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纪录片《幼儿园》中的美学元素

2019-03-21郭馨雅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特写镜头纪录片美学

郭馨雅 中国传媒大学 戏剧影视学院

纪录片,又称纪录电影。可以说,电影是从纪录片中诞生的。从电影美学的观点来看,纪录片属于纪实性流派。但在记录真实的同时,大多数的纪录片也并没有放弃电影这个基本属性,在镜头剪辑,音乐与声音,心理引导方面依旧保持着电影美学的设计与审美。通过前期,后期的美学策划,将导演想要传达的内容更加清晰明确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本文仅以纪录片《幼儿园》为例,浅析这部纪录片中所蕴含的美学元素。

一、纪录片中的蒙太奇

在许多人眼中,蒙太奇与纪实是相互对立的,蒙太奇可以通过不同镜头的衔接带给观众对于画面叙事的不同理解。然而,不管是在故事片还是纪录片中,导演都需要用镜头间的剪辑拼贴来呈现自己的构想。这是一种导演个人主观色彩的输出,而《幼儿园》这部纪录片也通过剪辑的手法表达了导演张以庆想要让观众们思考的内容。

蒙太奇在全片的叙事中也有很大体现。“玩具坏了”一段中,共用了四个机位的镜头进行剪辑,但其镜头的排列顺序却并不一定是按照事件发展的过程进行排序的,导演利用小男孩不同程度的哭泣与叫喊完成了从铺垫气氛到最终爆发的全过程:从一开始的简单哭泣到听到破坏自己玩具的“罪魁祸首”拒绝赔偿而气愤地拍桌子发泄再到最后不了了之。“破坏玩具”的小男孩对哭泣的男孩所说的话通过剪辑分别安插在不同的情绪点上,成为了推动事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片的另一个剪辑特点在于使用了“减缓”和“定格”的方式。在《幼儿园》这部片子中的减缓和定格镜头大多以孩子们的近景和特写镜头为主,在美学的范畴中可以被理解为“留白”,减缓的作用在于导演希望突出放大这部分,而紧接着的定格则给人以无尽的遐想还有思考。

二、纪录片中的镜头运用

作为国内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部优秀纪录片,《幼儿园》的镜头运用必定是有其独到之处的。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它的多方位固定镜头的使用。幼儿园中的孩子们其实正处于好动贪玩的年纪,但导演却运用了大量不同景别的固定长镜头来表现。还是“玩具坏了”这一片段中,导演运用了9 个镜头,4 个机位,以特写,中景,近景,全景等全方位的不同景别来进行叙事。通过与孩子们同样高度的视角,带给观众更多的融入感真实感,它好比一双眼睛静静地带领我们耐心地观察着孩子们的一举一动,它并没有参与和打扰到孩子的生活,却是一位忠实的记录者。

“特写有时候会给人一种自然主义地表现细节的印象。优秀的特写都是富有抒情意味的,它们作用于我们的心灵而不是我们的眼睛。”(1)《幼儿园》里面的特写镜头带给观众的感觉是柔和的、舒服的,如溪流缓缓流入眼中,滑进心中。在本片10 分45 秒的段落中出现了一组特写镜头,一腿翘起来的小腿,一只不安分的小手,一个孩子熟睡的侧颜,一双跨过床栏即使熟睡了还握在一起的小手,通过不断变换的景别,最终让观众看到四个孩子安逸熟睡的温暖画面。在作者看来这组镜头更像是一首诗,先罗列意象,再逐渐将意象扩展串联,最后让我们看到整首诗的最终意蕴。没有抒情,却用意象抒情,寓情于景。

三、纪录片中的声音运用

《幼儿园》的声音运用是纪录片范围中一个特殊的存在:全程使用同期声,没有一句解说词,遇到必要的场景介绍也只用字幕进行简要介绍。这对于纪录电影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为它需要完全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达纪录片的中心思想。同时,也无法利用解说词进行便利地转场。而利用同期声的优势在于,可以增加影片的真实感和代入感。孩子们第一天来到幼儿园与父母分离时的撕心裂肺的哭声,他们吃饭时的喃喃自语,午睡时互相说的悄悄话……这些都将强烈的真实生活气息代入到了纪录片之中。而导演通过及时捕抓孩子们的语言进行适当剪辑,巧妙地将本片的主题融入了镜头中。从始至终贯穿的还有一系列的采访,通过保留编导提问的声音引导孩子们说出答案,孩子们面对大人时的害羞,兴奋,天真都连同语言、动作被完整地记录下来。

