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专业化护理及功能锻炼类风湿关节炎的护理体会
2019-03-20马圆圆汪学良
马圆圆 汪学良
【摘要】目的 分析中医专业化护理及适当功能锻炼类风湿关节炎的护理疗效。方法 对本院风湿科住院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20例运用中医专业化护理及功能锻炼进行分析,按住院先后顺序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一般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专业化护理和功能锻炼,评价实验组的治疗效果,并总结体会。结果 对120例出院患者进行随访,两组患者在疼痛、晨僵、活动度等方面的缓解度有显著差异,实验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疗效,临床效果优良,有效率为9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专业化护理类风湿关节炎并以功能锻炼辅助,有效促进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康复,改善其生活质量,并有效延缓病情进展,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护理;中医;功能锻炼
【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3..01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异质性系统性自身性免疫疾病,随着病情进展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因素,给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不便[1]。本研究目的是探索中医专业化护理及适当功能锻炼的有效性,研究对象为于本院风湿科住院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以抛砖引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云南省中医医院风湿科类风湿关节炎住院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3例,女97例,年龄15~76岁,平均年龄43.5岁,病程3个月~36年,平均病程16.4年。均有四肢多关节肿痛,伴晨僵、活动受限等症状。按入院先后顺序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0例。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性别构成、病程长短、年龄结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采用《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试行版)》[2]诊断标准,参考《实用中医风湿病学》、《中医痹病学》[3]等书籍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采用201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和抗风湿病联盟(EULAR)修订的分类标准[4-5]。
1.3 方法
1.3.1 两组患者在关节肿痛明显的急性期均适当限制关节活动,注重止痛并强调休息。而在治疗过程中关节肿痛改善,则在不增加患者痛苦的前提下进行中医专业化护理及适当功能锻炼。RA患者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非甾类抗炎药、缓解病情抗風湿药、糖皮质激素及生物制剂等。中医治疗顾当辨证论治,此外亦可进行小针刀松解术、针灸疗法、推拿治疗、食物疗法等。
1.3.2 对60例对照组进行一般常规护理,如体位护理、精神及生活护理等,密切关注患者恢复情况。中医专业化护理及功能锻炼应用于实验组,在对照组方法基础上,增加中药熏蒸、中药外洗、功能锻炼及健康教育。中药熏蒸:中药熏蒸是以生川乌、生草乌、生南星、细辛、青风藤、乳香、没药、苏木、冰片等为组方,在保证患者皮肤未受破损的前提下,患者采用坐位,足部熏蒸的一个过程。熏蒸过程中室内温度保持在25℃左右为宜,在患者可接受的前提下熏蒸温度可熏至40℃~50℃左右,熏蒸过程中医护人员密切观察患者耐受度。中药外洗:中药外洗是以苦参、土茯苓、刺蒺藜、皂角刺、海风藤、透骨草、枯矾、川芎、海桐皮、海风藤等为组方,将药物煎煮30 min,将药渣过滤出,放置20℃以下的环境或冰箱保存,以免变质,药汤煨至50℃~60℃,反复外洗2天,每日外洗3~5次。2天后再将已保存的药渣取出煎煮30 min,循环往复外洗即可。每副药物可洗8天,每日外洗3~5次。功能锻炼:向实验组患者讲解功能锻炼的意义,介绍正确的站、坐、行、卧姿势及保护关节的方法,避免小关节负重及不良姿势。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2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Kappa和x2检验,并对结果采用图表分析。
2 结 果
对比两组护理效果:60例对照组中,治愈有8例,占全组13.33%,显效有24例,占全组40%,有效有26例,占全组43.33%,无效有2例,占全组3.33%。60例实验组中,治愈有12例,占全组20%,显效有42例,占全组70%,有效有6例,占全组10%,无效有0例。两组RA患者治疗后,对照组与实验组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确切尚未知晓,但已明确环境因素及遗传因素参与了RA的发病[7]。本病乃一类迁延难愈的慢性疾病,病程反复发作,可累及周身多器官和脏腑。目前治疗目的主要是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和延缓病情进展,但少数患者最终仍可导致残疾。
参考文献
[1] 刘晓春.中医内科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20):171-172.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本文编辑:刘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