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课文的特点及教学策略浅析
2019-03-20文娟
文娟
摘 要:对精度课文的学习,可以有效的提高当代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本文详细阐述了精读课文的内涵及需要把握的三大基本原则,结合对叶圣陶思想影响下的新课改精读课文特点的探讨,分析了精读课文具体可行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精读课文 特点 教学策略
一、引言
精读课文是现代语文教材的主体部分,从而受到教育人员的高度重视。随着新课改的推进,精读课文的选取和编排也不断完善,更加符合教学的需要。但是目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浮躁的社会风气影响和被动接受教师讲授知识的教学模式的限制,并不能实现真正的精读,即对文章的内部结构进行深入的、艺术性的探索。因此,有效的精读课文教学策略的实施就显得至关重要。
二、精读课文的内涵和原则
精读课文强调一个“精”字,它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体会文章的遣词造句和情感表达,任何有价值有韵味的细微之处都在精读的范围之内。精读还强调一个“深”字,它要求学生从字里行间品味文章背后的深韵,通过深入的思考解决文章“为什么好”、“ 好在哪里”的问题。课文的精读要重点掌握三大原则,第一,整体把握原则。虽然课文的精读是从大致的了解词语、句子、标点符号等开始的,但是并不能局限于此,要从宏观的角度把握课文的整体结构和创作思路,才能全面的领悟作者的思想意趣。第二,深入文本原则。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教师应该进一步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更加深入的钻研,品味文章的妙处。第三,循序渐进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讲究先整体,后局部的精读方法,方便优势互补,最终提高精读课文的实际效果。
三、叶圣陶思想影响下的新课改精读课文的特点
(一)编排体例
叶圣陶对精读课文的编排体例有着多年的实践和反复的思考,提出了一些有益的观点。比如,他比较赞成精读课文中文言与白话、汉语与文学两种不同的题材分开编制且分开教学;他还认为语文教材只是教学的工具,是协助教师指导学生精读能力提高的一种手段。为适应语文教学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精读教材的编排呈现出系统化、多样化的特点,既有文集型也有单元型,其中文集型就是将文章集合成册,并配有相应的作者介绍、注释及练习等内容,常用于文言文及课外阅读材料的学习。课文的编排同时还要遵循一定的顺序,符合学生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
(二)选文标准
叶圣陶在长期的教材编写实践中始终保持着严格的选文标准,提出“须在内容跟形式两方面找出些条件来作取舍”的要求。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我国精读课文的选择首先要符合文质兼美的特点,而不是去追求具体反映某个问题的文章,也不过分追求名人效应和时代流行。其次就是要适合教学,为了符合精读的目标,将长篇和短篇相结合,精读课文的选取还包含多种类型的文体,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最后就是文体兼顾,不偏向某一题材的文本,更加注重教材的实用性,并尽可能的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引发学生的共鸣。
(三)读物来源
目前,精读课文主要来源于专门创作或现成的文章。其中,教材编写人员专门创作的儿童读物是精读课文最理想的来源。但是这种方式往往需要长期的投入,耗费大量的精力,此时就可以选取现成的文章。但是为了符合精度的要求,还是需要适当的修改和加工。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明确修改的标准,强调认真的态度并且尊重作者的意愿。
四、精读课文的教学策略
(一)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在精读課文时,为了更好的把握文章的内容 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重:首先,要引导学生先从宏观的角度来把握文章的脉络,对文章的整体感情有一个大概的把握,不断提升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其次,要带领学生体会出文章的精髓所在,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语言功力,通过反复的鉴赏、揣摩及吸收精彩语句,不断提升分析及对真善美的判断能力。再者,要培养学生养成自读自悟的学习方法以指导以后的学习。此外,教师应当认真学习掌握新课标对课程教学的要求,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识字写字都应当作为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二)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在进行一篇课文的学习时,仅仅从宏观上对文章进行把握是远远不够的,并不能达到教学目的,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有通过一系列分层训练,才能逐渐具备较好的阅读能力,达到新课标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通过对《语文课程标准》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该标准对低年级学生、中年级学生以及高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从“了解课文词句意思”到“初步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文章表达思想感情”,再到“体会作者表达感情,领悟表达方法”,随着要求的提高,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也应当实现从语句到语段到篇章的转变。精读课文需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借鉴作者的写作方法,并通过模仿在阅读的过程中提升写作能力以及运用能力。
(三)指导略读活动的落实
在精读文章的过程中,还应当关注文章作者对于词藻的运用以及文章脉络的分布。通过对一篇文章进行精读学习,其中的一些经验可以指导学生略读课文,通过对比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欧治华. 叶圣陶语文精读思想及对新课改的启示[J]. 课程.教材.教法,2014,34(12):8-13.
[2] 陈孝德,田甲佩,程备华. “精读·探讨”式教学法的实践与反思[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31(10):52-54+58.
[3] 余婉珍,朱华贤. “正房”乎?“偏房”乎?——关于确定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依据的思考[J].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3(11):46-48.
[4] 张永华. 小学精读课文导读策略[J]. 文理导航(下旬),2016(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