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构成设计教学探究
2019-03-21徐茵常州工学院
徐茵 常州工学院
构成基础课程是设计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完成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学会用抽象、概括、简洁的视觉形象元素在一定设计法则的指导下进行有内在视觉表现逻辑的创造性行为,是重要的设计启蒙课程。随着社会进步,体现科技发展以及信息传播多样化的新媒体语言成为许多学科教学运用的载体,更好的体现现代教学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设计教学呈现了非常强烈的媒体属性,无论在教学过程,还是教学效果评价环节,师生在教与学中新媒体的有效介入无疑成为重要手段和方法。
一、传统构成教学和新媒体语境下构成教学的比较
传统教学过程中,大量授课环节和实践环节依靠静态图形示意以及手绘实践操作的形式体现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和实训操练环节。教师教与学生学相对处于一个效率平缓的教学实境中,现代多样化新媒体手段给课程展示、影像传递以及实践技能数字化都带来了全新的面貌。当然,传统教学中的优良传统以及教学方法是前提和基础,新媒体手段的结合方式以及适用度的把握是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的。
构成教学过程是一个设计教学研究和设计教学实践密切结合的过程,理论研究为设计实践提供验证理论模型和方法,进行新语境下的教学理论建构是结合当下社会发展需求必须为之的探究行为。传统构成教学和现代构成教学是在信息技术发展背景下针对教学模式和方法展开教学方式及效果的比较,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二者体现不同的优劣势。如何利用二者之间的优劣势,探索出更好的教学方法,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是讨论的主要议题。
二、教学实践及问题
构成是一种通过对生活和身边事物的观察和分析,经由对视觉语言的抽象概括提炼,并运用相关设计原理及法则进行创造性的组合。这个过程本身就包含要对周围世界发生的新变化密切关注并依托之进行创造性的行为,但是往往因为教育者固有的教学思维和程式化的教学范式,不太轻易的进行改变,从而造成现代构成教学中的一些困惑和问题。
(一)常规教学理论的授课模式
“先理论,后练习”成为教学固定套路,教师在常规教学中,一般采用进行理论引导,后设计实践训练专题,让学生有序的进行理论到实践的学习认知。但由于,学生仅在上课时才能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之前没有很好的被引导借助媒体手段进行学习资源的探索和素材收集,无形中降低了课堂的效率,加之构成设计课堂一般被设计成理论讲授加上实践训练的四节课连上的形式,学生在课堂上最终表现的作品没有足够的时间形成很好的展示效果,进而教师不能很好的监测到学生对理论学习的成果。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授课之前教师应设计相关教学预习环节,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结合多样的新媒体载体,开展“自主式”的学习是关键。启发式教学是如何在一定形式和任务要求的指导下,更快的让学生更好的适应课程教学内容,激发创造性思维,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更好达成。
(二)表现手法的局限性
传统构成教学中,设计制作的表现手法往往局限于传统工具的绘画表现,在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以及立体构成方案设计阶段采用工具手绘的形式居多。传统手绘对学生的最初创意表现以及绘画基本功的训练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并且是设计意图反复论证阶段必须经历的过程。但是其劣势也较为明显,费时费工,对错误修正和反复修改没有优势。数字媒体的介入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就如何形成两者之间的完美对接,突破表现手法的局限性是现代构成教学关注的技能表现层面的关键问题。
(三)专业认知度低,学习针对性弱
构成设计是设计学科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为各种设计学专业提供最基础、最有效的设计法则和视觉规律,但是,由于各个专业都具有不同的研究领域,不同研究领域对构成课程设计原则的适用性都有其不同的需求。传统构成教学中,过多的关注方法论本身的探索过程,大量的练习和训练仅集中在对视觉规律的参透上,最终作品的没有呈现出较为清晰的专业指向。缺乏对专业领域发展需求和发展趋势的引导,从而造成创新实践的方向和定位不够精准,课程教学溢出的指导效益不高。以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为例,在对点、线、面基础构成练习的过程中,如何引入点线面构成形式在新媒体艺术表现中实现静态图形往动态影像表现的方案解决可以成为课程解决的重点和难点。在构成设计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带有专业属性的倾向去解决专业领域的现实问题是加强专业课程衔接的重要途径。
三、数字媒体语境下的教学方式改革
数字媒体手段在构成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构成基础课程的特点)
(一)新媒体手段在“启发式”教学中的作用
在“实证主义”设计研究的哲学范式分析中,对设计师进行了较为明确的定位。设计师不仅进行具体材料、技术和物理决策,更重要的是要从一个更为广泛的社会、环境、文化的角度对设计进行思考。信息社会中,我们对世界的探索、知识的获得不仅仅停留于传统的方式,各种新媒体载体成为我们获得新知识的重要工具。现代教学中,“启发式”教育理念正是要借助大量的新媒体工具和数据资料让学生通过有针对性的学习目标,自主完成对问题最初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例如,在构成教学中,最初激发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具有构成意味的视觉形式,从自让众获取有关信息,可以借助一款“形色”手机APP,在拍照获取素材的同时,借助媒体获得对对象物的精准认知,从而激发学生更好的学习兴趣和获得更多的信息储备。同时,在作业成果的展示环节要求学生不仅局限于PPT 的各种动态图形的媒体展示方法。
(二)数字化表现技能的有效介入
计算机绘画、新媒体推广手段的运用使得现代构成课程呈显出新的发展态势和教学效果。在经过最初的思维创意的拓展和手绘草图的精心筛选后,如何有效率的进行作品表现成为课程最终成果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计算机辅助绘画设计无疑成为一个很好的选择。计算机辅助绘画设计凭借快捷、可反复修改、图形精准、色彩系统可控的优势,在作品最终表现环节体现出与市场商业标准高度匹配的特点。在现代构成教学中,保持创意构成阶段采用大量手绘设计训练的优良方法之余,提高学生使用数字技术手段表现设计成品的技术能力,切实提升教学质量,建构多元化的学习环境。
(三)借助新媒体资源开展“模块化”教学
针对不同的专业属性,设计独立性、指向性强的实践教学模块。借助课程模块化,开展与专业归属行业结合紧密的设计实践专题。各教学模块设置专题实训,结合专业项目的需求,进行快题训练,激发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设计思维的创造性和快捷的方案设计能力。同时,为提升设计的领先意识,教学过程中设计“经典案例分析模块”结合国际重要展示展览经典案例进行深度剖析。通过新媒体实时跟踪国际知名展示展览获得重要参展商以及最新资讯,注重设计前沿信息的发展态势。
四、结语
新媒体语境下对构成设计课程教学展开创造性的变革,是针对媒体环境的变化以及接受群体获得信息的特点进行的教学尝试,探索师生在构成设计课程教与学的过程中如何更好的获得资讯、提升创新能力的途径。借助新媒体手段进行更多更合理的知识储备和解决方案的参考是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数字技术的有效介入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构成作品表现的质量。同时,“模块化”的专题实训解决了问题针对性的有效性,更大程度的提升学生对专业学习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