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生存
——浅析纪录片《风味人间》
2019-03-21龙艳刘舒雯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龙艳 刘舒雯 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陈晓卿团队推出全新美食探索纪录片《风味人间》于2018年10月28日在腾讯视频上线。此纪录片分为8 个单元,分别为《山海之间》《滚滚红尘》《落地生根》《肴变万千》《香料歧途》《江湖夜雨》《万家灯火》以及《风味之旅》。整个纪录片中对食物的追溯几乎都是从源头开始:种植、采摘、饲养、制作、贮藏、烹饪……食物从无到有,从广阔的自然到人类的餐桌(1)。与《舌尖3》相比,《风味人间》将目光对准食物,聚焦于食物背后食物与人、食物与世界、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因此《风味人间》一经播出便受到观众的欢迎。
一、从“文化”到“人”:关照人的生存体验
《舌尖上的中国3》以挖掘饮食背后更有中国价值和中国韵味的故事为主,以展现中国人的文化、精神和情感成为其目的。与《舌尖上的中国3》,纪录片《风味人间》则将目光重新回到“人”,关注人的各种情感与生存形态。生活在中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的毛勒提别克一家虽然早已经进入定居点生活但游牧生活仍然是其生活的重要部分,每年在冬季来临之前将羊群赶往冬季牧场是一家人最重要的事情。对于人文题材的纪录片而言,讲好故事唤起观众的心理认同感是十分重要的——故事不仅帮助人们感觉自身的环境,代表着文化价值观展现文化的连贯性,还能激发想象力、联系情感、刺激幻想。因此,《风味人间》中讲述生活在四川瓦屋山中的冯玉山夫妇进入深山寻找冷笋时,关于冯玉山夫妇自身的生活经历不多,画面中两人戴着斗笠、穿着蓑衣,配以画面中两人的对话:“哥哥哦,你在哪?”“来咯,在掏一下就回去了”。这种极富地域性的穿着和语言已经让观众感受到了他们的现实的生存状况。
对于人的各种情感与生存形态的关注是纪录片的永恒主题,正因为有了“人”的参与,食物才更具有情怀;而人们对食物的态度又体现了人们对生活以及生命的认知。“最好的美食是有根的”,而食物的“根”与人类的生存环境又有着极大的关联。巴楚蘑菇生长在中国西北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澳门的土生葡菜Tacho(大盘杂煮)从制作材料开始所具有的多元性与变化性就如同澳门的文化品格。人的“味觉里包含着人情、乡愁、记忆”,正如《世界纪录片联合会宣言》中所言“所有的电影纪录手法,无论是通过实地拍摄还是对观众晓之以理还是动之以情,其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并增进人们对经济、文化以及人际关系的了解和理解,了解和理解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实实在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品味《风味人间》,视觉符号与听觉符号的结合使得《风味人间》不仅给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更呈现出不同地区生活的人的生存状况与文化品格。
二、现代性视域下的“人”的生存
大约出现于17世纪欧洲的现代性是一种“新的时间意识”。对于现代性的认识,有人甚至将其大约略同等同于“工业化的世界”。以中国为例。近代以来,中国始终处于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西方)、乡村与城市(工业)的三组文化坐标中,而其中乡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成为中国故事的底色。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乡村与城市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与发展方向,“关于乡村的观点生产出的拉力是朝向以往的方式、人性的方式和自然的方式”,而“有关城市的观点生产出的拉力是指向进步、现代化和发展”(2)。然而事实上,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关系极为复杂。随着技术革命的发展,带有传统文化记忆的乡村生活方式的“人”的生存体验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之下面临着瓦解与重构,而对这些人的生存方式的记录也渗透到了《风味人间》的创作中。
《风味人间》以宏大的视角不仅呈现出中国乃至全球不同地区的乡村生活场景:西南边境地区的阿昌族的娶亲场面;海南的黎族人保留着传统黎陶的制作工艺;浙江宁波人方藕儿和老伴制作霉苋菜梗;浙江龙泉的李山头村,全村人一起为了农历二十一的迎神节忙碌……也呈现出不同地区的城市生活场景:澳门的土生葡人家庭的生活常态,以生产豆腐为主的日本家庭的生活形态等等。仲呈祥先生认为“对于审美艺术创作活动来说,则常常是通过描写日常的、家庭的、习见的生活和置身于这种生活中的人的情感活动来展示整个社会生活和整个民族思维”(3)。
三、从“国家”到“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开篇中指出“所有城邦都是某种共同体,所有共同体都是为了某种善而建立的……这种共同体就是所谓的城邦和政治共同体”(4)。进入新世纪之后,面对着国际的复杂局势,“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党的十九大报告高度关注人类世界的发展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在国际场合倡导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有赖于文化的互通,“交往行为的主体总是在生活世界的视野内达成共识。他们的生活世界是由诸多背景观念构成的,这些背景观念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同,但永远不会存在什么疑难”(5)。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立有赖于在接受文化多样性的同时寻找更广泛的共同性。饮食因其所具有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而受到各国人民的重视,通过饮食文化的传播希望建立文化交流的共同性。
因此,纪录片《风味人间》与《舌尖上的中国》相比,其在讲述美食之时不仅仅将目光聚焦于中国的美食而是将其视野扩展到全球的六大洲,具体而言,除中国外整个节目涉及到了西班牙、摩洛哥、秘鲁等二十几个国家的食物,讲述着这些食物的制作以及食物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为总导演的陈晓卿在谈及《风味人间》之时认为作品中渗透着一个主题,“中国从来不是孤岛”。人类对于食物的贮存、烹饪、食用的方式上。通过对比,中国皖南火腿和伊比利亚火腿,我们会发现人类的祖先在没有任何沟通的情况下不约而同找到了同一个保存肉类的方法(6)。因此,《风味人间》不仅在第一集中就有安徽徽州与西班牙小镇哈武戈采用相似的方法来保存肉类制作火腿;而且在随后的节目中呈现了广东顺德与日本同样都有着生吃鱼肉的方式,二者的区别在于广东顺德以生吃河鱼而日本生吃海鱼;伊朗的桑噶是将面饼送入石坑之中烤炙而中国陕西滩张也是用石子烤炙完成……这是人类在生活方式上的“不谋而合”,寻找文化上的共通性以及建立合理有效的交流机制将全人类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
此外,除在饮食方式上的相似性之外,饮食器具的使用上也有着相似性。与海南黎族的黎陶的作用相似,爱特拉斯山脉的阿卜杜拉海在进行食物烹饪之时也有着与黎陶相似作用的塔吉锅。作为文化互通与交流的饮食文化,在全球交流中扮演着亲善大使的作用,正如在纪录片中解说词所说“美食总在迥然不同的民族和文化之间扮演着亲善大使”。也正因为看到了美食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风味人间》中所涉及到的国外美食占了30%。
注释:
(1)丁乔:《风味人间》:用美食治愈人生[N],海南日报,2018年11月12日
(2)张健然:《地域、国家与世界——〈云雀之歌〉中现代性的三重视野》[J].外国语文(双月刊),2018年9月,第5 期
(3)仲呈祥:《审美之旅》,中国青年出版社,第245 页、第26 页
(4)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颜一,秦典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
(5)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行为合理性与社会合理化》,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9 页
(6)孙冰:专访《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导演陈晓卿 美食有情 风土难离[N],《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1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