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班级小团体的引导

2019-03-20付琛

广东教育·综合 2019年2期
关键词:小哲小团体首脑

付琛

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离不开社会交往。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心智的发展和社会交往的增多,随着他们的人际关系、个人价值、情感经验的日渐丰富,小学生对于家人的依赖越来越多地轉向诉求于朋友、同学,小团体(社会学称之为“非正式群体”)便慢慢出现了。有研究数据表明,作为小学生同伴关系的一种存在方式,这些小团体的存在具有普遍性。一般来说,班级规模越大,小团体数也就越多。40人左右的班级,一般会有8~10个。班级中的小团体规模以2~3人为最多,4人规模的小团体占18%左右,5~6人及以上的小团体在小学高年级出现较多。

从心理上说,小团体的存在能让学生产生一种归属感,增强同伴之间的情感支持。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团体中的社交地位会产生一些差别,会出现一些“首脑”——这是自发产生的,他们往往是在某些方面表现出色,得到其他人的认同,具有较大的权威性和号召力,可以左右小团体内成员的言行,成员会无条件地接受其指挥和安排。如我班的小团体A是因为在读幼儿园时经常一起玩,彼此的家又住得很近而形成的。他们的“首脑”就是团体中脑子最灵活、点子最多的孩子。其他孩子觉得跟他在一起很好玩,对他几乎惟命是从。有时候,“首脑”在团体中说的话比老师说的话还有分量,甚至影响老师对班级的正常管理。小团体A的“首脑”小许就经常故意和老师“唱对台戏”,其他成员会跟着附和,在班级造成不好的影响。鉴于此,对小团体A进行干预势在必行。

“首脑”的引导教育

小许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在团体中算最好的,我在对他进行表扬后,交给他一个任务,让他提醒自己的好朋友们也要认真学习,如果发现谁不认真,就要积极提醒和帮助。同时发扬其爱阅读的优点,让他组织一起开展阅读活动,带动大家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小许的个人事务,我也积极关心、帮助。小许的妈妈要让小许在校午餐午休,他不同意。为此,他情绪特别不好,还在走廊上哭了起来。我和他在走廊上长谈了一番之后,他明白和体谅了妈妈的良苦用心,最终同意在校午休。慢慢地,他也感受到班主任对他的关心和理解,不再与我“针锋相对”。

团体成员的分化教育

小团体A的成员从一年级开始就是“紧密团结”在一起的玩伴,随着年龄增长,个性各异,有的成员对团体中的某些不当言行和“首脑”的“独裁”有了异议。鉴于此,我找到了分化、教育小团体A的良好契机。

小团体中大部分孩子是在校午餐午休的,我发现这个时间是最好的教育时机。小哲,平时话不多,是非观明确,自律良好。午餐时间,他总是自己默默坐在座位上吃饭,不像其他孩子趁老师不注意就会围在小许身边吃饭、聊天,有时还玩玩具。抓住时机,我当众表扬小哲的自律和良好的饮食习惯。另外,我也找时间单独引导小哲,让他在团体中不要随波逐流,要学会坚持自己的态度。有时也要学会并肩战斗,削弱团体中的戾气。小陈,以前是“首脑”的“铁粉”,是非观逐渐明确后,对小许的一些不好言行也颇有微词,但又害怕小许孤立他,不敢吭声。我也单独表扬小陈的进步,鼓励他坚持正确的做法,同时要敢于向小许说出自己正确的想法。慢慢的,小哲和小陈敢于在团体中坚持自己的想法,不再盲从。

家长的配合教育

我跟小许的家长进行沟通,让他们配合老师,引导孩子带动大家一起认真学习,学会关心和谦让,不能太自我。针对团队其他成员的问题,也一一单独找家长交流,指出孩子在团体中的状态,请家长教给孩子正确的是非观、与朋友相处的方法及交往原则,学会跟“首脑”的不当言行说“不”。

一开始,家长们并未对此引起重视。但在我指出问题后,他们也留心观察,确实发现了这些交往问题,开始配合我有目的地引导、教育。特别是小许的妈妈,她时常引导小许组织各种活动,在玩耍的过程中,她会提醒小许不能固执己见,要多听听别人的意见,有时就按伙伴的想法去操作。慢慢的,小许也接受了这样的玩法。而在学校,他也能逐步控制自己的情绪,尊重同伴的不同意见和想法,比之前有了不小的进步。

经过两个学期的努力引导,这个小团体在班级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逐渐消除,班级的管理也更加顺利,班风良好。

责任编辑 王思静 魏文琦

猜你喜欢

小哲小团体首脑
引领班级小团体健康发展的策略研究
世界女首脑
解析韩国谈话类综艺节目——以《非首脑会谈》为例
嫉妒手套
分享应该是快乐的
分享应该是快乐的
浅谈对班内特殊小团体的认识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