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业业务与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
——基于银行业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

2019-03-21侯晓辉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负债流动性规模

侯晓辉 李 硕 李 成

(西安交通大学 经济与金融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一、引言

流动性创造是目前商业银行的研究热点议题之一,根据金融中介理论,商业银行经营的业务本质上是一种流动性的转化和创造,即通过资产负债表中的短期负债向长期资产提供资金来为经济社会不断创造流动性[1][2][3]。2007~2009年的金融危机表明银行的流动性在短期内会迅速从过剩逆转为紧缺,且由此产生的非流动性危机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基于这种背景,巴塞尔委员会于2010年12月16日提出了新巴塞尔协议,对银行资本水平和流动性风险的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与此同时,我国银监会也于2012年和2015年先后出台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和《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旨在通过加强对商业银行资本水平和流动性风险的监管,提升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而在此期间,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种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外部监管压力的提升、存贷款利率限制的逐渐放开以及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快速发展从资产和负债方双重挤压了银行的盈利空间,使银行不得不寻求其他的利润增长点。而作为低成本和低资本占用的同业业务便成为了众多银行重要的业务转型方向之一[4]。图1~2显示了近年来同业业务的总体发展情况①。从总量规模上看,样本银行同业资产业务在2009~2013年保持了快速的增长,而在2013年后出现了小幅波动;而同业负债业务呈现了稳步增加的态势。截至2017年,同业负债业务规模达到了26.47万亿,是2009年规模的6.29倍,年平均增长率为22.69%,与此同时,同期同业资产业务规模达到12.68万亿,是2009年的4.08倍,年平均增长率为16.91%。从同业业务规模占比上来看,同业资产业务占总资产比重表现出先增后降的现象,拐点出现在2013年,峰值为13.39%;而同业负债业务占总负债的比重从2009年的11.69%增加到2017年的16.08%。诚然,同业业务的快速发展帮助银行改善了由于存贷利差减小而导致的传统业务利润收紧的趋势,规避了存贷比、资本金监管以及信贷规模扩张限制等监管措施,然而其本身存在的高度期限错配的特征导致整个金融体系发生流动性风险的可能性急剧增加,再者由于资金在各个金融机构中无效率地流转,实体经济所需的资金支持并不能通过银行很好地释放出来,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途径受到阻塞,政策有效性大打折扣,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讨同业业务对银行流动性创造行为产生的影响。

图1 我国银行业同业资产规模(单位:亿元)

图2 我国银行业同业负债规模(单位:亿元)

相比已有文献,本文的研究贡献主要体现在:第一,分别从资产和负债两个角度同时考察了同业业务对银行流动性创造产生的影响,并根据不同所有权性质进行了差异性分析;第二,进一步检验了不同银行间同业业务资产规模及结构特性对流动性创造的影响是否存在异质性;第三,本文的研究进一步丰富了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相关研究,同时也为银行业监管改革方向提供了一定参考。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一)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影响因素

自Berger和Bouwman首次建立起衡量流动性创造的指标后,国内外关于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实证研究逐渐展开,现有文献主要集中在银行业微观特征和宏观经济环境与银行流动性创造关系的研究上。对于前者的研究,Berger和Bouwman认为银行资本水平和流动性创造的关系在规模较大的银行中表现为“风险吸收效应”,即资本水平和流动性创造成正相关关系,而在规模较小的银行中则相反,表现为“金融脆弱—挤出效应”[5]。后续的研究支持了银行资本结构和流动性创造之间存在的负向关系,并且进一步指出这种关系随着银行所有制、规模以及盈利能力不同而有所差异[6][7][8][9]。其次,部分学者对银行业竞争和流动性创造的关系进行了研究。Horvath等认为银行间竞争程度的加剧会减少银行信贷投放总量和降低银行风险承担能力,进而降低了流动性创造的水平[10]。然而,另外一些学者指出竞争会削弱单个银行的市场影响力,激发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提高银行的信息透明度,加强银行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的能力,从而提高流动性创造水平[11][12][13]。除此之外,已有研究还发现银行的多元化经营、外部监管以及银行管理层的乐观程度均会对流动性创造产生影响[14][15][16]。对宏观经济环境和流动性创造关系的研究主要从货币政策和经济增长两个方面展开。已有文献指出货币政策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存在着异质性。部分学者认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了中小型银行的流动性创造,但对大型银行的流动性创造水平却并无显著影响[17][18][19][20]。而另一些研究认为货币政策通过银行风险承担渠道影响流动性创造规模,且宽松的货币政策提高了表内的流动性创造,但同时也降低了表外流动性创造[21][22]。而对于流动性创造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部分研究人员认为流动性创造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并且这种促进作用在任何经济时期都存在[23][24]。

