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奇遇人生》为例论网综的创新与发展
2019-03-21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
2018年被称为中国视频界的“荒年”,在经历了前两年井喷发展、鱼龙混杂的高调态势之后,今年中国的视频行业似乎收敛低调了许多。在电影、电视剧领域“爆款”数量不足,复刻版韩式综艺失势的情况下,一批原创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突出重围,凭借积极健康的节目定位、精良工致的节目制作、富有情怀的内容主题、大胆创新的节目模式,为略显单调的影视行业带来了几抹生动与惊喜。其中,于2018年9月上线的明星纪实真人秀节目《奇遇人生》,凭借着独特的“求实”气质、精致的影像制作、富有温度的人文主题成为了网络综艺节目中的一股“清流”,取得了良好的口碑。本文以《奇遇人生》为例,结合现实条件,论述网络综艺节目相对于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现状与创新表达。
一、发展现状:别开生面,突出重围
从2007年《大鹏嘚吧嘚》的初露端倪到2014年《奇葩说》的横空出世,从2015年的持续发力到2016年的全面崛起,网络综艺节目凭借精准的受众定位、创新的呈现方式、新鲜的表达态度不断蓬勃发展,基本克服了成本低廉、制作粗糙、模式单一等问题,完成了由“萌芽期”到“生长期”,至“井喷期”的成长蜕变。
随着行业的自我演进,网络综艺节目市场也出现了一些质量良莠不齐、内容过度娱乐化、低俗猎奇元素泛滥的问题。与此同时,收视率造假、税务风波等行业乱象也浮出水面,加之资本退潮、短视频整改,2018年的影视行业可谓处于风口浪尖。今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讲话明确提出,要“坚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推出更多健康优质的网络文艺作品”。2018年11月9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公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文艺节目管理的通知》,遏制影视圈追星炒星的不良倾向,严格控制综艺节目嘉宾片酬,加大网络治理力度。
尽管2018年影视行业的实体成绩并不突出,但网络综艺节目领域仍然呈现了较为良好的增长态势。据统计,2018年共上线网络综艺节目385档,其中重点节目214档,几乎有2017年综艺节目数量的两倍之多。
且内容覆盖领域广泛,题材丰富,主题的垂直细分、精准定位让许多小众文化开始走入大众视野,甚至许多网络综艺节目的用户口碑已超过了电视综艺节目。从“台网联动”到“台网分离”,从“先台后网”到“先网后台”,我们看到网络综艺节目不再是电视综艺节目的“复制品”“仿制品”,而是开辟了一条别开生面的发展道路,在行业泥沼中突出重围,取得了诸多令人眼前一亮的成果。
二、本质特征:精耕细作,内容为王
新世纪以来真人秀节目占据了综艺节目的半壁江山,成为了综艺节目发展的主力军。随着“限韩令”“限薪令”等政策的引导推进,前些年大量引进复刻的韩式综艺开始失势,节目模式同质化严重、主题意蕴浅薄等问题浮出水面,原创能力薄弱的行业生态让更多创作者们开始探索富有中国特色的真人秀模式。2018年9月,由腾讯视频推出的明星纪实真人秀节目《奇遇人生》正式上线,区别以往真人秀节目中花哨张扬的字幕、无病呻吟的感慨、“精心设计”的冲突,这部堪称“佛系”的原创真人秀节目成为了网络综艺节目中的一股“清流”,也让受众看到了真人秀节目的另一种可能。
(一)主旨定位:用探索世界的方式,探索自己
节目片头围绕“凝视”“遇见”这两个关键词,讨论了微观个体与宏观世界的关系。“当你在凝视这世界,世界也在凝视你”,从而点明了节目“向外探索世界,向内探索自我”的核心主题。
陈凯歌导演曾在自传中提到:“认识了我自己,即认识了这个世界。”然而在过分强调个人成长和世俗成就的时代,人们往往表现出对自我认知的模糊以及对现实生活的焦虑。从某种程度上来理解,《奇遇人生》的出现缓解了社会中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青春期焦虑”。“青春期焦虑”是一种阶段性的心理现象,可以简单概括为因为所处环境的巨大变化,从而导致了成长过程中对未来的迷茫和不安。如今,“青春期焦虑”已经弥漫到整个社会,为现代人塑造了真实存在的心理困境,“丧”“佛系”等流行文化的产生,都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说爽剧、爽文的“简单粗暴”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治标不治本的“一次性体验”,那么《奇遇人生》的“文火慢炖”则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更加现实、更加深刻的思考方向。每期节目都会为嘉宾设置一场私人订制的奇遇旅程,每一次旅程都通过不同文化的碰撞来传递出不同个体的人生观、价值观,满足了不同受众的思想认同和情感体验。
