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现状与建设路径
——以大学生社团发展为视角

2019-03-21孟祥宾

滁州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社团大学生建设

孟祥宾,魏 泽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国家的安全稳定,事关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已经成为党进行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阵地[1],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2]。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整体呈现出向上向好、健康平稳的发展态势[3]。在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新形势下,大学生社团如何在多元思想文化中统一思想,如何发挥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传播中的优势及作用,为高校牢牢把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提供有效支持和帮助,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域面临的新课题。

一、新时代大学生社团建设在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一)大学生社团在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中的重要组织载体作用的发挥

新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更加趋于多样化、微细化,既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专题讲座、专题报告等传统形式,也包括社团活动引导、媒介宣传等新手段。相比于传统形式的模式单一、内容乏味、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不足,大学生社团呈现出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特性正好与传统的模式形成互补,更容易引起师生共鸣。将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与社团活动有效结合,与社团建设和发展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在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中的重要组织载体作用,会更有助于高校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把握,更有助于发挥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4]

(二)大学生社团对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职能作用的发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表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高校作为构建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其培养的青年学生所具备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品德修为等将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发展以及未来社会秩序的建构。具有自发组织特性和发展方式的大学生社团,在引领大学生政治态度、道德养成、价值取向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优势,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借助社团这一重要职能的发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社团活动巧妙融合,正确引导大学生三观,已成为高校筑牢思想防线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大学生社团在提高大学生抵御、防范各种意识形态渗透能力方面作用的发挥

随着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深入,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教育合作愈发趋于频繁化。在其影响下,高校社团活动也更多地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甚至是不断增添国际化色彩。高校社团自然也就成为各种文化思潮传播和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突破口和主要媒介。高校也清醒意识到社团组织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的重要作用和潜在的危险性,进一步重视和加强社团的组织和管理,逐步强化社团抵御渗透的能力,引导学生筑牢思想防线。依托学生社团组织的积极作用,持续强化学生理想信念,将成为高校有效抵御、防范不良意识形态侵入和渗透的有力武器。

二、新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视角下大学生社团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组织建设缺乏引领性

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下,高校对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有了更高的要求,控制了数量,提升了质量。大学生社团属自发性质,在大学生入党方面不具备优势和竞争力。这就造成了大学生社团成员中党员比例过低,甚至很多社团没有党员参与,也就无法在社团中有效建立党组织。社团中少了党的组织建设,那么党的意志在传达过程中就容易产生偏差,影响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工作。

(二)活动内容缺乏创新性

随着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被认为是第二育人载体和第二课堂的大学生社团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从整体上看,大学生社团的规模很庞大,有的高校甚至实施“百团大战”,但质量却参差不齐。有的社团经过长期的发展,能够健康平稳的运行,办出了自己的特色,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发挥了积极的效益;有些社团则缺乏创新性,不仅没有特色,而且成员数量少,活动随意,支撑育人的功能作用十分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现阶段高校大学生社团建设缺乏统一性,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发展体系,影响高校对社团建设的政治引导。

(三)发展模式缺乏多元性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社团除了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外,结构也日趋复杂,涵盖了文化、科技、体育、经济等各领域。但受限于新时代大学生生活轨迹单一、社会经验不足、鉴别能力不高等因素影响,社团活动的开展往往以盲目追随所谓的社会热点和流行主题为主,容易使社团活动的开展陷入一种固化模式,甚至是陷入三俗化(低俗、庸俗、媚俗)的误区[5]286。站在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视角下来看,如果社团活动的开展方向不明确,或者缺乏指向性,那么社团活动是没有灵魂的和意义的。不仅不能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主渠道进行有效补充,同时也无法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有效营造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氛围。