(二)商业银行同业业务

现有研究主要从同业业务对金融稳定、银行风险承担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这几方面入手。万晓莉等认为随着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和金融市场监管的发展,商业银行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套利模式,即存贷比套利、资本监管套利和贷款套利,其中,同业业务发展成为现阶段我国影子银行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25]。祝继高等认为银行产权性质、盈利情况、资产规模以及业务结构都会影响其参与影子银行,并且商业银行所承担的风险随着其对买入返售和卖出回购参与度的提升而提高[26]。周再清等认为商业银行传统同业资产业务扩张对银行风险承担存在负向效应,新兴同业资产业务扩张对银行风险承担存在正效应,且总效应为正[27]。胡利琴等指出货币政策对影子银行的影响存在异质性,紧缩性的数量型货币政策与扩张性的价格型货币政策对影子银行的扩张起到推动作用[28]。此外,部分学者认为我国银行业同业业务的过快发展阻碍了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途径,实体经济中资金出现“脱实向虚”的现象[29],使得央行的准备金政策、再贷款政策和再贴现政策的有效性难以得到保障[30][31]。

已有文献采用不同方法从多种渠道分析了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因素。随着我国银行业金融产品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商业银行所涵盖的业务范围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同业业务通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已逐渐和公司业务、零售业务并列成为银行三大业务种类之一[29],而以往的研究均忽视了这一重要因素。同业业务性质的改变不仅会弱化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还会使得宏观政策执行效果减弱,导致资金在金融机构间无效率地空转,从而造成银行无法有效地为实体经济提供流动性[29]。此外,由于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特征明显,不同所有权性质的银行参与同业业务的种类有着显著差异,以同业资产业务为例,大型银行主要以存放同业和拆出资金等传统同业资产业务为主,进行自身流动性管理的意图明显,经营相对较保守,传统同业业务的期限较短,流动性较强,风险较低[27][29],因此,大型银行更多地参与同业业务对其流动性创造的影响有限;然而小银行更多地参与买入返售业务,逐利性动机较为显著,经营行为更激进,而以买入返售为主的新型同业资产业务期限相对较长,流动性较差,因此,更多地参与此类业务会显著减少资金在金融机构外的投放,从而缩小流动性创造规模。综合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1: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参与程度和流动性创造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但这一关系只存在于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中,在大型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中并不明显。

H2:对于不同资产规模、资本结构和盈利能力的银行,同业业务对其流动性创造的影响存在异质性。

三、模型设计和变量选取

(一)计量模型的构建

为了检验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对流动性创造的影响,本文参考Berger和Bouwman、周爱民和陈远的研究[5][32],建立如下面板回归模型:

(1)

式(1)中,LC为银行单位资产流动性创造,TY为同业业务变量,X为一系列控制变量,分为银行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Bankdum为虚拟变量,大型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取1,其他银行取0,ui代表个体效应,εi,t是扰动项。变量具体定义参见表2。为了避免内生性问题,本文将银行微观层面的控制变量全部采用滞后一期值。

