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依赖对社会心态的影响与引导机制
2019-03-21
(重庆科技学院,重庆 401331)
一、引言
新信息技术正以全球的工具性网络整合世界,社会关系通过电子媒介建立了数量众多的信息社群。作为新媒体发展最新阶段的自媒体,其与移动通信结合所具备的便捷性,使其成为当今社会主要的信息发布、接收、交流渠道。人们在生活、工作领域借助自媒体进行人际联系和处理事务,自媒体已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世界。人们通过自媒体的信息传播功能不仅再现了社会现象,也生成了新的认知、社会心态和建构了新的社会意义。自媒体不仅是人们生活中的信息媒介,其生成的信息、情绪、意义本身也构成新的人造环境,即卡斯特所阐释的信息社会里的流动空间环境。人在环境中生活,人们依赖于自媒体构建的拟态环境进行信息获取等行为,人们的各种情绪以及对社会的心态是环境的构成要素。因此,自媒体环境中呈现怎样的社会心态,以及如何引导自媒体依赖下的社会心态显得重要。
二、网民对自媒体形成依赖的原因
(一)多样化的信息传输依赖于自媒体
社会急剧变迁和发展对媒介传播带来两方面影响,一是社会变迁生成大量新生事物、社会现象,以及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信息需要借助自媒体快速传播信息。二是社会技术创新带来新媒介,特别是移动通信技术增强了自媒体的便捷性。两种变迁互为动力,传统媒介渠道单一,信息发送及时性不够,信息发送量有限,自媒体克服了传统媒体的不足。新媒体技术取代了传统自上而下的传播模式,发送信息和获取信息更便捷、内容更丰富,互动性更强,更能满足人们多样化的信息需要。公众越来越多使用自媒体,传统媒体也转型使用自媒体平台以吸引和留住更多受众,这不仅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提升了效果传播,同时也丰富了自媒体的传播内容和传播主体,这种格局变化进一步强化了公众对自媒体的依赖。
(二)流动人口的人际联系依赖于自媒体
城市化和工业化带来的人口流动对社会联系形成两方面影响。一是大规模人口流动改变人际交往方式,传统的面对面和书信交流无法满足现代流动性人口频繁联系的需求。电话和自媒体能实现随时随地的人际联系,特别是自媒体能传递包括语音、表情、视频、图像、文件在内的信息,能更好满足流动人口与旧朋好友的人际沟通需求。二是人口流动意味着远离熟人社会,流动人口受到熟人社会行为规范的约束也有所下降,他们能在自媒体上体验到轻松的人际交往和有趣的网络信息,既轻松自由,又能通过自媒体接触新的社交圈,这强化了流动人口依赖自媒体获取信息和进行人际交往。
(三)公众借助自媒体进行社会参与
社会参与是指社会大众以某种方式参与社会事务,并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影响。公众借助自媒体进行社会参与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公众通过自媒体关注和讨论社会公共话题和国家大事,如公众通过自媒体关注社会热点事件,通过自媒体发表对事件的看法和意见,能形成舆论力量,发挥了社会监督功能。二是公众借助自媒体宣传社会活动,扩大影响,譬如借助自媒体推送青年志愿者活动。通过自媒体不仅能便捷地进行社会参与,还能扩大社会参与的影响。因此自媒体成为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首先媒介。
三、自媒体依赖现象对社会心态的负面影响
(一)自媒体信息混杂导致混乱的社会心态
自媒体的使用者和信息内容相对多元,其信息把关功能不强,自媒体平台的信息真假难辨。譬如自媒体平台既有对政府部门或工作人员的监督信息,也有掐头去尾的视频,还有各种真假难辨的养生信息等。特别是一些负面信息的真实性正在考证时,其已在自媒体上广泛传播,但由这些未经考证的信息引发的社会负面认知和情绪已经对社会产生实际负面影响。自媒体平台也经常出现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低俗信息。公众长期通过自媒体接触真假难辨的混杂信息或者低俗信息,会影响其对社会的客观评价。譬如一段时间自媒体集中报道社会贪腐、政府不作为等负面信息,极易在网民中形成对政府负面评价的心态。
(二)自媒体的单维信息源易生成狭隘认知
自媒体信息具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及时性强,但短小不全面;二是利用图片、视频传达感性信息,客观性不足;三是言语的个人化色彩浓,煽情性强。自媒体信息的这些特质会对接触这些信息的人群产生影响。一是表现为受众在对社会事件只有感性认知的情况下,就会受煽动性文字的影响做出情绪性表态和武断定性。这种基于有限信息的认知判断如果得不到及时理性引导,就会在自媒体受众中沉积为负面心态。二是公众长期将自媒体信息作为单一信息来源,致使其反复用来自自媒体的信息论证先前结论,形成循环论证,无形中强化基于感性信息做出的判断,进一步导致认知局限和不平衡的社会心态,如仇官、仇富心态等。
(三)自媒体依赖会导致负面心态的放大
