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柔性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2019-03-21熊胜绪
熊胜绪 李 婷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一、引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自我国政府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还存在明显差距。一些企业的核心技术及装备严重依赖进口,这种状况无法应对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及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增多带来的挑战,也不利于我国经济和企业的持续发展。研究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既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也是增强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的研究中,组织柔性已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组织柔性是指组织资源的弹性、灵活性或适应性,包括技术柔性、文化柔性和结构柔性等三个方面。技术柔性指企业采用的生产技术装备和生产方式对生产任务的适应性。一般而论,通用装备能用于各种产品的生产,比专用装备具有更大的柔性。自动控制的流水生产线,其柔性程度是较小的,而非标准化的单件生产方式能满足各种顾客的不同需求,其柔性较大。结构柔性是企业在人员组合方式上具有的灵活性。管理层级数量少、管理任务职能化程度低的企业具有较大的柔性,而较多层级的职能化组织,具有设计严密的计划与控制系统,任务专业化、工作标准化程度高,水平分权有限的企业组织柔性程度是较低的。文化柔性是指组织的信念和行为规范对环境变革的适应性。对组织身份认知同质且范围狭窄、命令式领导、封闭性、对模糊性的容忍度较低的保守型组织文化,其柔性程度是较低的,而组织身份认知异质且范围宽阔、授权式领导、开放性并对模糊性容忍度较高的创新型组织文化更能适应变化,具有较高的柔性。
学界对组织柔性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的研究取得了较丰富的研究成果。组织柔性蕴含的高度敏捷、灵活的资源配置特征能够克服组织资源专用性和僵化,对难以预测的技术创新变革进行快速响应,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蒋峦、李忠顺和谢卫红等人(2015)指出,柔性企业对环境变化反应快、战略决策快,能显著提高企业研发和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效率[1]。Farnese、Fida和Livi(2016)在研究中指出,组织柔性对企业的创新发挥积极的正向影响,组织柔性在对创新的使用和开发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2]。邵福泽和周伟(2016)认为,具有柔性的企业在创新方式和对企业资源的重组方面具有明显的效率优势,能够促进产品的创新绩效的提升[3]。
技术创新动态能力也称为动态技术创新能力,是指企业变革现有的创新资源,调整组织惯例与流程,实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更新的能力,包括感知技术机会的能力、整合企业内外部创新资源的能力和适应环境的组织变革能力三个维度[4]。Antikainen(2010)研究发现,动态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其知识的吸收能力和对新信息的探索能力都较强,这类企业的突破性技术创新能力是较强的[5]。Hemer、Nijkamp和Masurel(2013)也发现,企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对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6]。胡畔和于渤(2017)指出,在企业进行技术追赶的早期,企业可以通过扩展和重构企业的内外部资源,调整运营管理和组织常规等能力进化行为,使能力进化在企业技术追赶的过程中促进企业的创新绩效提高[7]。熊立、张典和陈诗颖(2017)对动态创新能力和企业创新绩效的研究表明,动态创新能力会积极影响企业的创新绩效,但是成功经验陷阱对企业动态创新能力具有抑制作用,会弱化动态创新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贡献[8]。
从现有的文献来看,研究者主要探讨了组织柔性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但是对于这种影响是如何发生的,还缺乏深入探讨。根据动态能力理论,组织资源是决定企业动态能力的重要因素[9],本文将组织柔性、动态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的创新绩效纳入同一个分析框架,探讨组织柔性的各维度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并以动态技术创新能力为中介,对组织柔性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内在联系机理进行分析,这是本文的边际贡献之一。本文对组织柔性、动态技术创新能力等变量的内涵和维度界定及量表的开发丰富了组织柔性的研究内容,有利于在技术创新中深化对企业动态技术创新能力作用的认识。
二、理论分析与假设
组织柔性包括技术柔性、结构柔性和文化柔性三个维度;企业的动态技术创新能力包括技术机会的感知能力、创新资源的整合能力和适应环境的组织变革能力三个维度。本文认为,组织柔性不仅会直接影响企业创新绩效,而且会通过动态技术创新能力这一中介间接影响企业创新绩效。