考虑到不同商业银行在资产规模、盈利能力和资本水平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可能会影响同业业务与流动性创造之间的关系,因此,本文进一步检验不同银行间同业业务资产规模及结构特性对流动性创造的影响是否存在异质性,在模型(1)中引入银行特征变量和银行同业资产业务变量的交互项,具体模型设定如下:

(2)

式(2)中,β2刻画了银行特征变量和同业资产业务的交互作用,即银行特征变量的变化在同业资产业务变量对流动性创造影响上产生的变化。

(二)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银行流动性创造。Berger和Bouwman根据流动性的高低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中资产和负债业务进行分类,并对不同的分类给予对应的权重,进而加总得到总流动性创造规模,因此,本文在Berger和Bouwman构建的流动性创造指标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银行业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已有研究分三步构建流动性创造指标[21][22][33]。

第一步,将资产负债表中所有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以及表外业务根据流动性、半流动性和非流动性分为三类(表1)。第二步,对第一步中的分类赋予不同的权重。我们将资产负债表中流动性资产、非流动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赋予权重-0.5,非流动性资产和流动性负债业务赋予权重0.5,半流动性资产和半流动性负债业务赋予权重0,相应地,表外业务的权重取值也遵循以上逻辑。第三步,根据第一步中的分类和第二步中相应的权重赋值,进行加权求和即得到了流动性规模,具体公式如下:

流动性创造=0.5×(非流动性资产+流动性负债+非流动性表外业务)+0×(半流动性资产+半流动性负债+半流动性表外业务)-0.5×(流动性资产+非流动性负债+所有者权益+流动性表外业务)

表1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项目的流动性划分与相应权重

2.解释变量:同业业务变量。银行同业业务主要指商业银行之间或与其他金融机构间的资金融通业务,分为同业资产业务和同业负债业务。其中前者包括存放同业、拆出资金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后者包括同业存放、拆入资金和卖出回购金融资产。因此,本文分别选取同业资产占总资产比重(TYASSET)和同业负债占总负债比重(TYLIA),从资产端和负债端两方面进行考察。

3.控制变量。本文借鉴Berger和Bouwman、黄小英等以及潘彬等的研究[5][29][34],从银行微观特征和宏观经济环境两个层面加入如下控制变量:一是资产水平(ASSET),用商业银行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来衡量,资产规模对流动性创造和同业业务占比均产生影响。二是资本充足率(CAPITAL),银行资本水平的高低会改变其资金配置行为,从而影响其流动性创造和同业业务。三是资产回报率(ROA),资产回报率越高,银行采取更激进的错配行为的激励就会越大。四是银行风险变量,这里要考虑商业银行面临的最重要的两类风险:流动性风险(LIQUID)和信用风险(CREDIT)。其中,前者使用流动性比例度量,即流动性资产和流动性负债之比,后者选用不良贷款率进行度量。宏观层面的控制变量主要包括银行间利率水平(INTERBANK)②、货币政策变量(M2)和GDP增速(GDP),具体变量定义参考表2。

表2变量说明

四、结果分析

(一)样本及数据说明

本文选取2012~2017年53家商业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③,其中包括5家国有大型银行,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28家城市商业银行和9家农村商业银行。银行业微观数据来自Bankscope数据库和各银行财务年报,宏观数据来自国泰安(CSMAR)数据库。

