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育人模式探索
——以滁州学院“三三”制模式为例
2019-03-21裘新江
裘新江
新建的地方本科高校已占据全国高校的半壁江山,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型大学,是党中央、国务院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和部署。地方本科高校如何发展亦都有自身的发展基础、机遇和特点,但从面向地方产业,重视实践应用角度来看,则应是这些高校的共同特征。本文基于多元智能理论视角,拟对滁州学院“三个课堂一体,三个平台联动”实践育人模式(以下简称“三三”制)形成的背景、机制和特点加以探索,以期对应用型高校在实践育人探索方面有所启迪。
一、“三三”制形成的背景与过程
2014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院校转型为以应用技术为基础的高校。2015年11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经过多年的发展,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路径和方向越来越明晰,办学的成效越来越明显。与此相联系,如何形成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办学模式与特色,成为众多应用型高校决策者思考的重要问题。应用型高校毫无疑问重在应用,但如何体现应用,不能简单停留在口头上,而要落实在行动上,关键要把实践教学抓紧抓实。实践教学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在课堂上动动手,而要贯穿一个大学生成才成人的教育全过程,体现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和“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在实践中融贯知识,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实践中锻造品质。
作为2004年才由单一师范专科学校升本的滁州学院,面临的转型压力尤为迫切,是跟在老牌本科院校后面亦步亦趋,还是面向地方转型应用发展,是摆在几届校领导班子面前艰难的抉择。经过思想大讨论,该校最终明确了“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经过几年的建设,目前已成为安徽省有一定影响力的地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单位,并先后以良好状态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合格与审核评估。这一成绩的取得,与该校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狠抓实践育人这一重要环节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该校总结提炼出“三三”制实践育人模式,逐步形成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显著特色,并由此荣获了2018年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中国教育报》《经济日报》《安徽日报》等媒体均对这一特色作了报道。
二、“三三”制的内涵提炼及阐释
何为“三三”制?其内涵最初滁州学院师生并不是特别明晰的,经过反复讨论与提炼,特别是结合滁州学院实践育人特色,大家一致认为“三三”制内涵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理论教学课堂、课外第二课堂与社会实践课堂的简单翻版。
诚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传统意义上所谓“三个课堂”指“第一课堂主要在教室里,第二课堂主要是在校园里,第三课堂则让学生走向社会。”[1]在这方面我们注意到国内已有不少高校已经做了有益探索。例如浙江师范大学也提出“三·三制”(即“三个课堂”联动与“三个平台”并举)人才培养模式去培养创新创业人才,[2]但这一模式内涵显然与滁州学院有较大区别,还是重点基于三个课堂的纵向思考,侧重每个阶段以及该阶段设置的每个平台应该怎样培养。再比如浙江工商大学提出多元课堂育人新理念,探索将课堂教学空间由校内(课内与课外)向校外延伸,进而构建“一体为本,多元联动”的课堂教学体系。[3]还有的高校结合具体专业不同作了有益探讨,如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结合专业教学实际,提出构建“三课堂”联动的实践教学系统,探索“第一课堂筑牢基础、第二课堂锻炼能力、第三课堂炼就实力”的“三个课堂”联动学风建设思路。[4]终上所述,大家对“三个课堂”的理解还是多强调第一课堂的理论基础,是主导,并没有把实践教学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滁州学院最初提出“三个课堂”实践育人理念,也被某些教师仅仅误解为在理论教学课堂之外,带领学生再多做些实践活动即可,最终带来的结果还是教师课堂上我行我素,搞“一言堂”,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知识与能力脱节,专业与品德脱节,教学组织与办学定位脱节。针对此,滁州学院从应用型办学定位出发,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为抓手,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切入点,着力推进实践育人活动,在实践效果中赋予“三个课堂”以新的内涵,并根据当下教育发展新形势进一步提出了“三个平台”实践理念,从而赋予学校发展勃勃生机,最终助推学校由传统单一性师范型向多科性应用型大学成功转型,“三三”制实践育人特色在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合格评估和审核评估中,获得评估专家的高度评价,成为该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突出亮点。
目前,滁州学院上下对“三三”制内涵的理解更加明晰。专门制定了《滁州学院深化实践育人工作实施方案》(校政〔2015〕123号),明确提出“三三”制构建的目标任务,要求围绕三个实践课堂一体化,建立并完善“一个统筹、三个延伸、四个保障”的工作机制;围绕三个实践育人平台联动,建立“学校统筹、多方联动、全员参与”的联动机制。所谓“三个课堂”,由专业实践教学(实验、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或论文、综合训练等),专项实践活动(实践教学小学期、学科与专业技能竞赛、师生共同课题攻关、学生创新创业类社团活动等),专题社会实践(专题社会调查、志愿服务、暑期社会实践等)构成。所谓“三个平台”,主要去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包括各类专业实验室、创新实验室、创客实验室、创业模拟实训室、校内创业孵化基地、校外科创园区等),素质拓展平台(包括学生活动中心、论坛、报告会、科技文化活动以及校外教育基地、实践基地等)和虚拟实践平台(包括各类网络教学平台和课程资源、虚拟实验室、新媒体自媒体平台等)。[5]特别是第三个平台,顺应了整个国家信息化教育浪潮,对高等教育信息化工作是一个有力推进,也结合了新时代下年轻人自我管理与自主学习的特点。
显然,滁州学院“三个课堂”概念都是着眼于实践层面提出的,让实践纳入整个教书育人体系以及各个环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三个平台”的概念,让实践育人模式有了更广阔的时间维度与空间广度。
三、“三三”制的理论机制及运用