(四)教育管理缺乏实效性

现阶段高校大学生社团不仅数量庞大,而且人员众多。但由于所有社团管理工作一般都归口团委或学工部门,甚至是集中在某一位老师身上,导致指导教师无法实现精细化管理,也很难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社团管理、过程实施以及效果考核中去,更无法站在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高度去指导学生社团、思考和组织开展社团活动。虽然各社团按照规定都配备或聘请了指导教师,但基本上是由行政人员、专职辅导员等兼任,很少有专业对口教师来担任。再加上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持和针对性考核,导致指导教师在大学生社团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上,基本处于事实性缺位状态,无法发挥应有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功能。[5]288

三、新时代大学生社团助推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路径探索及对策

(一)高校必须牢牢控制社团的主流意识形态领导权

1.强化社团的思想和政治引领。一是要旗帜鲜明地坚决抵制和批判不良思想和错误思潮。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思想引领,坚定正确舆论导向,积极主动地揭露一些“混淆视听”言论和思潮,公开其虚伪性和欺骗性,坚决不给不法分子和敌对势力以可乘之机;二是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注重建立长效机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以学生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的形式融入社团活动中,让大学生社团成为引领大学生新风尚的精神载体。

2.强化党团部门对社团的主流意识形态引导。一是高校党委要切实承担起主流意识形态的主体责任。要时刻绷紧意识形态领域安全这根弦,将主流意识形态管控权渗透至包括大学生社团在内的学校工作各个领域,并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原则,落实好大学生社团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持续巩固壮大主流舆论强势;二是高校团委要切实履行好大学生社团管理指导的具体职能。要站在把控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新高度,对大学生社团进行统筹规划,积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团,按照社团的属性进行分类管理和政治引导,使大学生社团建设不偏离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工作主线。

3.强化专业教师对社团的理论指导。一是高校社团主管部门要精准把握社团定位,依照其特定的特点规律进行管理,既不拔高高校社团的作用,也不忽视社团的作用。要根据社团属性科学地有针对性地配备指导老师,并给以一定经费支持。[6]指导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指导兴趣外,更需要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坚定的政治信仰;二是指导教师要切实履行好指导职责。将社团指导作为自己的重要工作内容,全身心投入到大学生社团建设和指导活动中去。同时,高校要对社团指导教师建立科学严谨的考核机制,将指导社团成绩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指标,通过奖励机制和政策扶持,鼓励更多优秀的教师参与社团建设,保证大学生社团建设专业方向把握好,政治方向不跑偏。

(二)高校必须持续加大社团建设的投入力度

1.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一是要普遍性加大对社团建设的经费支持。大学生社团仅靠收取会员注册费和社会赞助开展活动难以为继,需要高校加大对社团组织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为高校打造主流意识形态宣传阵地提供经费保障;二是要让经费“活起来”。高校要将资金统筹起来,以绩效的形式进行支持。将资金投入更多倾向于传递正能量,发挥正确导向功能的社团。而对那些只注重娱乐化的社团活动要适当削减甚至是停止经费支持,以此引导更多的社团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2.持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高校要严格对社团的审批、准入和淘汰制度。严格把关申报、审核、批准等关键环节,鼓励并支持符合党和国家总体要求,符合高校自身发展需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团优先发展。建立社团淘汰制度,对优秀的社团要激励,对无特色、无实效、无前景的社团要坚决淘汰;二是将社团活动纳入学分制体系,真正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出台考核机制,学生参加社团并考核合格,可以获得相应的课程学分。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社团的积极性,同时也保证了社团发展的正确方向,便于高校掌控主流意识形态。

3.持续加大软硬件支持力度。一是场地问题。所谓的场地不仅仅是提供社团开展活动的场所,还要为学生社团提供必要的办公地点。这样可以让学生社团有更大的归属感,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社团在高校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的阵地意识;二是对社团实施信息化管理。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开发大学生社团管理系统,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将成员管理、活动申请、新闻发布、学分认定等内容进行统一信息化管理,不仅有助于社团管理与服务,同时也为高校把控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加强正确引导提供帮助。