(二)描述性统计

表3变量描述性统计

注:所有银行特征变量数据来自Bankscope数据库,宏观变量数据来自国泰安(CSMAR)数据库。价值变量单位为百万元,比例变量单位为%。

表3显示了本文所选取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为了降低极端值的影响,本文已对所有银行层面的微观变量采取了1%和99%分位的缩尾处理(winsorize)。从表3中可以看出,样本银行的单位资产流动性创造为23.579,表明1单位资产创造了0.236单位的流动性,最小值为-1.022,说明某些银行不仅没有提供流动性,反而吸收了市场中的流动性。同业负债业务比重显著高于同业资产业务比重,均值分别为21.028和13.963,说明我国商业银行更多地参与了同业负债业务;而无论是同业资产业务还是负债业务,其最小值和最大值差距较大,以同业资产业务为例,最小值为1.422,最大值为37.653,说明不同银行间同业业务的发展程度存在着显著差异,反映了其不同的经营业务和风险偏好。从反映流动性风险水平的流动性比例(LIQUID)④变量来看,其样本值区间为4.261到45.392,说明不同银行面临的流动性风险水平有着明显的差异。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本文首先考察同业业务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相关F统计量显示了拒绝混合回归模型;进一步通过 Hausman检验,P值拒绝了随机效应模型的假设,因此本文选用固定效应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表4中,回归(1)和回归(2)是全样本回归结果,回归(3)和回归(4)是大型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回归结果,回归(5)和回归(6)是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回归结果。从回归(1)和回归(2)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同业资产占比还是同业负债占比,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说明随着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参与程度的提高,其单位资产所创造的流动性会降低。其中,同业资产业务的估计系数为-0.041,说明银行同业资产业务占比每提高1%,其单位流动性创造会下降0.041%;同业负债业务的估计系数为-0.047,说明银行同业负债业务占比每提高1%,其单位流动性创造会下降0.047%。当银行更多地参与同业业务时,资金在不同金融机构间无效率空转,压缩了其信贷规模,进而使得实体经济得到的资金支持减少,削弱了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对于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对流动性创造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回归(3)和回归(4)显示对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无论是同业资产业务占比还是同业负债业务占比衡量的同业业务对流动性创造的影响均不显著。但这一关系在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回归结果中显著为负,且系数绝对值均大于全样本回归系数。对于产生这一结果可能的原因是:首先,大型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中传统同业业务的占比较高,而传统同业业务期限较短,流动性较强,风险相对较小,说明这类银行短期流动性管理的意图较为明显,此外由于银行参与同业业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代理结算的需要,大型银行往往作为受托机构,对流动性创造的影响较为有限;而小型银行常常基于盈利性目的,参与买入返售或卖出回购这类新型同业业务的程度较高,而这类业务的期限较长,流动性较差,风险较高,进而表现出同业业务参与程度和流动性创造的负相关关系。其次,在我国,全国性的大型银行承担了更多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信贷支持的责任,因此其流动性创造规模受到政策指导的因素较多,但对于多为区域性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其对盈利性的追求激励较大,而资金来源又有限,因此当资金更多的投向同业业务时,势必会减小其信贷规模,从而减少流动性创造。

表4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对流动性创造(LCA)的影响

注:括号中为标准误差;***、**、*分别表示在1%、5%、10%水平上显著。下表同。

控制变量方面,资产规模对流动性创造的影响显著为负,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规模较小的银行单位资产流动性创造效率要高于规模较大的银行。资本充足率对流动性创造的影响只有在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中显著为正,其余的回归分析中均不显著。资产回报率对流动性创造的影响显著为正,说明盈利能力越强的银行流动性创造越高。银行风险变量方面,流动性风险的代理变量流动性比例对流动性创造的影响在全样本以及城商行和农商行的回归结果中显著为正,注意到流动性比例越高的银行其流动性风险越小,因此随着流动性风险降低,银行创造的流动性规模就越大。不良贷款率对流动性创造的影响显著为正,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与现有文献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9][35]。

进一步地,本文引入银行微观变量与同业业务的交叉项,探究不同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对流动性创造产生的异质性影响。相关微观变量包括资产规模、资本结构和盈利能力。回归结果见表5,限于篇幅,表5中仅列出同业业务占比和相关交互项的系数。从回归(7)和回归(10)的结果可以看出,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变量和资产规模变量的交互项系数显著为正,表明银行资产规模对同业业务和流动性创造的负向关系有抑制作用。说明资产规模越大的银行,其自身的规模水平会抵消参与同业业务对流动性创造的部分影响。通过比较回归(9)和回归(12)的结果可知,资产收益率变量和同业业务变量的交互项系数显著为正,说明盈利能力越强的银行,同业业务对流动性创造的负向影响越弱。而资本充足率仅和同业负债业务变量的交互项显著,和资产业务的交互项并不显著。说明同业业务和流动性创造的关系对资本水平的依赖性并不明显。

