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内环境稳态式发展
2019-03-21彭志恩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
彭志恩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
内环境稳态的哲学意蕴
“内环境稳态”是重要的生理学概念。所谓内环境指的是机体细胞生活直接所处的体液环境。“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存的体内环境,也称为机体的内环境。”(1)内环境稳态则是指“内环境的各项物理、化学因素都保持相对稳定。”(2)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通过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以及器官、组织或细胞的自我调节等多种调节机制共同实现的。内环境稳态是维持细胞、器官正常生存和活动的必要条件,只有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机体才能进行正常生命活动。若破坏内环境稳态(细胞外液的各种成分超出一定范围时),机体将有可能引起疾病,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如若将内环境稳态概念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本质特征提炼为一种哲学思维,则内环境稳态思维应是一种复杂系统思维。所谓内环境稳态思维,描述的是作为整体的有机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合理比例以及这种比例的动态平衡状态。所谓动态平衡的状态,指其既非绝对的静态,也非绝对的动态,而是在某个合理限度内的动静平衡状态。对于任何一个处于变化发展中的有机系统来说,打破稳态是系统内部各构成要素永恒的性质和趋势,而回归稳态则是作为整体的有机系统维系自身完整性及永恒的性质和趋势。在内部去稳态与整体回归稳态两种对立的性质和趋势所构成的永恒张力持续作用下,有机系统不断从旧的稳态趋向新的稳态。
社会历史的内环境稳态式发展
内环境稳态思维对研究自然界及人类社会的各种“内环境”同样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以人类历史发展为例,人们常说的五种基本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从史宏观上看,其大部分时间都可以分别看作是处于内环境稳态状态中的社会。而每当历史的车轮来到新旧两种社会形态更替期间,往往是生产力的重大变革率先从内部打破旧社会体系的内环境稳态,引起旧社会内部各要素比例的失衡与动荡,进而促发人类历史整体跃升到新的社会形态即进入新的稳态。具体到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发展也经常具有类似的情形。新中国刚刚解放时生产力极其落后,国家经济实力,社会发展程度,人民生活水平都处在很低的水平上。但是比较于解放前很长一段时期中国动荡不安的社会状态,中国社会内部各要素之间整体上达到了一个新的稳态。此后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先后经历了经济、政治等领域的极“左”倾向,国家系统内环境呈现出严重去稳态现象。改革开放后的拨乱反正使得国家再次迎来出政通人和、欣欣向荣的良好发展局面,这又是一个新的内环境稳态。改革开放以后的二十年,经济领域的发展呈现出一枝独秀的景象,辉煌的经济成就成为打破改革开放初期内环境稳态的第一因素,在GDP 高速增长的同时,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发不够协调一致,导致出现一系列发展失调现象。新世纪以来,我国日益意识到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与可持续性的重要性。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新理念,以一种系统思维为指导,为新世纪我国发展内环境重回稳态奠定了较为完备的基础理论框架。在实践方面,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其它方面发展不断跟进并普遍取得了长足进步,部分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在科学发展观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提出统筹推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依法治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发展理念。在实践上,为适应新阶段新形势发展要求,中央做出主动调整降低经济发展速度的决定,我国经济增长从高速转为中高速,从以往过度追求速度转为更加注重质量,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十九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这些成就表明,我国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时代,这个新时代的当前阶段各项发展指标表明,我国在许多重要环节进一步克服了以往由于过度强调GDP 增长而导致的系列发展并发问题,从而意味着同新世纪初的基本小康相比,我国社会前所未有地接近另一个更高水平的内环境新稳态。
信息革命极大促进社会内环境稳态式健康发展
上述分析表明,对于国家和社会而言,去稳态一方面意味着发展和进步,另一方面也意味着矛盾和挑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反复表明,单纯强调某些方面的发展而忽略其它方面的协调发展,副作用往往是巨大的。因此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而言,最理想的常态必然是千方百计寻找并努力接近去稳态与保稳态之间最佳的度。既不能保稳态过度,以致使社会整体发展缓慢甚至长期停滞不前;亦不能去稳态过度,进而使社会内部各要素发展失衡甚至带来严重动荡。理想中的内环境稳态系统应该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但是现实中要想达到这样的协同与同步却是极其艰难的。因为系统稳态的打破总是从系统内部某些部分发生的突变开始的,而这种突变的信息向系统中枢的传递以及中枢接受突变信息之后做出的反馈与应激都需要相应的时间,而这种时间的长短又取决于信息传递通道的活性以及应激系统的灵敏性。一般而言,系统层级越多、构成越复杂、信息传递通道活跃性越低,所需要耗费的时间越多,反之则越短。就生物体内环境而言,在不受外部因素强烈影响的情况下,内环境动态平衡的维持是一种本能的、盲目的自我调节,这种调节是自然界亿万年进化与选择的结果,其机制由遗传基因决定,一般不需要生命体的主观努力就能自动实现。