音乐是声音的另一种范畴。本片中频繁使用的是一首童声演唱的《茉莉花》,导演具体的想法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音乐对于情节的发展以及对气氛,主题的渲染是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的。《茉莉花》这首歌曲其实是没有明显的情感倾向的,在影片中第一次使用时却配上了孩子们含着泪水,委屈的表情,而且全部运用了眼部的特写镜头,当歌词唱到“让我来将你摘下,送给别人家”时,恰如其分地让人联想到孩子此刻无助的心理状态。而在陈志朋等待妈妈来接他的那个片段中,音乐又一次插入,配上孩子焦急期盼的面部特写以及看到母亲后喜悦的表现,让观众一同沉浸在孩子们的情绪之中。而在孩子们做户外活动时,《茉莉花》再次响起,不同的是,画面上出现的是孩子们的笑脸,本无过多情绪的音乐此刻听来也变得温柔欢快。

四、纪录片的情感表现手法

在《幼儿园》的开头,出现了这样一句话: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是我们自己。仅仅这一句话其实就已经表明,这部片子不只是讲述幼儿园里的孩子那么简单,它其实在折射着一个成人社会。国际评委认为,这是一部“寓言式的”作品,既“完美地展现了童年生活本身”,又“非常清晰地展示了儿童世界是成人世界价值观的折射”,“全世界每一位观众都能产生共鸣”。(2)观众们通过影片其实可以发现,孩子们虽看似简单,但他们无意识的动作与行为,在成人社会中都能找到对应的现象和人群。在他们中既有人类本能的排异,认同需求,甚至打架,威胁的行为;也有喜欢,害羞,善良这些人类最美好最珍贵的品质……孩子们因为没有伪装所以最简单的人性被毫无保留地展现在镜头前,让每一个成人世界的参与者几乎都能找到与自己对应的影子。

人们都说,孩子是成人的一面镜子,本片的采访中编导分别提问了孩子关于“爱与喜欢”,“金钱”,“国足”,“日本问题”,“美国911”事件等一系列成人世界最热门,最引人注目的事件,而孩子们的回答却带着大人们的气息,他们也许并不懂仇恨,也还不知道“爱”究竟该如何表达。当那个号称“恨所有日本人”的小男孩被问到对恨的人以后会怎么办时,他转过身体去,思考了一会儿说:“打别人呗。这就是个难题。”那一刻,这个问题仿佛成了小男孩心中最纠结的事情,但他自己也不知道这份“恨意”究竟从何而来。

在作者看来,整部片子的基调中带着一份淡淡的忧伤。从孩子们第一次离开家长踏入幼儿园开始,他们就要经历一个心理意义上的“断奶期”,只不过很少有人去真正关注他们内心的孤独与渴望。他们要适应和其他人相处,适应不能时刻关注他们每一个人的老师,他们会像我们一样掰着手指头数着周末,因为那是他们回家的日子。记得有一位母亲在看完《幼儿园》后这样说:“在大人的世界里,可能有太多的事情,比接这个孩子回家要重要得多;但是对这个孩子而言,妈妈什么时候来接他,是唯一天大的事情。”而孩子终究要学会独自去面对这个世界,学会坚强地成长。

五、结语

如果《幼儿园》这部纪录片要用一种颜色来形容,我觉得它是天蓝色的。它包含着孩子们对于未来世界的幻想,却也笼罩着那么一丝不被人察觉的忧伤与孤独。整部片子节奏平缓甚至有些偏慢,大量的长镜头,特写镜头的运用让画面具有了强烈的表意性;与孩子们齐高甚至低于他们视角的镜头让观众有意识地融入孩子的世界而非俯视他们,沉浸在孩子们的感官视角当中。影片结尾时,大二班的孩子们毕业了,而他们的袁老师在第二周生下了一个男孩,她的孩子三年后也要上幼儿园了。这是一种延续,幼儿园中的孩子一批批得变换,不变的也许是孩子们的内心世界。

注释:

(1)《电影美学》巴拉兹·贝拉[M].2003年 中国电影出版社 第45 页

(2)《阳光与阴影同在,纪录片〈幼儿园〉推荐》搜狐网.[EB/OL].http://www.sohu.com/a/110746334_407325

猜你喜欢

特写镜头纪录片美学
盘中的意式美学
外婆的美学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新闻摄像中特写镜头运用探讨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
关于特写镜头在新闻摄像中运用的分析
新闻摄像中特写镜头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