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国际化办学的组织结构变革
——结构功能主义的视角

2019-03-21

重庆高教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功能主义双一流国际化

伍 宸

(浙江大学 教育学院, 杭州 310028)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将“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作为五大改革任务之一;《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将“国际交流与合作”作为遴选条件之一;《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将“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作为六大改革内容之一。由此观之,提高国际化办学能力,既是“双一流”建设的重点任务,也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改革内容。在全面进入“双一流”建设新时期,高校要以提高国际化办学能力为根本使命,加强改革创新与能力建设,以更先进的国际化办学理念和更有力的组织管理全面推进各项国际化办学活动的开展。在此过程中,需要全面提升我国相关高校国际化办学能力,既要树立先进的国际化办学理念,制订完备的国际化办学战略,又要加强组织结构变革,以功能完备的组织推进各项国际化办学活动的开展。为此,需对当前高校开展国际化工作的相关组织功能进行新的探索,推进组织结构的优化,赋予组织新的和功能。

一、背景与问题

高等教育国际化伴随经济全球化加速而呈现日新月异的发展局面。在日益开放的高等教育国际市场里,高等教育发展相关要素资源跨国或跨境流动与配置更加便利,规模也不断扩大。世界一流大学将国际化发展战略作为其核心战略已经是通行法则,世界一流大学都是高度国际化的大学。与此同时,一些世界知名大学也不断加强国际化办学的组织结构变革,如英国爱丁堡大学将其“国际化办公室”(The International Office)更名为“全球办公室”(Edinburgh Global)[1]。麻省理工学院(MIT)在其战略环境与形势分析中指出,随着全球研发中心不断变化、新兴经济体国家的研发投入和科研成果不断增加,MIT师生有机会寻求海外资金开展世界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研究[2]。其他一些世界顶尖大学同样也将国际化作为学校的核心特质,国际化成为学校获得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抓手之一。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需深刻理解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未来趋势。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开放发展新时期,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是基本国策,教育领域同样如此。《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全面提升我国教育对外开放水平。与此同时,推进“双一流”建设的三大核心文件均将“国际交流与合作”作为重要的改革内容和遴选条件。如《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顶尖科研机构的实质性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建立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等;推动中外优质教育模式互学互鉴,以我为主创新联合办学体制机制,加大校际访问学者和学生交流互换力度”。因此,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各办学主体需充分认识到国际化办学对于推进“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在实践办学过程中稳步推进。

鉴于此,无论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还是加快推进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都需坚持国际化办学的基本思路,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化需要系统地稳步推进,减少盲目性并降低风险。在推进过程中,涉及多方面的人财物投入和组织及制度保障。其中,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是关键。以成熟的组织系统推进国际化办学才能收到实效,也才具有可持续性。国际著名高等教育国际化专家奈特(Jane Knight)将高等教育国际化定义为“在院校层面与国家层面,把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维度整合进高等教育的目的、功能或传递的过程”[3]。国际化策略主要有两大类:活动策略和组织策略。前者指高等教育机构将国际维度融入其主要功能的学术活动和服务;后者指通过制定恰当的政策和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以确保国际维度的学术活动和服务在高等教育机构得到实现的方案[4]。为此,高校在推进国际化办学过程中,要综合采取活动策略和组织策略。在全球化背景下,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竞争日趋激烈,高校通过采取综合性的策略更有助于实现既定目标。组织策略包括制订相应国际化办学政策、建立相应国际化办学管理体系等,组织策略的实现需要组织结构的变革,赋予推进国际化办学相关组织应有的功能。