(三)高校必须全面强化社团的组织建设

1.积极发挥党组织的保障作用。一是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要强化党对社团的领导,积极推进党组织进社团,在社团中建立党支部,选拔政治可靠、素质过硬的学生党员来担任社团主要骨干成员。如果社团规模较小,不符合党组织条件,可与其他社团联合成立社团联合党小组。实现以党团引领社团,筑牢思想政治堡垒;二是发挥党员在社团建设中的模范带头作用。鼓励号召大学生党员进社团,担任社团主要负责人,并参与社团的主体活动。通过大学生党员在社团活动中的引领示范作用,影响并带动其他成员提高政治站位,坚定政治信仰,共同进步。

2.全面夯实社团制度保障基础。一是要重视社团自身的制度建设。学校有关社团发展的制度、要求都是面向所有社团,具有统一性、宽泛性。每个社团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建设发展需要,制定更为具体更有针对性的规章制度。包括组织管理、活动实施、经费使用、考核评价等,为社团的健康发展提供依据;二是要重视社团自身的发展规划。社团要在学校整体要求的框架下,结合学校人才培养需求和自身发展需要,明晰自身特色,准确定位,制定合理的建设目标和发展规划,目标与规划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能偏离正确的意识形态领域。

3.积极推进社团责任落实。一是逐级夯实管理责任制。学校将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总要求与社团发展无缝对接,逐级与社团负责人、学院团委、学院党总支、学校团委签订社团管理与服务、建设成效责任书。对社团实施管理全覆盖,考核全方位,切实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二是建立社团责任清单。学校将从严治党总要求渗透至大学生社团领域,要求社团所属单位党组织要切实把社团抓起来,通过自查、互查方式,逐渐明晰社团存在的问题,尤其是涉及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以责任清单的形式与党组织绩效考核深度融合,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进一步规范社团管理,把握社团建设方向。

(四)高校必须充分发挥社团的属性功能

1.注重发挥理论社团的育人功能。一是创新理论社团活动新形式。理论社团要聚焦“政治理论宣讲”,积极构建以宣讲团为组织载体,以政治理论宣讲为核心,以提升理论基础、坚定理想信念为目的的活动形式。宣讲尽量以讲故事、观影等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以提升宣讲的亲和力和感召力;二是构建“理论社团+”新型模式。高校要统筹整合学校范围内所有理论社团资源,打破院际壁垒,通过开设学习论坛、实践活动等形式在全校范围内加强沟通交流,促进经验共学、模式共建、成果共享,实现社团的多方位增能、多角度互补、多层面合作。

2.注重体现红色社团的政治价值。一是讲好“红色故事”。讲好“红色故事”必须始终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思想主线,将红色文化基因有效融入社团活动中。要深入挖掘中国红色文化资源,将我党曲折的革命历史、自强不息的革命精神以鲜活生动的“红色故事”呈现出来,让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坚定政治信仰;二是要注重传承红色基因。校内要打造红色文化专区,包括红色网站、红色读本专区、红色文化专栏、红色电影展播区等。校外要开辟红色教育基地,包括红色景区、红色纪念馆等。通过校内外多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红色教育,大力宣传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用榜样的力量感染人、鼓舞人、带动人,凝聚人心,强化意识。[7]

3.注重弘扬公益社团的奉献精神。一是提升学生的公益素养。要通过培训或活动交流等方式,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公益素养和公益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参加公益活动是需要奉献精神的,没有任何利益可图。要让学生在公益活动中升华自身的人格魅力,担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二是实现公益社团与志愿服务深度融合。学校党团部门要积极为大学生公益社团牵线搭桥,帮助有实力的大学生公益社团与社会资本和企业进行对接,构建“公益社团+志愿者+社会服务”志愿服务实践模式。[8]要以公益为主要载体,积极吸纳具有奉献精神和公益意识的学生成为志愿者,将公益文化、志愿服务和社会需求高度融合,最大限度发挥公益社团的凝聚力和辐射作用。以公益之心凝聚奉献精神,以奉献精神强化服务意识。

猜你喜欢

社团大学生建设
缤纷社团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大学生之歌
K-BOT拼插社团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