但是对于社会有机体来说,内部各要素的动态协调与平衡主要受人的主观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由此协调人类社会内部系统的难度必然远远高于生物体内环境的难度。此外,国家和社会系统是空间和结构上极其复杂而庞大的系统,这又进一步陡增了系统信息传递与整合的难度。在国家和社会系统中,个体是最小的单元,好比生命体中的一个细胞,又因每个人都具有信息接受与传播的功能,因此如果将整个社会比喻为一张巨网,则每一个人都好比这张巨网上的一个神经元细胞。在神经系统中,性质相同的神经元聚在一起构成感觉器官或组织,好比承担各种社会职能的各级社会组织与机构。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的机能接点为神经突触,大量神经元通过神经突触的连接形成神经回路,因此可将人类信息传递技术手段比作神经突触。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经神经突触传递,引起所支配细胞的机能变化并最终导致肌体应激反应,因此数据信息类似于神经递质。神经突触具有可塑性,其结构和功能的状态是影响信息存储和传播效率的关键因素。类似的现象在人类社会中表现为,信息传递技术手段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治理和应对各种危机的效率。对于同一个神经元而言,其所具有的神经突触越多,意味着信息传递效率越高,神经越敏感。人类信息传递的情况亦与此相似。人类社会是极其庞大而复杂的信息系统,社会治理与危机应对过程实质上就是人类对各类信息运算、处理与传播的过程。在农业文明社会,人与人之间联系的途径非常有限,因此大多时候人们生活中形成的信息所能够传播的距离往往限于方圆数百甚至数十公里以内的范围,并且传递效率十分低下。到了工业文明社会,随着交通和通讯技术的进步,人们的活动范围和信息传播距离和效率均大幅跃升,但本质上仍然主要是一种单点对单点、点对少的传递。进入信息文明社会,随着世界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和运用的日益普及,信息传递方式迎来巨大变革。一方面,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网由传统单项度、多层级的局域网变为多向度、扁平化的全球互联网,传统点对点、点对少的传播态势突变为点对无限多的传播态势,信息传递彻底忽略了空间距离的限制,实现了全世界范围内瞬间传递。并且在将来的万物互联时代,不仅人与人之间将实现普遍的信息互联,人与物以及物与物之间也将实现普遍的互联;另一方面,随着大数据、云计算、量子计算机等更先进现代信息技术问世和普及,信息存储和运算能力将继续实现几何级数的增长,这些先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运用将为人类社会庞大而复杂系统的信息高速运算和传递提供可靠支撑,使得又好又快解决人类社会内部各要素超复杂关系的动态平衡问题成为可能。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我国主要矛盾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彻底之间的矛盾。这一论断事实上指明了当前我国社会有机体内部的相对非稳态状态,指明了我国社会内部主要存在的“亚健康”问题。导致这些“亚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都离不开海量的信息计算,离不开复杂系统思维,离不开各行各业以及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即时即刻的信息通畅与共享,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创新运用。目前这些工作还主要是采用传统的办法来进行,不仅耗时,而且效率低。对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近来中央已经有高瞻远瞩的预见和部署。习总书记指出:大数据是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全球数据呈现爆发增长、海量集聚的特点,对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国家管理、人民生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要推动大数据技术产业创新发展,形成万物互联、人机交互、天地一体的网络空间。要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要运用大数据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和社会治理的机制,推进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要运用大数据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百姓少跑腿、数据多跑路,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要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民生服务,弥补民生短板。要加强精准扶贫、生态环境领域的大数据运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助力,为加快改善生态环境助力。要切实保障国家数据安全,增强数据安全预警和溯源能力等。(3)由这些前瞻性部署可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助力国家与社会尽快回归并长期保持内环境稳态式健康发展,正好同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意图高度吻合。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万物互联、人机交互、天地一体的网络空间建成和运用,随着智慧能城市、智慧社会、智慧生活新时代的到来,人们发现和解决社会复杂问题的效率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国家和社会长期保持内环境稳态式健康发展的愿景将成为可能。
注释:
(1)梁睿主编;杨羽副主编.工程生理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第6页。
(2)同上
(3)习近平.审时度势精心谋划超前布局力争主动 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 国[EB/OL].(2017年12月9日).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17-12/09/c_1297613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