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音乐史的主要特点

2019-03-21解啸尘海南师范大学

传播力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音乐史音乐研究

解啸尘 海南师范大学

古代就已经发现音乐的记载记录,音乐文明的画卷从此展开。知古论近,是研究当代音乐的一种主要的研方式,通过对中国音乐史的研究,可以促进当代音乐发展,也可以为中国古代灿烂的艺术文明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一、中国音乐史的概念

音乐史,顾名思义,是指一段历史。人类从事相关音乐活动的历史。中国音乐史的时间段为音乐起源到至今;研究内容则是指中国音乐以及其发展规律,展开来看纷繁多杂,例如乐器的发展及其原因、乐谱的形成及其解读、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规律等。中国古代已经通过大量古籍史料记载,如乐谱和史书,开始了对音乐史的记载。中国音乐史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古代音乐史、近代音乐史以及现代音乐史。每个阶段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以及思想水平的差异,其音乐史的形成特点也不一样。

二、中国音乐史的主要特点

(一)古代的中国音乐史的特点

古代音乐研究通常是音乐研究者的重点,古代音乐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同时对其进行分类的标准也不统一。对古代音乐史的研究,本文以朝代进行划分,根据的社会形态、社会性质、文化观念等进行划分。我们对于古代音乐史的研究主要来源于古人的史料记载,如绘画、雕塑、史书、乐谱等。本段对几个古代音乐的几个阶段进行介绍。从古籍文献来看,我国音乐发展始于夏、商时期。这个时期由于当时所处的特殊的背景——相信巫师的力量。巫师的地位较高,备受尊崇,当时的社会大众相信巫师有超自然的力量,能通神灵,能够带来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因此当时音乐出现的场景主要为大型祭祀,主要的乐器主要为木质打击乐器。巫乐神秘,极具吸引力,神秘色彩增加了其传播性。西周东周时期已经呈现出了完整的礼乐制度,周乐的演进规律则呈现出不同的历阶段——西周的统一到东周的分裂。西周宫廷雅乐的昌盛到东周各地俗乐的兴起,周乐音乐的特点呈现出了整个历史阶段的发展特点。“乐府”一词的出现始于秦汉时期,汉代时期音乐形式主要是相和歌。最初的形式主要是清唱到后来演唱的时候有竹乐器相伴,西北地区兴起在马背山进行演奏。隋唐时期政权稳定,天下一派繁荣。在这个时期,人们更多地追求娱乐方式的丰富多彩,载歌载舞为音乐的主要形式。趣味性也更强,人民对于音乐的参与也越来越积极。宋、金、元时期,商品经济开始占据主导之势,音乐的发展与市民阶层文化相适应。随处可听到沿街叫卖小区,说唱类的陶真鼓子词也渗透到了市民的日常生活。这一时期的音乐形式极为丰富,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相辅相成。明清时期的音乐特征则更为放,人人可以习之,人人可以唱之,音乐已经成为这个时期的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总的来说,在古代人类生产活动中,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绝大部分依赖于自然,人类个性无法凸显,和自然呈现出较强的和谐性。

这种和谐性体现在音乐上表现为对自然社会面貌的再现或者说是记载——再现当时的音乐活动。例如《乐记.月令》则是将一年十二个月与十二律相对应;《礼记.月记》则通过音乐反映出当地的社会风采。而对于一些改编作品,如《梅花三弄》,则更加关注的是改编者对于原著的审美心境,艺术反映人的心境心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的理念在我国古代音乐史学中反应得淋漓尽致。

(二)近现代的中国音乐史的特点

对近现代的中国音乐史的可考依据则更加多样化,更加注重实践探索,主要为以下几种,古代文献、史籍;出土文物;出土文物和古籍结合现实音乐实践。由于人类认知水平的提高,各领域之间已经没有明显的界限,研究方法跨领域化特征也愈发明显。同时由于科技水平的进步,外部的信息也越发容易获取,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减小,更多的是一种求同存异以及相互联系。

中国近代,西方观念的深入,近代中国音乐史正面临这巨大的转型。到了20世纪初,近代音乐成为了中国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之间的分水岭。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新旧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中国音乐发生了空前的变化。西方对于音乐史的研究方式也逐渐影响了我国对于音乐的研究方法,逐渐开始关注哲学思想以及社会变迁对于音乐的影响。随着生产力生产水平的提高,生产生活方式因为工业时代的到来而发生乐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不再完全依附于自然,而是开始征服和改造自然。人和社会的矛盾开始激化,人开始注重个性方面的发展。人类自我意识的提升,各个领域之间开始逐渐渗透,不再有明显的区分。因此近代音乐史呈现出一种承前继后的特征,既继承了传统史学的注重垂直研究,但又呈现出明显的近代特色。

总的来说,近现代音乐史呈现出以下几种特点:

(1)中西融合

近现代时期,西方用武力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向中国灌输西方的思想文化;中国的态度从抵抗转变为主动汲取,以奋发图强。在音乐领域,一方面要全盘西化,一方面要抵制西方音乐传承中国传统音乐,在这种矛盾中,务必要追求一种平衡,中西融合——从西方的音乐中汲取精华来发展中国音乐,又将西方音乐和中国音乐进行对比。

(2)在古今交汇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一系列的标语“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专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等如雨后春笋。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人民的目光逐渐汇集到西方文化,在音乐领域也同样如此——听西洋音乐。而中国的音乐史学家却愈发开始注重中国音乐的研究。不少音乐家怀揣着一颗民族心,认为中国音乐并不比西方音乐差,希望将中国音乐发扬光大,中国音乐也能够得到全世界的认可。

(3)雅俗取舍

雅俗的矛盾同中西、古今的矛盾是紧密联系的。在对待中西音乐的态度上较为宽容,在吸收汲取研究西方音乐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音乐的特征,两者可以融合在一起。而在对待雅俗这对矛盾的态度上显然不那么包容。从历代史料的记载中也能看出这一点,史书中对于宫廷音乐的记载较民俗音乐更为详细。再加上在中国文人的观念中一直是“重雅乐,轻俗乐”,因此在中国音乐史学著作中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的比例严重失调。

三、结语

历史,是对过去的认识,是过去和现在的桥梁,只有深入的理解了历史才能更加深刻地认识现在。过去、现在、将来都不能割裂来看,否则就只是空中阁楼。对待历史的态度必须严谨客观,历史不允许随意篡改。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富足,精神生活开始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中国音乐史的研究学者王光祈认为音乐绝不仅只是怡情,更应该引导着人的思想向上,对人的思想起着积极作用。那些使人堕落的靡靡之音,均不能称之为“国乐”。音乐作为艺术的一种,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音乐史除了让人类更加认识民族音乐,更是一种世界视野——为世界音乐史提供中国经验、为世界音乐史提供中国方法。

猜你喜欢

音乐史音乐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乌兰杰的蒙古族音乐史研究
——评乌兰杰的《蒙古族音乐史》
圣诞音乐路
符号学家重返音乐史
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史的研究使命
浅析音乐考古学在音乐史研究的作用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