[J].中国远程教育,2017(5).

[3]唐任伍.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研究[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12).

[4]曾天山.教育扶贫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探索[J].中国教育科学,2017(11).

[5]杨剑,吴玘.农村贫困人口对精准扶贫政策满意度研究——基于无为县的调查数据[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8(10).

[6]李兴洲,邢贞良.攻坚阶段我国教育扶贫的理论与实践创新[J].教育与经济,2018(2).

[7]郭广军,邵瑛,邓彬彬.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脱贫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7(5).

[8]姜大源.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现状、愿景与当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2).

[责任编辑、校对:党  婷]

猜你喜欢

教育扶贫精准扶贫
教育扶贫,助力精准扶贫
精准审计的现状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新时期特困地区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机遇探析
教育扶贫视域下西部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