但在实践办学过程中,我们更注重国际化的活动策略,诸如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留学生交往活动等。我国目前已有的大学国际化指标体系主要关注活动策略的量化指标[5]。奈特和威特认为,一所大学的所有国际化项目与活动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组织结构做支撑,如果失去组织结构的支撑,当国际化活动的支持者离开、资源减少或新的优先发展事项出现时,这些项目与活动也会逐渐消失。国际化需要深深根植在大学的文化、政策、规划和组织过程中,这样就不会被边缘化或如一页废纸一样被遗弃[4]。基于此,美国教育委员会(American Council of Education, ACE)2011年在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对美国全国范围内144所研究型大学的国际化现状进行了评估,其中就非常强调对研究型大学国际化推进工作组织架构的评估。由此观之,组织策略是活动策略的土壤与基石,而活动策略则是伫立在这片土壤与基石之上的大树,只有土壤变得肥沃了,大树才能枝繁叶茂,结出累累硕果[5]。在我国国际化推进的实践与理论研究中,存在重活动策略而轻组织策略的问题。有研究者直言不讳地指出,教育研究者很少参与制度层面的策略讨论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的一大不足[6]。

由此可见,在持续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进程中,不仅需进一步优化活动策略,诸如开展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前沿国际科研合作以及吸收和借鉴国际先进办学理念与办学模式,还需进一步重视和深化组织策略,从加强国际化组织结构变革着手提升国际化办学能力。基于此,我国需要变革高校国际化工作推进组织的结构,并赋予其新的职能和使命。本研究正是在此背景下展开,基于结构功能主义视角,研究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中相关组织的结构优化及其功能拓展。具体来说包括如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稳步推进国际化办学过程中需要大学相关组织结构具备哪些功能;二是如何使这些组织结构具备这样的功能。可以说,在全面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新时期,加强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相应组织结构变革既具有工具理性,还具备价值理性。就工具理性来说,结构与功能完备的组织能够顺利推进国际化办学各项实践活动的开展;就价值理性来说,强化高校内部组织结构变革以更好地适应当前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本身也是“双一流”建设的要求和必然选择。

二、理论视角与分析框架

大学的组织及其结构功能随时代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一定时期内,大学有些什么组织及其具备哪些组织功能,由大学对相应时代的适应所决定。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当今时代世界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最为重要的社会背景之一,自然需要大学进行组织结构改革和创新以适应这一基本社会背景。大学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之一,大学的组织结构和功能需要随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相应的变化和发展。在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程度不断加深,水平不断提高,与之相随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为应对竞争,高校国际化推进的组织结构与功能需要放在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进行审视。同时,按高等教育国际化推进的活动策略和组织策略观点,高等教育国际化工作也同样需要加强组织策略以保障其得到强力推进。

(一)结构功能主义及其AGIL图式

高等教育国际化工作的稳步推进需要强有力的组织结构及相应的功能。基于此考量,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对此问题的分析有理论适切性。结构功能主义(Structural functionalism)由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帕森斯(Talcott Parsons)于1945年率先提出,标志着一个影响广泛的结构功能主义学派的正式兴起。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就是关注组织或社会的结构及其所具备的功能之间关系的理论。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系统具备一定的结构或组织,各个组织部分有机联系并对社会整体有相应的功能,社会整体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各组成部分之间虽会发生变化但具备自我调节能力并趋于新的平衡[7]。

结构功能主义在思想渊源上可以追溯到孔德和斯宾塞。结构功能主义在19世纪逐渐发展起来,主要人物有奥古斯特·孔德和赫伯特·斯宾塞。在孔德看来,社会是类似于生物的有机整体,并由各种要素构成,部分与整体之间有一种“普遍的和谐”关系[8]。孔德与斯宾赛认为:社会与生物体一样都具有一定的结构;社会想要得到发展就必须满足自身需求;与生物有机体各部分类似,社会系统各个部分需要协调发挥作用以维持社会的良性运行。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帕森斯进一步完善了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他认为“行动系统”由社会系统、行为有机体、人格系统和文化系统共同构成。社会系统由于具备4个功能性条件,所以能够得以维持。帕森斯提出了著名的AGIL图式。A(Adaptation)即“适应”功能、G(Goal attainment)即“目标实现”功能、I(Integration)即“整合”功能、L(Latency)即“潜护”功能。其中“适应”功能指社会系统获取资源并有效配置;“目标实现”功能指社会系统所具备的确立目标并实现目标的能量与功能;“整合”功能主要指维持社会系统的连贯性和一体化,包括建立控制手段等内容;“潜护”功能主要指能量储存并配置于系统,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模式维持和张力处置[9]。