(一)组织柔性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和动态化是现代市场的一个重要特点,企业的生产技术应适应这种需求特征,能及时将新技术转化成新产品。拥有柔性技术的企业,不仅能制造各种不同类型的产品,加快新产品的研究开发,而且具有较强的批量制造各种产品的能力,有利于加快技术创新的商品化,获取技术创新的商业价值[10][11][12]。
组织结构对企业的经营绩效有重要的影响[13]。柔性化的组织结构,决策层级数量少,有更多的员工授权,这会提高企业内部信息流动的效率,并使员工在自我控制的情况下提高自我创意,促进企业创新活动[14]。同时,灵活的人员组合方式,能够使组织成员的集体智慧和协作精神在不同类型的创新项目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文化柔性对企业的创新活动的开展和创新绩效的提升也是具有正向影响的。宽松的组织身份认知包容多种观点在企业内并存,使员工具有宽松的探索环境,授权式的领导风格有利于充分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开放性的文化有利于员工在广泛地学习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理念和技术创新成果的基础上探索新的技术,对模糊性的高容忍度使企业具有容忍失败、鼓励探索创新的文化氛围,这种柔性的文化对企业的创新行为给予了充分的成长空间,并使企业员工乐于分享新知识,使员工勇于挑战,提高工作的创造性。基于此,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组织柔性的三个维度对企业的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
(二)组织柔性对企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影响
具有较高柔性的结构是扁平化的,大量的组织成员靠近市场和顾客,能获取更多的顾客需求信息,非严密的计划与控制系统,较低程度的任务专业化和低度的工作标准化,使员工有较大的灵活性从技术变革的趋势中寻找有利于企业成长的技术机会。开放创新型的组织文化使员工参与到新技术的探索活动之中,并能促进企业更好地学习和吸收外部技术成果,提升企业对有价值的新技术的认知能力。同时,柔性化的生产技术排除了企业生产新产品的障碍,有利于企业获取创新成果的商业价值,因此也能鼓励员工去寻找有商业价值的技术机会。
柔性生产技术能适应多种原材料,并对劳动者的技能没有特别要求,因此,这种技术便于企业在技术创新中更广泛地整合所需的创新资源。柔性化的组织结构使企业对外部边界的渗透能力加强,能打破企业与外部上下游合作企业、顾客、政府机构之间的界限,有利于对技术创新相关的信息和资源的整合和利用。特别是当新技术、新产品或新市场需要结构变革时,具有结构柔性的企业能迅速修正结构关系,实现组织结构的再生或转型。柔性文化所倡导的开放、创新、分享等准则和价值观使员工的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能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促进企业内部或与外部企业间,通过共同制造、设计、甚至合资建立所需的网络关系,更好地整合相关创新资源。
组织变革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生产技术、组织结构和文化的影响。柔性较小的专用技术装备是不利于组织变革的,这是因为,生产技术装备是企业的沉没成本,突破性创新常常毁灭专用资产创造商品与服务的能力[15]。专用技术装备会增加组织变革的成本,从而阻碍突破性创新和与之相关的组织变革,而柔性较大的通用技术装备的价值很少受到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影响。柔性化的组织结构没有呆板的计划与控制系统,任务专业化和管理的标准化程度也比较低,这种组织使企业能根据顾客的需求适时组建灵活的工作团队,并能根据新技术的要求,变革不合时宜的组织惯例和流程,建立与新技术要求相适应的新商业模式。开放、创新型的柔性文化有利于企业克服落后、封闭的惯性思维的制约,降低或消除员工对组织变革的阻碍。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a:组织柔性的三个维度会正向影响企业感知技术机会的能力。
假设2b:组织柔性的三个维度会正向影响企业整合创新资源的能力。
假设2c:组织柔性的三个维度会正向影响企业适应环境的组织变革能力。
(三)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企业感知技术机会的能力强意味着企业对市场和顾客有更强的认知能力,这样的企业能对技术变革的方向和顾客需求的变化趋势进行更好地了解和把握,进而顺应技术的变革,及时更新自己的技术基础,并开发出顾客需要的新产品,获取创新成果的商业价值。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情况下,整合资源的能力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这种能力不仅能使企业克服企业自身资源的局限,从全球范围内整合企业所需的创新资源,满足技术创新的需要。同时还能从全球范围内获取好的创意,将好的创意进行开发,使其变成有商业价值的新产品或新技术。当今企业所处的环境是一个动态的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企业技术创新的资源基础、组织技术创新活动的流程与惯例,都要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组织变革能力强的企业更能适应环境变化,及时对企业的创新资源基础进行更新,对功能失灵的创新流程与惯例进行变革,达到提升企业研究开发和新技术产业化的绩效的目的。由此,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3:企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三个维度会正向影响企业创新绩效。
(四)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在组织柔性与企业创新绩效间的中介作用
