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手机对农村小学生的负面影响的预防及对策

2019-03-21傅怡然张辉刚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智能手机小学生农村

傅怡然 张辉刚 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长期使用电子媒介而又缺少大人的正确引导,其结果可能就是导致电子媒介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其中智能手机对小学生的影响更为严重,不可忽视的是,在农村地区智能手机的使用者年龄走向低龄化这一个问题开始出现且日益严重。随着农村建设城镇化带来的变化、大量农民进入城市,智能手机媒介不但给大人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彻底改变了儿童的童年生活[1]。作者2018年对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渭源县、临洮项)的农村为研究地区,对小学三年级到六年级的500 名学生开展了有关电子媒介(手机、电脑、电视、游戏机等)对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调查,研究发现:虽然受到经济水平以及父母的教育思想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增加,智能手机对农村小学生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

一、小学生接触智能手机的相关现状分析

在调查的500 小学生中,随调查地区经济水平的不同,小学生接触智能手机的比例最低为32.1%,最低65.51 为%,平均值为49.2%,使用手机主要用途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玩手机内载游戏、网络游戏、看视频节目、听音乐、微信、拍照等内容,其中玩手机内载游戏及看视频节目者占比最高,占用时间也最多。

调查发现,大多数小学生在学校基本上没机会接触手机,玩手机的机会主要是在家时间,农村小学生拥有智能手机的人数极少,但都能通过大人的智能手机进行玩耍;较为普遍的认知是,几乎所有的学生家长认为孩子学习累了,玩玩手机可以适当放松,也能激发学生对电子产品的兴趣。这种类似于奖励的行为间接给予了学生接触手机的机会;而接触手机的最多机会基本上在节假日,几乎能每天拿着大人的手机来玩。其次,使用手机进行作业查询和解答也是使用手机的常见的借口之一,部分高年级小学生把手机当做学习的工具,通过手机不仅可以查阅知识,还可以当字典、词典,在写作业时通过手机的网络功能来获取参考答案等,慢慢造成了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性和成瘾性,父母的过度“纵容”,使得孩子也错误的将手机当成了电脑;不可忽视的另外一种现象就是孩子利用家长忙碌的时候,偷玩手机,造成失控性的后果,有些小学生甚至会自己偷偷使用大人的手机下载游戏或上网。

二、小学生接触智能手机的负面影响

随着科技的进步,手机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交流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除了通讯功能,伴随着网络技术的提升,手机的娱乐、拍照、上网功能日益完善,使得手机不仅有利于获取知识,也有利于调节心情、益智娱乐,同时智能手机的普及不仅使成年人沉迷于手机,而且使少年儿童也逐渐成为手机族,负面影响越来越多。

(一)攀比从众心理的产生

农村地区休闲娱乐的机会少、孩子对新鲜事物更加向往、智能手机带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也更能吸引他们,手机的影响带有传播性或者“传染性”,手机带来的信息会很快在小伙伴间传阅分享,学生之间对手机游戏等的学习交流不仅能提供同伴间的谈话资源,也是一种自我显摆。农村小学生学习独立性差、自控能力弱、依赖性高,同学之间盲目从众现象比较普遍。客观来说,当小学生接触到智能手机时,好奇心理加上手机丰富的视听刺激、同伴间的认可和支持,因而容易滋生从众心理[2]。此外,对于没有手机的学生而言,看到其他同学有手机玩,容易产生羡慕、嫉妒、产生攀比心里,更加刺激了孩子玩手机的欲望。

(二)影响心智发育

小学阶段正是儿童智力、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阶段。智能手机最大的特点就是娱乐及上网功能,手机中的负面信息极易对小学生造成不良影响。长期接触沉溺于玩手机,处于虚拟境界和感官刺激中,除了游戏外,暴力、色情等负面作用影响到心理、性格、身心发育。在心理方面造成过分依赖电子游戏甚至是痴迷的现象。严重者产生上瘾性和依赖感,整日沉迷于游戏,不愿社交和外出活动,心理上造成惰性思维、思考问题较为狭隘。

(三)影响身体健康

由于缺乏监管或者不正确的使用方式,过度沉溺于手机对身体也是一种损害,长期使用智能手机,长时间紧盯屏幕,导致近视。还很影响到体型及骨骼发育,导致孩子的睡眠紊乱、情绪不稳、记忆力下降等。

(四)影响学习手机

游戏时间过多,使得小学生上课精力不集中,人在教室,心系手机游戏,严重者影响学习成绩。课后作业不积极思考,依赖手机做作业,抄袭手机参考答案、作业不认真,学习不努力,欺骗老师和家长,成绩逐步下降。

(五)继发社会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手机已经融入到个人的生活当中,处处可见低头族,极易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偷盗、交通意外等。此外,对网络游戏虚幻、暴力角色的效仿也可造成对自身或者他人伤害。

三、预防与对策

随着智能手机的不断普及和功能的开发,农村地区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学生携带手机进入校园,面对这一普遍现象和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的问题。如何正确管理和引导,就摆在了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面前。

(一)加强校园管理,杜绝学生携带手机进入校园

通过加强校园管理,在校期间,严禁学生将手机带入教室,建立有效的管理和处罚制度。通过校园黑板报、广播、课堂等途径介绍手机的负面作用,在班会上开展手机利和弊的讨论,帮助学生认识到手机的危害。学校方面还可通过制定校规、校纪、班规,让孩子们互相监督。此外,为方便学生和家长联系、应完善校园后勤及安保服务。

( 二)家长要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榜样

农村地区的有些学生家长也存在溺爱孩子或者好面子的攀比心理,甚至错误地认为让孩子从小学会操作智能手机是好事,忽视手机对孩子身心带来的负面危害。面对这样的现象,学校应开展针对性的主题家长会座谈会,在介绍实际事例的基础上,就手机对孩子带来的身体危害,学习能力下降等进行深度交流探讨,平时生活中也要尽量避免当孩子的面玩手机,给孩子一个好的榜样,注意到必要时可以签订承诺书、促使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

(三)对学生多方面的兴趣进行培养,积极开展素质教育

学校要重视丰富校园文化的建设,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积极开展针对性教育,结合当地的人文及娱乐条件,不断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引导学生科学合理的分配课余时间,处理好学习和娱乐的关系,在校园里积极开展学生素质教育(如开展体育、唱歌、音乐、美术、武术、红色教育宣讲等活动)。一方面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小学生更为广泛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心理座谈会,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面对面交流,使孩子们认识到手机对危害,逐步使得学生主动从手机游戏中解脱出来。

(四)对智能手机的部分功能设置识别软件

针对目前小学生玩手机主要是在无人监管的状态下,在内载游戏内容、网络游戏APP、以及网络入口等方面,在健全必要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在技术层面可以设置成人人脸识别等较为先进的识别软件,从根本上杜绝小学生进入不良游戏网站或者浏览不良网页。

总之、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在正确利用手机的教育方面,禁止接触智能手机显得武断而片面,但放任自流也是不可取的。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必须共同努力构建一个健康快乐的环境,指引小学生去正确使用智能手机,充分注意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真正在小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学校、教师、家长、学生之间必须要形成合力,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预防儿童沉溺于智能手机的监控体系,培养学生自身的学习和生活自律能力,辩证地看待手机,理智地使用手机,还孩子一个多彩的学习环境,不要成为手机的奴隶。

猜你喜欢

智能手机小学生农村
智能手机是座矿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智能手机脸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假如我是一部智能手机
我是小学生
智能手机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