(二)内容气质:用纪录真实的方法讲述故事
关于真人秀“真实性”的定义标准似乎一直是传媒人讨论的话题,然而随着近年来“真人秀造假”等新闻的流出,受众开始对许多文艺节目的信任度下降,难以全身心地投入作品产生同步的情感体验和心理认同。与此同时,学术造假、数据造假、税款造假、收视率造假、疫苗造假等种种现实问题也使社会公信力下降,人们开始呼吁“真实”的回归,渴望看到更多真诚的自我探索与表达。
《奇遇人生》采用反台本、反流量、反人设、反煽情的创作方式,没有刻意制造的矛盾冲突,没有五花八门的角色定位,反而是让嘉宾经营自己最本真的“人设”,在事件面前表现出自己最真实的第一反应。而真实的力量,往往直指人心。节目在呈现上淡化所谓的“结果”,不刻意追求目标的完成,反而更加突出行者在过程中的思考与感悟,人们对自我的怀疑、对生命的叩问等一系列问题都在旅途中发酵分解,受众亦通过嘉宾在节目中的自我剖析、遇见与表达,进而重新认识自我、调整自我、肯定自我。
(三)创作品质:用精耕细作的态度,呈现作品
不同于其他网络综艺节目活泼花字的加持、煽情娱乐的烘托、吐槽笑点的铺垫,《奇遇人生》在创作手法上大胆采用了“减法”的方式,舍弃了种种具有强烈情绪引导性的包装元素,凸显作品的纪实风格,尽可能使观众独立地去观察这个世界,思考自己的人生。可以说,《奇遇人生》将所谓的“网感”重新定义,让我们看到了网综的另一种可能。但形式的“减法”并不意味着制作粗糙、内容空洞。节目邀请了资深纪实影像摄影师、野生动物和水下摄影师孙少光担任摄影指导,他曾获得过包括艾美奖、金马奖、纽约电影节金奖在内的世界多个纪录影片重要奖项,更是国内首批拥有GUE(Global Underwater Explorers)和TDI(Technical Diving International)资质的水下摄影师。优质的创作团队为节目的内容呈现提供了良好保障,影片中的镜头画面精美绝伦、细致入微,自然的流动与宁静、人性的纠结与美好仿佛都凝缩在光影构图的运用之间。受众惊叹于自然的鬼斧神工,也感叹于生命的坚韧勇气,所有隐秘而伟大的诗意,都随着镜头的切换流露出来。
近年来,“慢综艺”潮水汹涌,但大多都摆脱不了模式僵化、情节雷同、内容干瘪、主题模糊的桎梏。《奇遇人生》凭借精准明确的节目定位,富有温度的文化表达、真实记录的内容气质、精益求精的创作品质为更多的媒体人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向,它让我们看到“慢综艺”不止是田园牧歌,“慢节奏”也可以内化为一种哲学表达。
三、营销模式:立破并举,亮点频出
传媒艺术大众参与性的发展轨迹,从受众角色的角度来看,经历了从被动伴随者到积极介入者的历程;从受众地位的角度来看,经历了无足轻重到不可替代的历程;从受众作用的角度来看,经历了一般性影响到决定性影响的历程。面对网络用户对短视频的喜爱与需求《,奇遇人生》特别设置了“花絮”版块,将节目内容拆分成1~3分钟左右的小单元,通过富有戏剧性的标题在碎片化的时间里获取用户的关注度,也拓展了用户的选择空间。节目还针对会员用户推出多版本节目《奇遇人生悠享版》,一方面满足了会员用户观享权力的“优越感”,另一方面也推动了IP价值的塑造,为节目本身制造话题热度和宣传助推。目前,综艺节目上线多版本和衍生节目已成常态,且多为会员观看。尽管许多衍生节目的形式相对简单,内容重复空洞,独立性较低,但仍在扩大品牌效应,打造IP产业链,助力节目推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结语
《奇遇人生》作为网综界独树一帜的“慢综艺”节目,甚至比许多电视综艺节目定位更突出、制作更精良、内容更真实、节奏更准确,收到了广泛关注。由此可见,不论是电综还是网综,明确节目定位,把握内容取向,塑造节目风格永远是节目的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网络平台的功能、技术优势也为网综带来了更多探索的方向和可能,如何将网络平台的交互性、及时性与网络综艺节目进行深度融合,将是从业者需要研究探索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