表5同业业务对流动性创造(LCA)的异质性影响

(四)稳健性检验

为了进一步检验上述模型估计结果的可靠性,本文分别采用最小二乘估计、混合回归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重新对模型(1)进行回归,限于篇幅,本文只列出相关解释变量的估计系数,具体结果见表6。可以看出,无论使用哪种估计方法,同业业务变量的系数都显著为负,与上文的结果完全一致,说明本文得到的相关结论是稳健可靠的。

表6同业业务对流动性创造(LCA)影响的稳健性检验

五、结论及相关建议

本文采用2012~2017年53家银行的微观数据,从整体样本和不同所有权性质银行的角度实证检验了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参与程度对流动性创造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体上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参与程度和流动性创造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无论是同业资产还是同业负债业务,随着银行对其参与度的提高,单位资产的流动性创造均会下降;而对于不同类型的银行,同业业务对流动性创造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具体而言,国有大型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中这一负向关系并不显著,然而对于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同业业务会显著降低其流动性创造规模。其次,不同财务特征的商业银行在同业业务对流动性创造的影响上存在显著差异。资产规模较大,盈利能力较强的银行,同业业务对流动性创造的负向效应较弱,而资本水平对同业业务和流动性创造关系的影响并不显著。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如下相关建议:

第一,加强对商业银行参与同业业务的监管,加快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转型升级。近几年同业业务的快速扩张本质上是银行为了规避现行的监管准则而进行的金融创新。虽然同业业务为商业银行带来了新的利润增长点,然而却弱化了银行作为金融中介机构向实体经济配置资金的职能,阻碍了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使得中小企业无法得到有效的信贷支持。因此,监管部门有必要完善同业业务的管理制度,对仅以追逐利益和扩大规模为动机,造成资金在内部流转的同业业务应及时叫停,引导商业银行调整同业资产业务的期限结构,减少非标资产的投入比例,降低其流动性错配程度;其次,进一步加快推进资产证券化进程,合理引导同业业务向标准化转变,拓宽银行投资种类以降低其对同业业务的过度依赖。

第二,优化监管准则,提高监管效力。现行的资本监管标准中对同业风险资产的资本计提标准较低,无法全面反映同业业务的风险特征,因此,应结合现阶段同业业务的发展特性,设置合理的风险权重,提高买入返售资产的风险权重系数;其次,应考虑将同业负债业务归入央行存款准备金缴存基数,加强对银行资金来源的监管。

第三,实行差别化的监管政策。鉴于不同所有权性质的银行经营活动存在的显著差异,监管部门应实行动态化和差别化的监管准则。大型银行受益于其自身规模和资金水平,可以适度放宽其参与同业业务的监管标准,而多为区域性经营的城商行和农商行受制于现有的监管标准,对同业资产业务的依赖程度较高,参与同业业务的激励较大,盈利性动机较为明显,而这类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因此有必要加强对中小型商业银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急剧扩张的激进型经营行为的监管,防范银行由于过度逐利而导致的风险水平的提高,以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

猜你喜欢

负债流动性规模
科学创新人才的适度规模培养
50亿元!目前规模最大的乡村振兴债券发行
2020年我国机器人产业规模达1000亿元
2020年二季度投资策略:流动性无忧业绩下杀无解
美联储“顺潮”降息或将提升全球流动性
金融系统多维度流动性间溢出效应研究
——基于三元VAR-GARCH-BEEK模型的分析
你的负债重吗?
136家房企负债直逼5万亿万科、绿地和保利负债均超3000亿
Mentor Grpahics宣布推出规模可达15BG的Veloce Strato平台
世界名著诞生趣闻四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