(二)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的组织结构功能分析框架

前文对结构功能主义相关理论做了简要回顾,其中帕森斯提出的AGIL图式对于分析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相关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具有理论适切性和现实指导意义。从理论上看,任何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都需要从外部获取资源、有组织目标并能维护组织稳定和协调,还能将组织外部的文化内化到组织结构之内,能够制定相关的制度等。从实践上看,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学校以组织化形式推进国际化工作已成常态。

帕森斯的AGIL图式是分析组织结构功能有效的理论工具,任何组织的繁荣发展都离不开这4个基本功能。基于此,我们建构了高等教育国际化工作推进的组织结构功能分析框架,即组织的“适应”功能、“目标实现”功能、“整合”功能和“潜护”功能。“适应”功能用以分析国际化推进组织如何在高等教育国际市场拓展办学资源并有效配置到学校各项办学活动之中;“目标实现”功能用以分析如何制定国际化办学目标,以及如何通过调动组织之类的资源和能力以实现这一目标;“整合”功能用以分析在国际化办学过程中如何实现组织内部的协调一致,以及实现国际化办学的一致性和系统性;“潜护”功能主要分析如何将国际化的文化要素内化到大学办学活动中,并建立相应的制度保障国际化的稳步推进。为此,本研究将遵循这一基本分析框架,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推进组织的功能做出全面分析。

美国教育委员会(American Council of Education,ACE)在对美国研究型大学国际化工作进行评价的时候就设计了包括“学校是否有校级委员会或团队专职负责推进学校的国际化工作”等7个问题来评估组织的结构和功能设计成熟度[5]。基于此理论分析,从结构功能主义的AGIL图式来分析高等教育国际化工作推进的组织策略和组织结构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适切性和创新性,对于从组织层面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工作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三、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的组织功能分析

按照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一个社会系统或组织要具备某种结构才能充分发挥相应功能并实现相应组织目标。在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国际化办学要深入推进,高校内部相应组织同样需要具备帕森斯所述的四大社会系统功能。在实质性推进国际化办学过程中,需要高校内部各组织互相协调,从高等教育国际市场获取办学资源,并有效配置到大学组织结构之中。

(一)推进国际化办学的组织适应功能

高等教育国际化即指“在院校层面与国家层面,把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维度整合进高等教育的目的、功能或传递的过程”[3]。因此,推进国际化办学的组织“适应”功能即是指高校相关组织从高等教育国际市场获得相关办学资源以及相应能力,并有效整合或配置到高校相应办学活动之中。国际化办学的有效、深入推进离不开其所属组织的适应功能,具体来说包括两层涵义:一是能够从外部获得足够的资源的能力,也就是从全球范围内获得办学所需相关资源。包括借鉴吸收国际先进办学理念和先进人才培养模式,引进优质师资、生源以及先进课程资源等。二是将这些资源有效配置到学校办学活动之中,即开展和实施相应办学活动,有效贯彻国际先进的办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充分发挥国际高水平师资队伍在学校办学活动的作用等。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过程中,存在重引进而轻应用的问题,先进办学理念、高水平师资和课程等难以有效发挥其相应的作用和价值。

(二)推进国际化办学的组织目标实现功能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当代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跨国、跨区域间高等教育的竞争日益加剧,高校组织需要有清晰的国际化发展目标,激发和调动组织潜能以实现这些目标。推进国际化办学的组织目标实现功能,即在复杂多变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校根据自身组织发展确定恰当目标并具备不断实现这些目标的能力。具体来说,要求大学在国际化办学过程具有战略管理能力。首先要具备制定战略目标的能力,根据自身办学能力和办学目标确定国际化办学目标。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复杂多变,大学办学要根据自身办学能力和需求制定战略目标,包括远景目标和近期目标。其次通过激发和调动组织潜能不断实现国际化办学目标。仅有目标还远不够,还需要大学充分调动组织系统内各方面的积极性和资源,围绕战略目标制定实施计划,稳步扎实推进,逐步实现既定办学目标。

