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区域经济发展的区域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布局研究

2019-03-21姜付

山东体育科技 2019年1期
关键词:体育产业规划区域

,,姜付

(1.山东大学 体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061;2.曲阜师范大学 体育部,山东 日照 276826)

深化区域合作、促进协同发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是现阶段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点[1]。作为“国家战略”,体育产业成为改革供给、满足需求、提质扩容、改善民生、弘扬精神、提升竞争的重要力量。区域体育产业发展规划是建立在对区域经济发展现状、要素禀赋、国内外发展态势等因素理性分析和经验判断基础之上的,是对一个地区体育产业未来发展演化路径、空间布局、保障措施等方面的预想和设计。科学的区域体育产业发展规划既可以发挥区域体育产业资源优势,整合区域多元力量,提升区域产业绩效,引领区域体育产业实现集约发展,又可以合理功能区划,优化空间布局,确立发展时序,延伸产业链条,实现区域体育产业统筹发展。

为落实执行“46号文件”精神和“十三五”规划内容,确保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各地方政府预制订与国民经济发展“新常态”相适应,与区域特色相符合的区域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实现助力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然而,纵观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出台的体育产业发展规划,不难发现依然存在许多问题,譬如编制依据不合理,发展目标设置不科学,发展重点雷同相似,可操作不强等,造成了规划难以落地,效果实施不明显。

面对区域经济发展速度与体育产业结构失衡,经济增长总量与区域体育产业发展不匹配,体育产业区域性差异等现实情况,如何厘清体育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如何科学规划区域体育产业发展布局,如何提高区域体育产业发展规划的可操作性,以及如何保持区域体育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一致性,都成为体育产业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从强化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利用产业发展规划理论,提出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区域体育产业发展规划理论框架,并以日照市体育产业发展规划为实例进行分析,旨在拓展体育产业研究视野,完善区域产业规划理论体系,希冀对推动我国区域体育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1 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体育产业发展规划概述

1.1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演化

所谓区域经济(regional economy)是指在一定完整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居民认可度高的多维度、多层次的经济生产综合体。区域经济发展不仅注重空间资源的合理配置,而且揭示区域产业经济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还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相关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涵盖范围较广,流派众多,主要归纳起来有:均衡发展理论、非均衡的极化理论、倒U模型、区域创新、要素流动及产业梯度转移等,内容涉及:划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主要领域;明确主导产业及产业结构;揭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结构升级及演化等。

“临界最小努力” (H. Leibenstein,1957)是早期针对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提出的理论,认为在不发达经济中,提高和降低人均收入的动力同时存在,经济发展水平只有达到临界值,刺激才可具有一定规模。随后,在该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众多学者进行不断完善,相继提出了“准安定均衡”理论、“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 (R.R.Nelson)、“贫困恶性循环”理论(R.Nurkse)和“大推进”理论(P.N.Rosentein-Rodan)等,指出区域经济发展必须破除市场空间狭小及资本供给不足的双重障碍,在经济各个部门进行全面投资才能推动经济的快速、全面发展。

而与之相对的则是“不均衡增长”理论(A.O.Hirschman),该理论认为如果无法打破资本资源稀缺性的瓶颈,则无法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并在研究经济演化制约因素过程中,学者提出了“循环累积因果”理论(G. Mydral,1944)。基于F. Perrour思想和城市聚集效应,学者们又提出了增长极理论,和发展“中心—外围”模型(J.R.P.Friedmann)等等。均衡与不均衡发展的争论不断,一直持续到“倒U型模型”的出现(参见图1)。

图1 不同时期区域差异程度模型

近年来,创新(J.Schumpeter)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受到各界的高度重视,学界不断涌现出新的理论和模型,如区域创新扩散理论(B.J.Berry)和区域创新系统(G..Maier,F. Todtling)等,探讨创新作为新的生产函数,如何与经济发展生产要素产生“新组合”。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新贸易理论”(Helpman, Paul R.Krugman,Grossman),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Michael E.Porter)开启了区域分工与要素流动理论,阐述了区域要素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学者又将区域生命周期理论引入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形成了考虑经济技术发展客观上存在梯度差异和梯度扩散与转移的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并在其基础上,融入区域空间组织理论,形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一体化”理论(J.Friedmann)等。

总之,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反映了区域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显著特征和发展路径,为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保障。

