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电狂响》:本土化改编探究
2019-03-21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 100089)
考察电影史会发现,翻拍是最便捷、又能保证经济收益的本土化创作模式,也是类型电影发展过程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方式。因为一个优秀的故事是具有普世价值的,在故事中所呈现的价值观念是能够获得大多数人认同的。笔者认为,类型片本土化改编最重要的两个因素:一是文化因素,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能不能接受这个故事;二是经济因素,一个国家的制作水平能不能达到某一个类型的需要。
一、《来电狂响》对比《完美陌生人》
2016年一部意大利小成本制作电影《完美陌生人》登陆国内院线,尽管这部电影在意大利大获全胜,但在国内票房惨淡,以5000多万的票房收官。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对他的喜爱,当年被评为最受影迷喜欢的十佳电影,在意大利影展上拿下最佳编剧奖和最佳影片奖两个重要奖项,相继有30多个国家购买版权,进行翻拍。
《完美陌生人》讲述的是七位好友在聚餐过程中,女主人伊娃建议玩一个将手机信息公开的游戏,由此引发的一系列荒诞、幽默且拷问人性的故事。影片中由手机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迎合了当下社会环境,也反映了大部分人的生活状态和内心的生活诉求,展现出移动设备对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改变,引发了很多观众的共鸣。由国内翻拍的《来电狂响》于2018年12月28日与观众正式见面,上映不多久,票房就突破四亿大关,成为国内元旦档期票房占比最高、最受关注的电影。但在上映后,观众对此片评价两极分化、褒贬不一。
《来电狂响》在整体框架并没有很大变化。但在人物设置上进行调整,原作是四男三女,国内版改为三男四女,原作将其中一个男人设为同性恋,而国内因审查等因素则改换为由马丽饰演的女强人。原作类型是一部正剧,国内版则是喜剧。国内版涵盖了更多符合我国当下的生活元素,像直播平台、外卖软件等,都是当下人们所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国内版设置为一场婚礼,原作则设置为一次天文奇观——月食。国内版将结尾设置为这个游戏源于佟大为所饰演的贾迪所编的一个剧本故事,原作则设置为七人未曾玩过这个游戏,表现各自的状态。
二、《来电狂响》本土化改编的可取之处
类型片的本土化改编最大的挑战是如何解决文化差异的问题。很多项目在理解这个问题时,主要从细节着手,例如电影的时空背景、地理环境、生活细节、人物身份,而这些其实是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文化差异问题的实质是价值观的体现。类型解决的是叙事结构、戏剧冲突、人物关系,而价值观是一个电影的精神内核。在该片中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但核心价值体现出手机带给人们的负面影响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脆弱”,也成为贯穿全片讨论的焦点。
(一)空间的打破
在原作当中,故事情节的推进是完全在室内空间完成的。但在国内版中,通过一位外卖小哥穿插起所有人物,像女主播、道具设计师、前台接线员等,连起了一副社会众生相。不仅如此,剧中三对半的人物中,每组人物都有对应的画外空间,而画外空间对于每组人物冲突的加剧,情节的推进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像克拉拉所饰演的女主播对乔衫所饰演的吴小江起到了加剧戏剧冲突的作用,正是吴小江担心看到女主播所发来的性感照片,才有了他跟马丽所饰演韩笑换手机的情节,这才笑料频出。另一个由艾伦所饰演的道具设计师是佟大为所饰演的贾迪这条线的助推器,他的一通电话引起贾迪现任女友白雪娇的怀疑,直到最后确认贾迪出轨自己闺蜜并且让她怀孕,导致两人最后关系的破裂。而剧中文伯和戴戴这对夫妻主线,则是由自己的女儿进行推进,通过女儿的一通电话,大家得知两人早已经离婚,为了家庭两人还在假装夫妻。马丽则是受到上司性侵,通过上司不同的短信骚扰,真相才浮出水面。每位画外人物的存在并不是孤立的与故事主线无关的,而是对剧情的演进起到了助燃剂的作用。但每位画外人物的塑造也并不淡薄,每位人物都有自己的小故事,或是展现当下的生活困境,是鲜活存在的。这其实体现出国内版想要将更大的社会群体融入进来,引起多层次的讨论。本片对于社会空间的利用使得电影更加贴近人们日常生活,能够引起大部分观众的共鸣。
(二)人物特征鲜明
笔者认为人物准确的定位也是本片一大亮点。国内版中七位人物体现着不同社会阶层、价值观念和情感观念。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被贴上了标签,七个人也正像是普通大众日常生活的缩影。国内版中设置的人物,包含了人生面临的所有情感阶段:单身、恋爱、结婚和离婚。每个人的背后都承载了社会性的普遍压力。例如片中韩笑,典型的女强人,却面临来自职场的巨大压力;穷编剧贾迪和白富美娇娇,屌丝和女神的戏码,自尊、自由、物质、爱情到底如何选择,相信生活中很多年轻人都会碰到这等难题;生意人吴小江和家庭主妇李楠,被给老人养老问题所牵绊,渴望重新获得激情却又无能为力;美术老师文伯和心理医生戴戴,在朋友面前是一对恩爱的夫妻形象,其实早已名存实亡,他们正困扰婚姻究竟是不是消除一切矛盾的面具。剧中每个人物性格特征鲜明,都面临着来自社会对于他们的定义和现实情况的矛盾。
三、《来电狂响》本土化改编的不足之处
“合情合理”是进行本土化改编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所谓“合情”,要合乎中国国情,“合理”是改动后的情节元素、人物性格及关系不生硬、不脱离实际、合乎现实逻辑。这些内容决定了一个项目的本土化程度。
(一)视听语言单一
《来电狂响》和《完美陌生人》由于空间的限制,其实更像是一台话剧。但在《完美陌生人》中,演员的走位、摄影机的运动、构图的选择无疑更为精准和合理,为本片制造出“悬疑”的气氛,强有力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某些镜头带有强烈的隐喻和暗示作用。像女主人伊娃出轨老公的好朋友卡西莫,导演多次在构图中刻意地将两人安排在同一个画面内,以此暗示。在影片绝大多数镜头当中,导演刻意孤立男主人洛克,其他人都是两两同框的构图,来展现男主内心复杂的世界。在剧中,导演经常通过房间的布局和人物的前后景制造纵深关系,丰富画面内容、增强戏剧性。国内版剧中的视听语言则显得较为苍白,“舞台感”较为强烈,画面大多数是固定镜头,没能充分利用视听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营造紧张的气氛。
(二)情节设置“突兀”
国内版中当一个秘密被曝光后,就有一个人对该事件侃侃而谈,充当道德制高点加以评论,然后将话题强行转向手机的弊端,实在太过牵强。例如剧中韩笑的秘密被曝光后,自己强行站起来辩解,大谈手机弊端,显得不知所云。在原版中当一个秘密曝光后,没有人跳出来进行道德绑架和批判,也没有大谈手机弊端,所有人都是按照戏剧内的情景所进行。例如,当莱勒的妻子想要把自己的母亲送进养老院时,没有一个朋友进行批判,都是站在客观的角度进行讨论。在国内版当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理解导演是想要放大手机的负面作用,但剧中的核心载体其实还是角色本身,将所有问题强行推倒“手机”上,实现有些“刻意为之”。
四、结语
笔者认为,虽然《来电狂响》本土化改编存在“水土不服”的现象,但该片所具有的社会现实意义是值得称赞的。总体来说,笔者认为该片是一部合格的喜剧电影,但国内电影本土化改编之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