从理论上来说,“三三”制实践育人模式的理论基石,实际上就是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教授1983年出版的专著《智能的结构》中首次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10年后(即1993年)加德纳又将多元智能理论在教育学中的运用,总结成一本新著《多元智能》出版,逐渐受到国内外教育界高度关注。加德纳教授归纳人身上所具有的七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认为“几乎在所有的人身上,都是数种智能组合在一起解决问题或生产各式各样的、专业的和业余的文化产品。”[6]10相对于传统的智能理论更多将智能解释为一种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整合的能力,该理论尤其“强调智能是解决问题和制造产品的能力”[6]8。
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可以破解当今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所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例如理论与实际结合不够,学生多元发展不足,专业教学千校一面等问题,因为多元智能理论特别强调让“‘真正理解并学以致用’成为我们整个教育事业的中心”,[6]197“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6]10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实施大学课堂教学改革,挑战传统的课程设计思维,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新课程设计思维提供了借鉴。“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只是在于知识的传授, 更是在于发掘并指引这些智力的发展。‘多元智能 ’论提醒教师应从多元渠道切入教学,提供不同的课程内容。在实践教学中,综合性、实践性素质训练,这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不谋而合。”[7]滁州学院“三三”制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恰恰打破了忽视多元智能发展的单一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智能多元发展以及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提供了广阔的教育空间。
“三三”制实践育人模式“一体联动”机制,秉承传统“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在“行”上下功夫,将大学理论教学之外的实践教学看成是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并纳入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管理,列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在各个环节都有实效的实践活动,以便最大限度地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为此,滁州学院先后出台了《滁州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意见》(院委〔2011〕40号)《滁州学院关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校政〔2015〕124号)《滁州学院深化实践育人工作实施方案》(校政〔2015〕123号)《中共滁州学院委员会滁州学院关于“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校党字〔2019〕26号)等一系列文件,从办学思想与制度层面上加以保障,使得全校上下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得以大显身手,不断创造佳绩。例如该校地信学院师生,利用GIS测绘技能学以致用,2017年以来先后承接金寨、岳西、潜山、太湖、利辛等贫困县的农村宅基地增减挂钩技术服务,获得科技到账经费3000余万元,为贫困县创收脱贫资金200多亿元,受到国土资源部、当地政府和百姓的高度赞扬,学生在实践中巩固了所学知识,培养了应用技能,创造了经济效益,堪称“三个课堂一体”现实应用的生动体现。
再比如该校文学与传媒学院在“三个平台”联动上富于特色,2011年以来不断加大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新增实验室4个和实习实训基地10个;加大素质拓展平台建设,推行意在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云帆工程”,石上松文学社多年获得校内社团评比第一名和省级优秀学生社团,红烛话剧社多次在省高校话剧展演中获奖,以院部名义还策划了“文学经典传播与创意表达”为主题的原创话剧展演活动,面向全校师生公演完全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依据传统文学经典或地方文化特色改编的《陌上桑》《孔雀东南飞》《欧阳修在滁州》《弃官寻母》等原创话剧,反响强烈,滁州电视台等媒体作了专题报道;在虚拟实践平台建设上,该院注意立足自身具有新闻学和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实际,创办“蔚园最新闻”学生自主网上虚拟综合实践平台、“蔚园电视台”,运行“蔚然湖”微信公众号,QQ、微博等新媒体,加强与学生的信息交流与互动。由于实践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学生不断获得重要奖项,如第十一届安徽省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暨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安徽省大学生讯飞杯诗文朗诵大赛一等奖、第三届“金樽奖”华语大学生视觉映像艺术节“最佳编剧奖”(安徽唯一入围),第14届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秋季赛)广告文案策划类金奖、学生网络作品《大数据解读新丝路》入围第二届中国数据新闻大赛(安徽唯一入围)等。正因为实践成果突出,该院新闻学专业获批省级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也获批省级卓越文科人才培养计划。
此外,该校食品学院树立“工学融通、双创互促”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在学院内专门设立创新创业招标项目,供学生团队申报,特色馒头、特色酸奶、特色果蔬种植等项目在校内外产生较大影响。该校音乐学院在挖掘地方文化资源,着力打造文化素质拓展平台上也非常有特色,注意做足国家级首批非遗项目“凤阳花鼓”文章,通过进教材、进课堂、进舞台,成为传承优秀地方文化的典范。该院专门成立了由师生共同组成的“凤阳花鼓艺术团”,入选教育部“高雅艺术进校园”项目,经常在省内高校巡演并赴台湾交流访问;该院还专门成立了校级科研机构“凤阳花鼓研究所”,参与主编了大型丛书《凤阳花鼓全书》并荣获安徽省社会科学奖一等奖;“凤阳花鼓”课程还被遴选为安徽省慕课示范项目。
总之,滁州学院“三三”制实践育人模式,依托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各个学院学科专业特点,在“一体”上下功夫,在“联动”上做文章,让学校在转型发展中抢占了先机。该模式自2011年开始探索,至2015年逐渐成熟,在实践育人活动方面亮点纷呈,成果丰硕。学校2015年被评为全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2017年被遴选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和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我们相信,通过“三三”制实践育人模式的探索和实施,滁州学院在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征程中,一定会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