1.2 区域体育产业发展规划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

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它体现出各系统间约束、调控、磨合的关联性,也体现出各系统自组织、协同后的整体一致性。区域体育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不是两个独立的系统,而是相互促进、彼此影响的复杂、动态复合系统。区域体育产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两者之间存在非线性、非均衡、不确定耦合关联,即在体育产业区域发展演化过程中,与区域经济交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达到共同进化。因此,科学的区域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可以有效引领区域体育产业发展,并在空间演化上与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彼此交互影响,通过复合动态耦合系统,促进二者相互周期性增长。

图2 区域体育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关系

1.2.1 区域经济发展对区域体育产业发展规划的影响

区域经济发展是区域体育产业发展的根源,其发展程度直接决定区域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和产业特色。首先,区域经济基础为区域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区域基础设施、人力资源、技术条件、区域文化、发展理念、管理模式等各个方面的因素都影响和制约着区域体育产业的发展,区域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在基于地缘基础和政策制度以外,只有与这些因素相适应,才可以真正实现自身的发展。

其次,区域经济发展规模影响区域体育产业的发展路径和发展特色。区域经济发展的规模可以吸引周边地区的生产要素,也可以优化配置产业资源。随着区域经济生产方式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区域内体育产业的业态类型、特色产业、分工及专业化程度也不断转变,其转变过程不仅促进了区域体育产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而且加快了区域体育产业发展规划、路径选择及扶持政策的制定。从各省发布的2025年体育产业实现总规模的计划来看,各省均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水平,结合当地的地缘生态和群众基础,制定出未来体育产业发展的特色规划。例如福建继续发展体育用品制造业的优势,积极引导体育用品制造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发展竞技体育经营业和体育服务业,完成企业的转型升级;上海、江苏、广州等利用品牌赛事,延伸体育竞赛表演业链条;四川、贵州、海南、广西等地,则重点发展体育旅游新兴业态;新疆、东北三省等进一步拓展冰雪产业商业模式,助力当地经济发展。

再次,区域经济的空间分布决定区域体育产业集群发展及空间布局结构。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相同类型的体育产业企业、机构等组织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体育产业集群。譬如从产品类别和企业集聚密度来看, 福建晋江、广东东莞、浙江慈溪、江苏昆山是我国运动鞋制造业的聚集地,福建石狮、广东中山、浙江海宁则是我国运动服制造主力城市;在浙江富阳、江苏江都、河北沧州集中了我国大部分的健身器材制造企业等。 区域体育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和产品具备互补性和配套性,从而加大了集聚的深度和广度,促进了区域体育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专业化发展、品牌化发展。另外,体育产业集群还使得区域体育产业的空间分布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临近体育产业集群(体育产业开发区、体育产业基地)周围布局体育产业园区、体育产业中心等。

1.2.2 区域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体育产业是朝阳产业,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属性,使其在经济、社会等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产业投入是体育产业发展的经济基础,其投入产出的效益及资源利用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区域空间的优化程度,区域空间成为体育产业活动的实际载体。随着优质体育资源的不断深入开发,体育产业对区域空间的紧密性不断提高,其区域经济空间的关联度也越来越大,因而区域经济发展的反应灵敏度越来越高。

科学的体育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对产业结构的衍化及区域经济供给侧改革都起到了催化和激励的作用,给予了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的时空秩序。其主要表现形式为:

第一,区域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利用区域实体空间内的自然、文化、历史、建筑等空间环境、形态、功能作为体育产业发展的载体进行改造与修葺。如利用山岳雄伟险峻、地貌独特的特点,修设健身步道等配套设施,规划开展滑雪、拓展、自行车、马术、射击射箭、自驾露营、体育颐养等山岳体育休闲产业项目;挖掘海洋、河流等特色体育旅游资源,打造体育旅游驿站、体育旅游小镇、体育户外露营营地、体育航空基地等,发展体育休闲旅游业;以民俗体育文化为支撑,发挥深厚的内涵底蕴,创建民俗体育文化旅游体验区、民俗体育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等。

第二,区域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在发挥区域空间效应基础上,使体育产业与区域其他产业打破壁垒,相互作用,增强产业关联效应,前向、后向和横向关联带动区域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进而形成新的发展业态和模式,如体育与商业相融合,形成集健身、娱乐、购物于一体的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依托医院、高校等社会组织,促进体育与医疗、体育与养老相融合,探索康体养老、体医融合新模式;推进体育与传媒、物流、旅游等其他行业融合,拓展体育传媒、体育影视、体育物流、体育旅游等新型业态等。