意见流的主要放大站是社会化媒体和新闻跟帖。自媒体用户乐于将自己赞同、认同的信息分享给更多人,公众在自媒体平台分享转发信息存在路径依赖,即他们会选择在同一个自媒体平台进行转发或分享。尤其是对热点社会问题的转发与分享时,公众会加上自己的评论,这些评论中夹杂了公众的情绪性,信息在扩散的同时也扩散和放大了公众的情绪。热点事件的解决往往滞后于该事件信息的传播,在社会热点事件尚未得到有效解决时,自媒体围绕热点事件的情绪不断生成,负面心态也在其中不断得到放大。
四、自媒体依赖下社会心态的引导机制
公众依赖自媒体获取信息,对社会心态形成了负面影响。需要整个社会做出努力改变自媒体依赖现象,逐步引导良好社会心态的形成。对自媒体依赖现象下的社会心态进行引导,需要从线上线下关系、自媒体的准入、对话心态和心理辅助机制等多方面入手。
(一)通过连接线上线下社会关系来规范公众在自媒体平台的行为
经历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历程,人口流动带来了社会整合力度下降,但人们在社会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依旧保持了熟人社会的特点,熟人社会环境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隐形的规范约束机制。而自媒体平台之所以有较多的极端性、情绪性话语,其原因之一就是自媒体使用者与线下社会关系的脱嵌,较少受到线下熟人社会规范约束。随着智能生活的逐渐推广,移动通信技术越来越深与现实生活互相嵌入,打通线上与熟人社会关系的条件成熟。即将自媒体平台与线下熟人社会关系对接,特别是与家庭关系对接,社会关系线上线下对接的同时,社会规范也同时连通。人们在自媒体上的言行能受到家庭成员的关注、监督,并能利用线下社会关系、社会规范及时纠正人们在自媒体上的不当言论,减少自媒体上的极端言论,为引导心态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二)设置进入门槛和退出机制以提升使用者的媒介素养
自媒体信息混杂的原因之一就是用户进入自媒体的门槛低,设置使用者进入自媒体的准入门槛,可以做到净化用户群,即自媒体并不对所有用户开放,只对通过门槛的用户开放。同样,还可以设置发言门槛,即成员只有通过该自媒体设置的门槛才具有在自媒体发言的资格。现阶段国内有部分自媒体平台采用此模式,如一些视频网站禁止未成年人注册,一些自媒体网站需要用户回答若干问题达到合格分数才具有发言资格,这些问题与网站内容、网络行为规范相关。回答问题的过程也是强化网络言行规则的过程,具有增强网络素养的功能。此外,也应充分利用退出机制惩戒违规自媒体用户,即当自媒体使用者违背规范时,应采取禁言或封号等措施对违规行为进行惩罚。前置门槛与后置退出机制的结合能有效规范人们在自媒体网络上的话语行为,能减少自媒体平台的混杂信息,有利于减轻负面信息的放大效应,有利于网络心态的良性发展和网络社群的有效治理。
(三)营造平等对话、平和沟通的网络话语氛围
社会分层客观存在,但在人与人沟通中应保持互相尊重和平等相待的态度。平等对话是指自媒体使用者在进行话语交流时,应注重以平等心态与他人对话。相反以权压人、以势压人的对话方式只会导致双方以言语激烈和不礼貌行为的方式对话。首先不平等对话会刺激到对方,使其情绪激动和失去理智。其次不平等对话会在其他自媒体使用者中形成负面印象,如主观阶层定位于底层的自媒体使用者会对以权压人的言论形成反感情绪、不平等感和相对剥夺感等负面心态。平和沟通是指在出现意见分歧时,注意换位思考、冷静分析双方立场,做到以理服人。平等对话、平和沟通既能有效沟通,又能营造良好网络对话氛围,是引导建立良好网络心态的必备条件。
(四)建立普惠性的社会心理辅导与疏导机制
社会转型期带来社会巨大变革,社会规范和社会利益不断调整,社会竞争压力增大,社会矛盾、社会冲突频发,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心态平衡形成冲击。需要全面落实和推进《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首先要建立普惠性的社会心理辅导与疏导机制,普及心理健康疏导知识与方法。其次要重点关注特殊人群的心理健康,通过多渠道及时发现重点人群的心理健康和心态失衡问题,注重疏导不公平感和相对剥削感,及时消除负面社会心态,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社会不满情绪与矛盾,避免不良社会心态通过自媒体形成扩大和传染效应。
五、结语
网络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在方便人们交流、交往的同时,包括社会情绪在内的社会心态也随着信息的传播向外扩散。因此,要在整个社会形成良好心态,需要重视自媒体信息对社会心态的影响。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信息对文化建设的影响,新时代要建设健康的网络文化,需要重视对自媒体平台的信息治理,尤其需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保证权威信息和正面信息在自媒体平台的发声。引导社会形成良好网络心态,既需要强化用户在自媒体平台的行为规范,也需要充分利用人们对自媒体获取信息的路径依赖来宣传和塑造正面典型,特别是要利用和吸纳自媒体平台萌生出的新事物和优秀文化,进而引导广大自媒体用户良好心态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