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传播心理学角度分析“王菊热”现象

2019-03-21丁洁南京师范大学强化培养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王菊传播者社群

丁洁 南京师范大学强化培养学院

在中国,类似《创造101》类似的偶像选秀节目并不少见。远可追溯到05年的《超级女声》,最近几年也有《明日之子》,《中国有嘻哈》等。这些节目中不乏热度高的,但能跳脱出偶像和综艺的圈子,有更深层面的讨论价值与意义的,实属少数。“王菊热”的横空出世是《创造101》热度攀升的一大重要原因。而“王菊热”出现的原因,除了王菊自身的特质以外,既有受众的助力,又有传播者的推动作用。那么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受众和传播者是因为什么原因选中了王菊,共同造就了“王菊热”盛景呢?

一、“王菊热”传播过程满足受众的不同心理需求

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在传播活动中有特定的需要,他们基于特定需求的动机来使用媒介,接触媒介,以使得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受众在助力“王菊热”中所表现的行为正是他们心理需要的体现。在“王菊热”的传播过程中,受众根据各自的心理需求去参与事件,以达到满足。

(一)受众自我实现的需要

受众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行为的心理驱力不是性本能,而是人的需要。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与其他的不同,为人类所特有,是一种超越了生存满足之后,发自内心的渴求发展和实现自我潜能的需要。

在一群又白又瘦,正符合当下主流审美的女孩之中,“黑”“胖”的王菊显得很“特殊”。然而面对大众的批评和指责,王菊回答说,这就是她心中美的标准,她很享受做自己。王菊身上有“弱势群体代言人”的气质,不被主流社会认可,但有证明自己的渴望。这一点切中了部分受众的内心。这类受众同样追求“叛逆”,追求自我,渴望实现自我潜能。但站在主流社会对面的选择注定了他们的探索与尝试不会顺利。当看到王菊在舞台中央横空出世,自信的回应主流想法的质疑:“有人说我这样子的不适合做女团,可是做女团的标准是什么?在我这里,标准和包袱都已经被我吃掉了。”他们很容易联想到自己。王菊,其实是给主流社会不看好的小众群体打了一针强心剂,让他们看到了自我实现的希望和可能。王菊能够出道,能够得到认可也许就代表着他们能够自我实现,能受到大众的认可,这是他们的一种精神寄托。因此他们发自内心地支持王菊、追捧王菊、给王菊投票、在网络上为王菊声援。

(二)社会学习的需要

根据社会学习理论,人的多数行为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行为结果习得的。获得什么样的行为以及行为的表现如何,有赖于榜样的作用。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便完成了学习。从个体成长的特点来看,我们处于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中。通过大众媒介及其提供的内容,受众可以获得消息、知识、技能和判断的标准,进而不断学习,更好地扮演社会角色。

王菊自身的特点在《创造101》中国是很突出的。比起其他选手,她更加接地气、更励志、从被群嘲到逆风翻盘,在社会学习方面,她对受众有更大的价值。王菊在节目中所表现出的高情商、追逐梦想的坚持、精神独立、敢于做自我的品质,是很多青少年和成年人所不具备或希望具有的。从王菊表现自己、面对网络暴力等行动中,受众从她身上得到启发和鼓舞,或想要向她学习自己所没有的品质,或试图学习判断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会遇到哪些阻挠,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另外,教育心理学中的“替代性强化”的概念指出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所带来的奖励性后果而受到强化。看到王菊付出的努力与成功的现状,受众会获得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当受众在日后的生活和职场中遇到相关的问题或困难时,很容易会通过仿效来解决问题。

在追星圈,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句话:“喜欢TA,让我变成更好的人。”这也正是部分受众选择王菊的原因。

(三)围观和从众的需要

在网络上讨论王菊,似乎已形成一种“优势意见”。不参与讨论的人因害怕被社会孤立,就会在从众心理的作用下,做出向“优势意见”靠拢的趋同行为,这就是大众传播学中的“沉默的螺旋”现象。不乏本身不知道王菊的人,为了避免被社会孤立,赶不上潮流而去刻意了解、讨论王菊。其次,《创造101》创新的赛制与王菊的特殊性对于大多数受众来说都是新鲜的,受众很容易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一种类似于现实的“围观行为”。这样循环往复,造成了“王菊热”热度越来越高。

意见领袖在传播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舆论场中“意见领袖”对受众的意志有很大的影响。受众更倾向于有权威的信息。意见领袖有较高的声望和广博的知识,其发布的信息更容易受到受众的好感和信赖。王菊最初被群嘲是源于一个微博大v 对她外貌的大肆嘲讽。微博大v 一般在某个领域内有一定的发言权,所以易受到受众的推崇。如果没有嘲讽王菊的微博大v 发声,对王菊的调侃只可能会在小范围内传播,不会成为流量。同样的,王菊形象的逆转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意见领袖的助力。众多微博大v 对王菊“精神独立”、“重塑美”等讨论痛点进行传播,加强了受众的关注度,是“王菊热”现象形成的催化剂。

(四)粉丝社会认同的需要

2005年,赵志裕、温静、谭俭邦在其《社会认同的基本心理历程——香港回归中国的研究范例》一文中将社会认同的动机归为四类。其中的三类有:

