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2019-03-20赵志强刘长青史晓敏
赵志强 刘长青 史晓敏
【摘要】目的 探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与分析。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25例患者采用利多卡因静脉注射,治疗组25例患者采用胺碘酮静脉注射。对比两组起效时间及24小时室性心律失常转复效果。结果 治疗组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室性心律失常转复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效果好,副作用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胺碘酮;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室早)
【中图分类号】R9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3..01
心血管急症中,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威胁生命的疾病,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引起的心肌坏死导致的临床综合症。胺碘酮是一种广谱的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对心律失常能够起到很好的控制作用,能够扩张血管和抑制交感产生的兴奋,让心肌缺血得到改善,是一种有效的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安全性高,减少猝死,降低死亡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06月收治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为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其中出现频发多源性的室早、室早二联律患者占42例,室早伴随短阵室速的患者占8例。给予正规血管再通、抗血小板、调脂稳斑、心电监护等治疗后,常规行心电图、血检、影像学等检查,均无胺碘酮禁忌症。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5例。对照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40~75岁,平均(57.2±4.1)岁。治疗组:男17例,女8例;年龄42~78岁,平均(58.4±4.2)岁。将两组的资料进行对比,结果无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治疗组采取胺碘酮静脉注射治疗,对照组采取静脉给予利多卡因治疗。治疗组:在17 mL的5%葡萄糖溶液中加入150 mg胺碘酮,稀释后对患者进行静脉推注至少10 min,之后再以静脉泵入的形式对患者泵入胺碘酮,前6小时以1 mg/min药物浓度泵入,之后18小时以0.5 mg/min泵入。对照组:给予利多卡因100 mg静推2~3分钟,后以4 mg/min药物浓度静滴维持,均观察24小时,以上治疗过程在心电监护下进行,密切观察血压、心律及心率变化,注意患者症状是否有心悸、呼吸困难等表现,动态监测心电图。
1.3 疗效评定标准
对比两组起效时间及24小时室性心律失常转复效果。显效主要表现为患者室性早搏及二联律,在24小时内减少80%或完全消失、无短阵室速发生。有效的主要表现室性早搏及二联律,在24小时内减少50%、无短阵室速发生。无效主要表现为室早没有减少或仍可见短阵室速发生。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并加强分析,用(x±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差异用t进行检验,用(%)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x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治疗组25例患者中,显效15例,显效率是60%;有效治疗10例,有效率是40%。对照组25例患者中,显效8例,显效率是32%;有效治疗占7例,有效率是28%;无效治疗10例,无效率40%。
治疗组的起效时间(2.62±0.32)小时、短于对照组的起效时间(16.51±2.24)小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1968年胺碘酮作为一种血管扩张剂用于心绞痛的治疗,1985年胺碘酮用于危及生命的反复发作性室速的患者,随后胺碘酮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现已成为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基石[2]。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极易并发室性心律失常其高发生率导致患者危险性增高,以前常用静脉注射利多卡因治疗,但因利多卡因有明显的首过效应,所以利多卡因临床疗效较低[3]。而胺碘酮具有轻度非竞争性α及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作用,通过延长心房及心室的动作电位时程,而且不诱发除极电位,所以胺碘酮在维持窦性心律方面具有优势。胺碘酮治疗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显著,患者产生的副作用小,在临床治疗中值得被广泛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钟南山,陆再英.内科学第八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36-242.
[2] 马彩香胺碘酮与利多卡因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比较[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5):134-135.
[3] 张国天,陈永生,梁海军,等.胺碘酮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56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1):2632-2633.
本文編辑:赵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