第三,区域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发挥及化、扩散、乘数、回波等效应,利用如超级赛事IP的版权、赞助、门票等模式,拉动体育衍生消费,更借助“互联网+”增加其附加值空间,打造知名品牌,塑造区域形象;同时借助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提升在体育用品制造、贸易、体育赛事、体育健身、体育旅游、体育场馆服务等领域的创新应用,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方式,提高区域资源配置效率,对区域内就业结构、人口社会属性等实现重构,不仅促进体育消费,拉动内需,而且以体育产业的融合集聚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

2 强化区域经济发展的区域体育产业发展规划理论框架

区域体育产业规划是空间秩序与空间组合的完美艺术体现,是以区域体育资源禀赋为基础,以区域经济发展为依托,以体育产业发展空间治理为目的,优化区域体育产业发展布局的战略行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区域体育产业规划就是通过政府经济宏观调控手段,引导区域体育产业发展方向,合理配置体育产业要素,扶持主导产业(业态),培育新兴产业(业态),优化区域体育产业结构,拉动体育消费,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所以,区域体育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和制度安排都是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展开的,整个区域体育产业规划编制就是将区域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与区域空间发展格局演进过程之间建立一一对应的映射关系。因此,在强化区域经济发展视角下,给出区域体育产业发展规划路径和框架。

2.1 区域体育产业发展规划路径

基于强化区域经济发展的区域体育产业发展规划所要解决的问题总的来说主要有两个:一是区域体育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问题。2016年12月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国家统计局发布公告,数据显示,2015年国家体育产业总规模1.7万亿元,增加值5 494亿元,占同期GDP的0.8%;从11个类别上看,体育用品和相关产品制造业总规模占比最大,为 65.7%,而体育服务业占比较小,为33.4%,这种倒挂现象,仍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体育产业结构亟待调整,急需编制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适时诱导与实际支撑。

二是区域体育产业融合协调发展问题。区域体育产业除了发展本体产业以外,只有着眼发挥区域优势,将产业融合作为实现内容和形式的区域合作载体,延伸体育产业链条,才能加快推动体育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协调区域专业化分工和个性化、多维性需求之间的矛盾。

因此,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基础和特色,从产业特点和空间维度提出区域体育产业发展的两条路径,一条是依据区域经济的发展,分层次协调区域体育产业发展;另一条是耦合体育产业内的各个业态,融合与其他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与此同时,结合两条发展路径和区域体育产业结构演进过程,在规划期限内确立每一个阶段发展区域体育产业主导产业的类别及其重点工程和项目,绘制体育产业结构演进的时间轨迹;在规划期限内确立每一个阶段区域体育产业集聚或转移等,绘制体育产业结构演进的空间轨迹。

2.2 区域体育产业发展规划框架

在强化区域经济发展视角下,区域体育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内容主要包括:体育产业发展机遇和挑战(环境分析)、体育产业发展现状、体育产业发展定位、目标、发展重点(业态或领域)、空间布局、重点工程(项目)以及保障措施等。详细区域体育产业发展规划理论框架参见图3:

首先,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考虑国际、国内和区域环境对区域体育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常用的技术方法有SWOT分析法、产业竞争力分析法、区位分析法等,分析国际经济环境、国家 “一带一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重大战略、冬奥会筹办契机、区域经济发展带、城市发展圈等对区域体育产业发展的影响。

图3 区域体育产业发展规划理论框架

其次,对区域体育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深刻挖掘区域体育产业发展的区域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使其成为区域体育产业发展的雄厚基础和战略支撑。在此基础上,利用产业关联理论中投入产出分析法、线性规划法等,找出体育产业中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健身休闲活动、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体育场馆服务、体育培训与教育等11个大类的产业内部发展比例,预测规划发展期限内的发展分布和组合。

再次,强调区域体育产业空间溢出效应和区域经济技术关联的前提,制定区域体育产业发展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发展重点(业态与领域)、重点工程(项目)等。依据上述区域体育产业发展现状,计算体育产业比较优势指数、体育产业影响力系数、体育产业联动指数等,测算区域体育产业地理集中度,辨识产业集群,进而精确规划区域体育产业的主导产业和发展重点。

然后,绘制区域体育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图,借助区域空间结构的相关理论,如点-轴理论、核心-边缘理论、圈层结构理论、增长极理论等探寻区域体育产业发展空间结构的演变和具体形态,给出区域体育产业发展布局。