根据动态能力理论关于资源是动态能力的基础[9][16][17],以及动态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直接来源的理论观点[9][18],我们可以推断,技术创新动态能力作为动态能力的组成部分,会直接影响企业创新绩效,而企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又直接受组织柔性的影响。企业的组织柔性程度的差异,导致企业感知技术机会的能力、整合创新资源的能力和组织变革能力的差异,这些差异化的能力会导致企业的研发和新技术产业化成果方面的水平差异。由此,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4a:企业感知技术机会的能力在组织柔性的三个维度与创新绩效间起中介作用。
假设4b:企业整合创新资源的能力在组织柔性的三个维度与创新绩效间起中介作用。
假设4c:企业适应环境的组织变革能力在组织柔性的三个维度与创新绩效间起中介作用。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提出组织柔性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组织柔性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模型
三、实证研究设计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研究的数据。本文所使用的问卷是在对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系统研究和深入企业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按照严格的问卷开发程序设计的。调研样本主分布于东部、中部和西部等18个省份。预调研阶段于2018年3月开始,4月完成,共发放203份问卷,回收132份有效问卷。通过对预调研阶段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了问卷数据的信度和效度检验,形成正式问卷。正式调研于2018年6~8月进行,调研企业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内资控股企业等各种产权性质,涉及电子电器、机械、新材料、能源、软件与通信等行业和各种规模的高新技术企业,共发放39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18份。其中中部地区河南、湖北等省份的样本数据较多,占总样本比例的52.2%,广东、浙江等东部地区样本数据占总样本比例为34.2%,陕西、四川等西部地区省份样本数据占总样本比例为13.6%。
(一)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创新绩效是本研究的因变量,本文用“与同行业其他企业相比,本企业所开发的新产品数量较多”“与同行业其他企业相比,本企业开发的新技术的数量较多”“与同行业其他企业相比,本企业新产品的销售额占销售总额的比重较大”“与同行业其他企业相比,本企业推出新产品的速度较快”这4个题项对其进行测量。
组织柔性是本研究的自变量,参考Volberda[19](P113-167);刘景东等人[20]的研究成果,本文初步拟定了16个测量题项。
技术创新动态能力是中介变量。参考Teece[21];王菁娜等人[22]的研究方法和成果,本文初步拟定了13个测量题项。
在一般情况下,研发投入多的企业有更好的创新条件,能够获得较好的创新绩效。根据熊彼特等人的理论,大企业更热衷技术创新,同时,在现实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些在市场上能长期生存和发展的企业,几乎都是注重创新的企业,因此,本文将研发投入、企业人员规模和企业年龄作为控制变量。
针对组织柔性和技术创新动态能力问卷的初稿,我们邀请了两位研究组织柔性的专家和两位研究技术创新管理的专家,分别对组织柔性测量题项和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测量题项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针对问卷的结构合理性咨询了问卷调查设计的专家。根据专家的修改意见对测量题项进行相应的调整后,将问卷发送给目标企业的相关人员,这些人员是对企业技术创新最熟悉的研发主管或对企业整体情况有全面了解的总裁或副总裁。根据他们的反馈,对问卷做出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我们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完成对问卷的收集工作:一是按照事先确定的调研对象进行发放与回收,主要选择一些大学的特定的MBA学生,以及通过个人关系筛选出的符合条件的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通过直接到企业现场或电子邮件的方式对问卷进行填写和回收。这些调研对象都是公司的中高层管理者,对涉及本公司的调查内容比较清楚,且对调查问卷中的各个题项都有较好的理解,能保证所填问卷的客观性和可靠性。二是委托专业调查公司和管理咨询公司代为发放与回收电子问卷。
本研究的问卷调查由两个阶段组成。首先是预调研阶段。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与最大方差法对预调研回收的132份有效问卷数据进行因子分析,进一步完善问卷。根据因子分析结果,剔除了因子载荷小于0.5的题项,形成正式问卷。正式调查问卷的测量题项见表1和表2。其次,在正式调研阶段,共回收318份有效问卷,问卷所采集的样本数据被用于验证假设。
(二)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本文借助统计分析软件SPSS21.0,对组织柔性和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量表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和表2。
表1组织柔性量表(N=318)
表2技术创新动态能力量表(N=318)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各维度的Cronbach’s α值均大于0.80,表明两个量表的信度较高,其内容效度是理想的。