1.提高自尊。泰弗尔等人认为,人们建立社会身份,是为了通过所认同的社群提高自尊。人们有自己的评价标准,争取把自己编入较优越的社群,并觉得自己拥有该社群一般成员具有的典型特征。有句追星“行话”叫“饭随爱豆”,对粉丝来说,爱豆被认可,自己是与有荣焉的。喜欢王菊似乎就能证明自己和王菊一样,崇尚精神独立、追求自我,能够得到大众的认可和赞扬。

2.减低无常感。人们除了希望借社会认同提高自尊外,也希望通过它降低在社会生活中的无常感。社会认同让人们觉得自己清楚自己是谁、自己和自己认同的社群成员有哪些特征、其他人或社群又有哪些特征。王菊的存在让一部分比较迷茫的受众对自己有了更加明确的认知。与相似的人聚集在粉丝群体,能让他们对自己的判断更加确认。

3.满足归属感与个性的需要。人们一方面希望保存个性,一方面想通过依附群体取得归属感。当人们认同一个社群时,会觉得自己属于那个社群。社群的成员越多,便觉得同道的越多,归属感也越强。本身就有“王菊特质”的粉丝们聚到一起,也在延续王菊的特立独行。别家粉丝送礼物送鲜花,他们送万年青;他们自称“陶渊明”,创造“菊话宝典”,创作“声色菊厉”“物以类菊”等成语新解;微信漂流瓶拉票;面对路人的恶评,创造“菊粉多说对不起,王菊才会了不起;对不起,对不起,你骂我,我骂你,不如我们在一起”等让人忍俊不禁的顺口溜。甚至有人说:“王菊有没有重新定义女团我不知道,但我知道王菊的粉丝重新定义了饭圈”。在“陶渊明”群体中,他们既能张扬个性,又能产生一种优越的归属感。

二、媒体在利益驱动下的议程设置

根据勒温提出的把关人理论:传播者不可避免地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视角,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这种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的传播行为叫作“把关”或“守门”,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叫作“把关人”或“守门人”。“把关人”通过议程设置,来把受众的关心和注意力引导到特定的问题上。王菊被冠的名号“中国的碧昂丝”“重新定义女团”等等,实际上都是媒体为了更好的传播给她贴的标签,这种时势造英雄,说是被捧杀也不为过。王菊接受采访时说“是别人告诉我红了”。当被舆论席卷,本人总是无能为力的。

而无论主流媒体还是自媒体都青睐于传播“王菊热”,是因为他们清楚王菊能为他们带来阅读量带来热度。

心理学研究表明,生活在客观世界中的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刺激,有的来自外部环境,有的来自机体内部,但人所感受到的只是引起他注意的少数对象。因此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想方设法抓住受众的眼球非常重要。王菊无疑是特别的,她的所言所行戳中了市场的痛点。她让受众觉得很现实,她在追梦旅程中的受挫,她的坚持自我都使她都更加容易唤醒大众的情绪,吸引大众的注意。大众情绪被唤醒的基本条件就是理解。受众在接触信息时,心理系统会设置一个“心理选择”关口,只给符合标准的信息授予“传播致效参与权”。人们在选择信息时都倾向于关注自己熟悉、感兴趣的领域。对王菊这样一个兼具“草根性”和“戏剧化”的人,受众更易在情感和境遇上产生共鸣。理解和共鸣会带来持续的关注。所以一时间关于王菊的报道文章层出不穷。王菊的热度达到巅峰。

三、结语

在当下,“王菊热”现象并不是罕见的传播事件。在当代快速的生活节奏之下,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人们的遗忘速度也越来越快。热点爆点此消彼长。大众传媒在为受众提供信息的同时,也使受众的思维更为狭窄。大众传媒是刻板印象形成的重要途径。克雷格说,我们对传媒如此依赖,因为问题不是传媒表征反映现实,而是它本身就“构成”现实。由于大众传媒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现实存在着一定的偏差。通过众多媒体对王菊的报道,受众一定对王菊的形象有了大致的描摹。但受众想象中的王菊只是传媒想要传达的,并不是真正的王菊。即使王菊以后做出来和现在截然相反的选择,回归主流审美或是放弃做偶像的梦想,受众也不应去指责她。因为无论如何都是王菊自己的选择,旁观者不应该用从媒体得到的印象去局限她。

此外,传播者应当控制舆论引导的力度。根据感觉阈值理论,信息量过大、刺激过强、刺激时间过长,超越受众所能承受的阀限值的上限,会导致受众的不良反应。因此,传播者要达到最佳的舆论引导效果,并不是其所实施的传播力度越大就越有效,因为受众也有承受舆论引导信息的阀限值。一旦超过了阀限值反而会导致受众产生逆反心理。这解释了为什么在传播事件中经常会有过犹不及、物极必反的时候。经过了前一段时期媒体的狂轰乱炸,批评“王菊热”太过火、王菊名不副实的言论已慢慢增长。传播者应当注意不要一窝蜂凑热闹,让王菊这个平民偶像昙花一现。

综上,“王菊热”现象是从传播者到受众造就的一场传播事件,可能会对社会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也有可能只是虚无的泡沫。在面对类似的传播事件时,受众应当要用理性、客观的眼光去看待,形成自己的意见,不轻易被舆论牵着鼻子走。

猜你喜欢

王菊传播者社群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社群短命七宗罪
吉祥福鱼
让我们都成为直销正能量的传播者
April Fool’s Day
新闻传播者的现代意识
母婴电商的社群玩法
VC靠边!社群股权众筹来了
天使进化——VC靠边!社群股权众筹来了
做党的创新理论的忠诚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