(三)推进国际化办学的组织整合功能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高校为实现既定办学目标,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的一项复杂性办学活动,需要处理好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国际化办学的连惯性和持续性问题;二是高校内部各组织、机构之间的协调性问题。为此,推进国际化办学的组织整合功能即是要求系统、持续性地推动国际化办学稳步向前发展,包括国际化办学本身的连贯性或一体化,以及推进国际化办学各系统之间的协调一致。如在国际化办学过程中形成外事部门与各职能部分之间的有机协调和联动的工作机制。整合功能的充分发挥,能保证学校内部各组织机构之间的联动,有相对统一的行动纲领,有具有持续性和连贯性的政策措施等。为此,在未来国际化办学过程中,为充分推进国际化办学组织的整合功能,需要从如下两个方面着力。一是为保持国际化办学活动的连贯性与持续性,需要强化战略规划和制度建设。就战略规划来说,要着眼于学校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期的发展,基于对国际、国内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以及学校自身发展目标的充分研判,制定学校国际化发展的长期、中期与短期目标。就制度建设来说,要保证制度设计的延续性,不因人员的变动而导致国际化办学思路与项目的终止。二是为保证高校内部各组织、机构之间的协调性,需要强化国际化办学的联动性和目标一致性。就联动性来说,需要建立起学校、二级院系、机构与个人在国际化工作上的沟通与交流,各司其职但又密切合作,学校和学院主要负责平台建设和制度与资源保证,个人则充分利用相关平台和资源开展实质性国际化教学科研活动。就一致性来说,全校需要有一致的国际化办学理念、思路和重点攻关方向,不能相互矛盾。

(四)推进国际化办学的组织潜护功能

国际化办学不仅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保持活力与获得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还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特征和属性。世界一流大学都是高度国际化的大学,一些顶尖大学已将国际化内化为学校的办学全过程,在办学理念、校园文化、具体办学活动中无不体现出国际化特征。与此同时,国际化办学也不断制度化和常态化,一些知名顶尖大学不断推出国际化战略,制定相应制度等。基于此,推进国际化办学的组织潜护功能,即要求将国际化的维度储存并配置于大学系统内,使大学具有国际化的理念、文化、符号,并在大学组织内维持国际化办学的共同价值观,将国际化办学活动制度化。为此,新时期高校在开展高等教育国际化工作时,要充分发挥组织对国际化办学模式的维持功能,并且在国际化与本土化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就国际化办学模式的维持功能来说,要充分发挥组织在国际化办学理念、制度、文化以及符号内化上的作用,采取一系列手段和策略将这些要素实质性地整合进大学办学全过程。与此同时,还要在国际化与本土化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在坚持国际化办学之路的同时还要坚持本土特色,努力寻求在国际要素与本土特色之间的有机结合点。诸如如何将国际化办学理念与本土办学理念有机结合,衍生出既有国际要素又有本土特征的全新办学理念。与此同时,在办学制度上需要组织维持必要的张力,不能将国际化的办学制度照搬到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之内,需要适度进行本土化改造。

四、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的组织结构变革

基于结构功能主义的视角,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深入发展背景下,推进国际化办学组织所需具备的“适应”“目标实现”“整合”和“潜护”功能要在实践中充分发挥,需要相应的组织结构变革予以支撑,达到结构与功能的一致性,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深入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需要从整体上设计国际化工作推进的相应组织结构。我国高等教育推进国际化办学的组织功能目前还主要以服务性为主,在功能发挥上还不完整,还停留在浅层次上。推进国际化办学的组织只有具备如前所述的四大基本功能,才能实现组织自身的延续以及更充分发挥其在推进国际化办学过程中的作用。

