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视域下的微信探析
2019-03-21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
在生态学概念上,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共同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微信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它的内部包含了信息、受众、广告等多种“生物”,它的外部存在着同类或不同类的“种群”,有着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为其提供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所必需的养分。
一、内部互补
(一)视与听
视与听互补构成了微信信息表现形式与传播途径的多样性。无论是在即时通信、朋友圈还是公众平台当中,文字、图片、语音、视频是微信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微信自诞生开始,就以“语音消息”为人们的网络社交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正如巴甫洛夫所言,没有东西可以比语言更能使我们成为人类。与此同时,微信也保留了文字交流的功能,它与图片一起构成了视觉要素。文字作为人类文明的开端,具有口语所不及的优势,它的深刻性和多义性往往能带来信息表达的多层意义;图片的直观性则弥补了文字的复杂和抽象性。一方面,语音的听觉优势让人们解放双眼,动动嘴巴就能发出信息,只靠耳朵便可接收信息;另一方面,在声音不便产生的安静环境中,文字、图片等视觉信息又能带给人们安全隐秘的交流体验。此外,视频则成为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的完美“物种”,使人们能够跨越广袤的地理空间,完成“面对面”的亲密交流。
(二)私人圈子与公共场域
私人圈子与公共场域的互补构成了人们社交环境的多样性。腾讯发布2016年最新《微信影响力报告》指出,在每天都会使用的微信功能调查中,朋友圈、收发消息和公众号排名前三位。①在收发消息当中,一对一的私聊和部分关系较紧密的群聊以及朋友圈分组发送的状态构成私人圈子;关系较弱、人数较多的群聊和朋友圈的开放模式、公众平台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公共场域。众所周知,在私人圈子中,话语权相对平等,人们的安全感较强,表现较为随意、不受拘束,而在公共场域当中,人们面对的可能就是陌生人或是关系较弱的人群,不管是言论措辞还是信息分享都会相对谨小慎微。但是,私人圈子也容易造成“信息茧房”,即我们只听我们选择和使我们愉悦的东西。私人圈子中,多是与自己相似的人,接触的信息大致是同一类型,在观点表达上也更倾向于求同、维和,这样久而久之,便会“作茧自缚”。这时,与其互补的公共场域便有利于打破信息茧房。在公共场域中,人们常常能看到不同的事物、不同的观点,甚至是与自己观点相左的内容。不论其是否参与公共事物的讨论,是否能够接受别人不同的看法,但经常接触也能弥补自身的狭隘与局限。
(三)碎片化与全景化
碎片化与全景化的互补构成了信息解读的多样性。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在人们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无论是信息的发布还是信息的接收都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从信息的发布来看,由于发布主体身份的多样性,其发布的信息往往只是从自身出发,表达自己的见解看法,甚至有些只是由闲言碎语拼凑而成,无论是信息要素还是意义表达都趋于碎片化;从信息的接收来看,人们每天获取信息的时间不固定,零零碎碎,这也导致对信息的碎片化接收和理解。但是,在微信当中,一些群聊、不同好友的朋友圈和聚集了各种信息发布者的公众平台又使信息的传播呈现全景化特征。
例如,2019年初在朋友圈流转的一篇《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许多权威媒体对此篇文章发表评论,也有自媒体平台在公众号中进行转载和观点陈述,更多的个人会在自己的朋友圈进行点评与情感的抒发。有针对其真实性进行质疑的,有对其中的社会现象进行批判的,也有借以警醒、砥砺自我的……这让受众在一定程度上对事件产生了全景式的理解。过去,传统媒体所声称的完整、深度,是建立在少数媒体人的观察视野与思考深度基础上的,它也许会表现为文本的完整性,或者某一个角度下的深刻,但是,它未必总是对一个事实或现象的全面的还原,也未必能适应每一个个体的需要。在微信系统当中,人们能够在碎片化接收信息的同时接触到不同人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对同一事件形成更全面和深度的认识。
二、内外互补
微信生态除了内部的多样互补之外,它还与外部网络生态进行着交流互动。在生态特征上,微信作为一个半封闭的生态系统与之前的QQ空间、微博等开放性较强的生态形成了互补。QQ空间和微博是典型的开放生态,无论是不是好友关系都可能在别人的状态下进行评论、转发等活动。而且评论、点赞、回复等内容都是公开的透明的,能看到状态的人都可以参与其中。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信息的公开,有利于信息的快速传播,但作为社交平台,过于开放的环境不利于人们的安全交往。近年来频繁发生的网民信息泄露、人肉搜索等问题使得微博、QQ空间这样的开放平台成为人们网络生活的一大隐患。
2019年,“德云社演员身份信息泄露”登上了微博热搜,起因是一名机场工作人员将一德云社演员登机信息拍照发布在了微博“超话”当中,造成了艺人身份信息、住址等隐私的严重泄露。后续,德云社官方微博也发布了声明,谴责泄露艺人信息的恶劣行径,并呼吁广大观众能够共同抵制此种违法行为。无独有偶,第二天,“德云社艺人信息100元打包”的话题又登上了微博话题榜。网络平台的开放和透明,一定程度上让信息泄露变得轻而易举,也给人们的人身安全带来了潜在的隐患。正是网络当中各种各样问题的出现,使得学界对网络生态的安全进行了深刻探讨,并积极为建设健康网络生态建言献策。从某种角度来说,较为封闭的生态比开放型的生态有相对较强的安全性。
微信从一上线便设计了其半封闭的网络生态。
其一,微信注册时需绑定个人当前QQ号或手机号码,从中匹配的好友也是基于原先的QQ好友或手机通讯录联系人。这样,相较于其他社交平台,微信当中多是熟人社交。
其二,微信取消了好友在线标识。在QQ、微博等平台上,好友在线或者离线都会有所显示,如果用户发送消息,好友并没有及时回复,难免造成嫌隙和猜忌。而在微信当中,用户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时间,对消息进行先后处理。这也保护了用户对微信使用的隐私。
其三,微信朋友圈当中,共同好友才能看到点赞、评论等内容。毕竟,一个人的微信好友也分很多类型,或亲或远,每个好友都参与其人生中不同的阶段。那么,有些评论只有共同好友可见时,就避免了不必要的隐私泄露和无人问津时的尴尬。
其四,微信公众平台评论后台可见。不同于微博、贴吧、豆瓣等平台的评论透明,公众平台当中的评论只有公众号管理者在后台可见,通过筛选,部分评论被允许公布在推送的最下方留言区。而且,受众对公布出来的评论不可以进行回复。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作为公共领域的公众平台多了一点秩序,多了一分清静。
三、结语
在众多开放性网络平台当中,微信以其独特的半封闭生态带给人们更安全和隐私的社交体验。近而视之,这种半封闭当中也存在着一部分的开放。网络生态作为一个典型的开放系统,始终与外界环境保持着能量、信息等的输入与输出均衡,信息的流动给系统的有序运行注入了动力与活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系统内外的压力均衡。在微信当中,这种内外互动主要体现在它的多平台立体化传播上。微信使用者不难发现,在微信当中可以任意打开某一链接,链接可以将页面转到网页、微博、豆瓣、贴吧等等平台。同时,许多平台的信息都设有转发到微信、转发到朋友圈的选项。正如学者研究表明,媒介的生存与发展更符合互动互助、共进共演思维原理。如此,微信用户不仅能够在内部接收和发出信息,也可以从外部生态中获取新鲜事物,增强了系统内的活力和多样。
注释:
①参见腾讯发布2016年最新《微信影响力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