运用SPSS21.0对问卷数据进行计算,结果发现,组织柔性量表的KMO值为0.863,大于0.800;Bartlett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P<0.01)达到显著水平,适合做因子分析。本文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最大方差法进行因子分析,提取了3个因子,解释总方差为78.266%。各题项的因子旋转结果见表1,问卷题目的因子载荷值均大于0.5,这表明组织柔性量表构建效度较理想。
技术创新动态能力量表的KMO检验值为0.839,超过0.800,Bartlett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 < 0.001,水平显著,符合做因子分析的要求,本文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最大方差法进行因子分析,提取了3个因子,解释总方差为74.564%。各题项的因子旋转结果见表2,问卷各题目的因子载荷值均大于0.5,这表明技术创新动态能力量表也有较好的构建效度。
四、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与假设的检验
(一)相关分析
各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及变量间的相关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数据表明:技术柔性和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呈显著正相关(r=0.524,p<0.01);结构柔性和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呈显著正相关(r=0.707,p<0.01);文化柔性和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呈显著正相关(r=0.544,p<0.01),这一结果初步支持了本研究的假设1。组织柔性的各维度技术柔性、结构柔性和文化柔性与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各维度之间的关系呈显著正相关,各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介于0.314~0.572之间,p值均小于0.01,这一结果初步支持了本研究的假设2a、2b和2c。技术机会的感知能力和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呈显著正相关(r=0.552,p<0.01);创新资源的整合能力和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呈显著正相关(r=0.596,p<0.01);适应环境的组织变革能力和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呈显著正相关(r=0.525,p<0.01),这一结果初步支持了本研究的假设3。
表3变量间的相关分析(N=318)
注:对角线粗体数字为AVE平方根;**表示在置信度在1%的水平上,相关性是显著的。
表4 组织柔性与创新绩效关系的回归分析
注:*、**、***分别表示在5%、1%和0.1%的水平上显著,下表同。
(二)回归分析
1.组织柔性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的回归分析。表4显示了回归结果。模型1是创新绩效与3个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模型2是加入了组织柔性的3个维度,其回归结果显示,R2=0.597,F=76.645,p≤0.001,回归方程显著,R2变动为0.556,模型的整体解释力上升。因此,组织柔性各维度对企业的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验证假设1成立。
2.组织柔性与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关系的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回归数据显示,“结构柔性”和“文化柔性”对企业技术机会感知能力和创新资源整合能力都有显著正向的影响,但技术柔性对企业技术机会感知能力和创新资源整合能力的影响是不显著的,假设2a、假设2b部分成立。组织柔性的三个维度对适应环境的组织变革能力具有显著影响,假设2c得到验证。
表5组织柔性与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关系的回归分析
表6 技术创新动态能力与创新绩效关系的回归分析
3.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对创新绩效影响的回归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数据显示,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3个维度对创新绩效都有显著影响,假设3得到验证。
4.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中介效应分析。如表7所示,模型1是创新绩效与3个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模型2是加入了组织柔性的3个维度后的回归分析。模型3检验了技术机会感知能力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R2=0.618,F=71.583,回归方程显著,其中R2变更为0.021,模型的整体解释力上升,技术机会感知能力在0.000的置信水平上显著,且组织柔性的3个维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是显著的,这表明在组织柔性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中,技术机会感知能力只起部分中介作用。