(一)丰富组织功能,兼具服务型和资源开拓与配置

按照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一个社会系统或组织首先要具备能够从外部获取资源的能力,并将其有效配置到社会系统或组织之中。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本质,就是大学在跨国或区域开展办学活动,并以此获得办学所需各类资源,诸如优质师资、生源,先进办学理念与管理制度,先进科研设备及前沿方向等。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深入发展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对这些优质、稀缺资源的争夺将日益激烈。为此,需要丰富我国高校国际化办学推进组织的功能,由服务型为主转变为兼具服务与资源开拓与配置,让高校外事部门的功能不再仅仅是服务于学校外事相关事务,还需具备拓展国际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功能,并能有效配置到学校办学活动的全过程。具体来说,就是搭建并保持与世界一流大学良好合作关系,开发创新合作办学、科研项目,积极开展国际优质师资、生源引进和招收活动,开展国际高等教育先进理念与治理制度研究等。在拓展国际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还需将其有效配置到学校办学活动过程之中,建立起资源配置、实施过程监控与效果评估的相关体制机制。

(二)明确组织目标,制定国际化目标并稳步推进

按照结构功能主义的观点,目标实现功能主要指社会系统所具有的有助于确立目标并为实现这些目标而激发和调动该系统中之能力的功能。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同样需要组织确定明确的目标,激发组织内部能力,调动相关资源以更好实现这些目标。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项复杂和充满竞争并伴随风险的事业,在此背景下,学校需要有清晰的国际化办学目标,并在目标确定后组织协调相关资源,加强相关能力建设以逐步实现。为此,推进国际化办学的高校相关组织首先要对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特征、规律和未来发展趋势有全面和深入的了解,据此制定与学校发展阶段和现有基础相符合的国际化发展目标;其次,在确定发展目标后要将任务逐步分解,明确重点任务和关键节点;最后,需要围绕这些任务、节点等加强能力建设和资源配置。总之,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的稳步推进,需要高校具备制定科学合理目标与有效实现目标结合的能力。

(三)再造组织结构,统筹推进学校国际化办学相关工作

稳定的社会系统或组织需要具备整合功能。新时期我国高校需要通过不断提高国际化办学能力和水平来增强办学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基于此,高校需要强有力的组织系统推进国际化办学。一方面需要保持高校各组织在国际化办学理念和思路上的相对一致性,全校上下围绕学校国际化战略规划和目标开展办学活动;另一方面需要成立国际化办学推进组织,在现有外事部门的基础上成立以拓展国际办学资源为主要工作目标的新机构。总之,高校在国际化办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强有力的组织系统推进相关工作,保持学校国际化办学的一致性和协调性,还需要加强国际办学资源拓展的组织机构建设。

(四)塑造组织内涵,加强国际化制度与文化建设

按照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一个成熟的组织或社会系统不仅需要前述的一些功能,还需要具备内涵建设的功能,即组织文化建设、制度建设等。是否有深厚的组织文化和成熟的制度体系,也是判断一个组织或社会系统是否成熟稳定的重要标准。就新时期我国高校国际化办学来说,同样需要加强文化和制度系统建设,以保证国际化工作推进的实效性和稳定性。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将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和文化在结合我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不断内化到学校文化建设之中,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办学文化氛围;另一方面,需要强化组织的制度建设能力,保证国际化工作在成熟的制度下开展,如合作科研、人才培养管理制度、国际化办学绩效考核制度和资源配给制度等。通过文化和制度建设,不断增强组织在推进国际化办学过程中的稳定性、可持续性和实效性,并最终借助国际化办学实质性地提升我国高校的办学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五、结 语

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我国在全球化向纵深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当代世界高等教育主流发展趋势背景下布局的国家战略。为此,需要系统地推进国际化办学,将国际化作为“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核心抓手。高校国际化办学的稳步推进,不仅需要采取活动策略,更需要进一步加强组织策略。一方面通过组织策略的开展以进一步适应时代变革对大学组织变革提出的现实需求;另一方面也能不断提高国际化工作的实效性、有序性和可持续性。在国际化办学过程中,需要优化组织结构,转变组织功能,从传统的服务型组织转变为功能更丰富和完善的新型国际化推进组织。这符合当代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所需。在转变组织功能和结构的过程中,高校要有周全的设计,建立起风险控制机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审慎推进国际化工作组织的功能调整与结构变革。

猜你喜欢

功能主义双一流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Development of Skopos Theory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Relationship Between Text Type and Translation Strategy: with Reference to the Reader and Translator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
美国功能主义传播观的继承与失去
浅析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得与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