最后,从组织、政策制度(如财政、土地、税收等)、资金人才等方面,提出区域体育产业发展规划的保障措施,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切实提高体育产业综合管理水平,完善规划实施机制,确保规划目标顺利实现。

3 案例分析——日照市体育产业发展规划

日照位于泛太平洋经济圈、泛黄海经济圈、中国沿海经济带与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交汇处,处于“一带、一路”“ 一桥(新亚欧大陆桥)、一环(环黄海经济圈)、一极(鲁南经济带的重要一极)、一线(从天津到上海这一沿海港口岸线)”的地理节点上,是“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和“鲁南经济带”的直接出海口。明显的区位优势、丰富的海洋资源、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为日照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和发展优势。因此,依据本文提出基于强化区域经济发展的区域体育产业发展规划理论框架,从地缘特色、政策制度、区域经济等方面,编制规划出日照体育产业 “一圈二带七区”的发展新格局,其目的是整合优质存量资源,打造体育产业集聚区域,使得日照体育产业发展与日照经济发展保持高度一致性。

一圈:是指日照蓝色体育产业核心圈。以奥林匹克水上公园为中心,空间区域包括日照主城区、日照经济开发区和山海天旅游度假区。主要发展以水上运动与旅游相融合的体育旅游业,以休闲运动装备和海洋旅游装备制造为主体的体育用品制造业,以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为特色的体育健身服务业,以体育人才培养和水上运动训练为两点的体育培训业,形成集体育旅游、体育用品制造、健身服务、体育培训等业态多元、功能复合的体育产业聚集区。

二带:是指日照海滨休闲运动体验带和日照山岳环城健身游憩带。日照海滨休闲运动体验带,开发海陆空产业空间,海域开展帆船、帆板、海洋垂钓、船钓等项目,大力发展时尚运动休闲服务业,拉动当地经济发展;陆地区域,开发沙滩球类、沙滩摩托车、沙滩越野车、沙滩赛马等运动体验项目及泥滩足球、泥滩高尔夫等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形成特色运动休闲旅游基地;引进优质医疗康复机构,发展养老康复产业,建设疗养、康复等区域,打造独具特色的体育医疗康复旅游度假品牌;建立市民日常体育健身休闲的核心区,培育时尚体育用品的零售商圈,形成海滨运动体验休闲度假聚集区。日照山岳环城健身游憩带,发挥近海山地、生态森林的山岳优势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特点,融入现代“数字”“智慧”健身休闲理念,联合五莲、莒县、岚山等地,打造融合山地运动、生态狩猎、健康养生、田园游憩、文化体验的日照山岳环城健身游憩带。

七区:利用沿海区域、山岳优势、田园风光等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规划山海天体育赛事旅游度假区、五莲生态体育旅游观光体验区、岚山海上体育牧场区、国际海洋城新兴体育休闲娱乐区、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体育制造与智慧健身园区、东港“数智”健身与运动休闲服务区、莒县田园风光休闲健身区。

4 结论

体育产业,作为我国五大幸福(旅游、体育、健康、文化、养老)产业之一,是体育及其相关产业的总称,是以体育健身休闲、体育竞赛表演和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为主营业务,同时对旅游、文化、商业、会展等产业具有显著拉动和辐射作用的综合产业链。从2014年国务院推出“46号文”提出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到2016年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了更明确的行动计划,政府一系列政策给产业指明了发展方向,也给市场释放了积极明确的鼓励信号。区域体育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体育产业的科学、合理布局,将区域体育产业规划布局纳入区域经济发展范畴之中,使两个系统完全耦合、保持一致,对精准把握区域经济发展脉络以指导区域体育产业整体布局,彰显区域体育特色,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此背景下,针对区域体育产业规划布局范式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对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体育产业发展规划进行了概述,阐述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演化过程及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体育产业发展规划之间的相关关系;其次,立足强化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从产业特点和空间维度给出了区域体育产业发展规划的两条路径,构建了区域体育产业发展规划的理论框架,包括区域体育产业结构演进的时间和空间轨迹设计;最后,将上述理论框架和范式运用到日照市的体育产业发展规划之中,以期对我国其他区域体育产业发展规划的研究和编制工作提供思路和范例。

猜你喜欢

体育产业规划区域
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的思考
我国冰雪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分割区域
擦桌子
体育产业之篮球
规划·样本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区域发展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