模型4检验了创新资源整合能力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R2=0.622,F=72.724,回归方程显著,其中R2变为0.025,模型的整体解释力上升,创新资源的整合能力在0.000置信水平上显著,且组织柔性3个维度的影响显著,说明创新资源整合能力具有部分中介作用。模型5检验了环境适应性的组织变革能力的中介作用,回归结果显示,R2=0.615,F=70.774,回归方程显著,其中R2变为0.019,模型的整体解释力上升,且组织柔性的3个维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是显著的,这说明在组织柔性影响创新绩效的过程中,组织变革能力只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表7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在组织柔性与创新绩效间的中介效应分析(N=318)
五、结论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得到以下结论:(1)组织柔性和动态技术创新能力都对企业的创新绩效具有显著影响。(2)动态技术创新能力主要受组织结构柔性和组织文化柔性的影响,生产技术柔性对企业感知技术机会的能力和创新资源整合能力没有明显影响,它只是显著影响适应环境的组织变革能力。(3)在组织柔性影响创新绩效的过程中,动态技术创新能力只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上述结论具有以下实践意义:
第一,组织柔性对企业创新绩效有直接影响,因此,全方位增强组织柔性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重要途径。
第二,组织的结构柔性和文化柔性是全方位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主要因素,因此,提升动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工作的主要着力点应当是增强组织的结构柔性和文化柔性。例如,在组织管理方面,企业可以减少职能化的组织层级,采用分部组织形式和绩效导向的计划与控制系统;降低专业化和标准化对组织的直接管制,加强教育和培训来对组织加以非正式化的管制;强化企业内的水平分权,鼓励组织成员参与更高层次的决策过程。在组织文化方面,企业可以建立范围宽松且异质的组织身份特征,采用授权式的领导风格,提高组织文化对模糊性的容忍度,重视外部导向,关注长期发展。
第三,生产技术柔性对企业适应环境的组织变革能力和创新绩效有重要影响,因此,增强企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提升创新绩效也不能忽视企业生产技术的柔性化。在组织柔性、技术创新动态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中,虽然技术柔性对企业感知技术机会的能力和创新资源整合能力没有显著影响,但它对企业适应环境的组织变革能力和创新绩效却有显著影响,这表明技术机会的感知能力和创新资源整合能力是组织的判断力和执行力的体现。柔性化程度高的生产技术装备能承担多种产品的生产任务,对企业业务方向的变革有更强的适应能力,也能更好地满足各种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的要求,使企业更好地占有创新成果的商业价值,因此,组织柔性化建设不能排除生产技术的柔性化。通用技术装备比专用技术装备有更大的柔性,适应性更强,但生产效率相对较低,而专用技术装备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优势,但适应面较窄,难以承担多种创新性产品的生产任务。因此,增强企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提升创新绩效,需要企业在通用装备和非标准化的单件生产方式与专用技术装备和大批量生产方式间保持良好的平衡,为此,企业应当积极推广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和模块化生产技术。计算机辅助技术能使企业在不降低规模经济和生产效率的前提下提高定制产品和服务的产量,因为多功能用途的机械装备、计算机数字控制机械、计算机辅助设计与智能辅助制造系统、柔性装配系统、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制造企业可以实现高效率地生产多种多样的产品,能节省产品开发的时间,能以较低成本生产小批量的产品。模块化生产技术使企业可以把规模经济和增加产品品种结合起来,企业能系列化地大批量高效地生产标准化的零部件,并通过装配的变化来组装成各种各样的产品。
组织柔性和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构成维度和测量目前都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文建立的量表是以我们的调研和相关文献为基础的,对文献的掌握和获得的调研信息可能存在局限性,使得本文的测量题项可能存在不够完善之处。同时,在控制变量的选取上,仍存在诸如企业的产权性质以及所处细分行业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的可能性。因此,进一步完善量表,并考虑其他控制变量的影响,是未来研究的一个方向。
具有同样柔性水平的企业,其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和创新绩效可能仍有差异。组织柔性在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和创新绩效的过程中,可能还会受到高管团队异质性、企业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由于篇幅所限,本研究没有展开探索。将这些因素进一步明晰化,并将他们纳入研究模型,从而更深入地揭示组织柔性转化为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和创新绩效的内在机理,也需要在未来做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