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生阅读能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2019-03-20赵静

西部论丛 2019年9期
关键词:阅读能力初中生阅读

摘 要:当前初中生的阅读能力总体不高,特别是当以语文试卷阅读理解部分为呈现对象时,显得尤为突出。在语文学习中,阅读是获取知识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然而目前初中生的阅读量非常有限,而且阅读内容良莠不齐。我们作为语文老师,在教育制度不断深入改革的进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阅读,发现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关键词:初中生 阅读 阅读能力 教师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在教学期间发现,多数学生对试卷中的阅读理解部分感到很困惑,通过问卷调查、学生访谈、试卷测试等研究后,总结出导致初中生认为阅读能力低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初中生的总体阅读量少,阅读素材分为三部分,一类是各种作文辅导书,另一类是不超过10部的中外名著,有相当一部分的同学都没有完整的读过5部名著,还有一类则是与学生爱好兴趣相关的动漫、青春类读物。

2.初中生的课外时间不允许他们有多余的阅读时间,通过班级问卷调查,初三学生每天做作业的平均时间为4个小时,结束作业的时间一般在晚上10点,做语文作业的时间在30分钟,其中有40%的同学选择放学后直接去辅导机构做作业,一般在9点结束。这样导致的情况是大部分同学在平时是没有多余时间分给语文的,课下大多数的时间用在英语和数理化等科目上,更不要提阅读了。还有个情况是有70%的同学在周六周日去辅导机构做相关科目的辅导,但是笔者也调查过班级同学和几家辅导机构,一个班级里去辅导机构要求辅导语文的同学不到10%,在这不到10%的语文辅导需求中,几乎每个人都要求重点辅导阅读理解部分,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的重视。

3.家长对语文成绩的高要求和低关注。在与语文成绩处于中下游水平的学生家长访谈时明显感觉到家长对于语文科目的浅层认识和对语文成绩的高要求。家长一方面认为语文只是一个基础科目,不用花太多精力去学习,另一方面看到学生语文成绩给总成绩拖后腿时又明显的重视,最后焦点放到阅读理解部分上来。

4.平时课内做阅读理解题的机会少,缺乏相关的课内训练。基本上只有在每次月考时才有机会做阅读题,所以对于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小说、散文等文体的相关题目的阅读方法和作答方法了解甚少。

从教师角度分析:

1、教师对于教材中精选的课文不够重视,很多教师为了攻克文言文对于初中生的难度而忽略了对现代文的阅读教学。

2、教师对文本内容的解读不够深入。部分教师对文本内容的教学目标仅止于确定文本中心思想,不能做到对于精彩的句子段落的赏析,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和人文情怀无法深入解读。

3、教师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中考试卷的阅读理解选文一般包含五种文体——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小说、散文,部分省市中考试题中有文言文阅读理解题目。而在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是对照答案去将考题本身,而没有对各类文体的典型选文案例做閱读分析和答题分析,以致于学生无法掌握文本的阅读方法和作答方法。

4、大部分语文教师为赶教学进度,往往是极为快速地讲解一篇文章,甚至出现某一个教学周期跳过现代文只讲文言文课本内容,并不可能花时间让学生好好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文中人物的情感。在讲解试卷的阅读理解题目时,为了节省时间,为了多讲几个题目,甚至没有时间让师生再次共同阅读文章,而是直接根据题目分析答案,更有些老教师直接发给学生标准答案让学生自己订正,学生即便想听讲解也没有机会。因此,绝大多数学生即便是想提高阅读能力和答题能力,也找不到适合的目标去努力。只是麻木地上语文课,机械化地阅读,刻板地答题。教师没有合乎情理的引导,学生没有深入文本情感,自然无法很好地完成阅读理解的题目。

从学生的做题情况分析初中生在阅读理解方面存在的问题

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研究者针对大多数同学都感觉比较难做的散文类阅读理解做了一次测试,选取了一个班级(58人),进行了分析。材料内容为唐德亮的《草根赋》。

例文:①每当看见山坡、丘陵、原野上一片片绿色的野草在风中轻拂,掀起一层又一层的绿浪,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它们的根。

②草根一般埋藏在泥土之下,平日里,谁也不会想到,蓬勃茂盛的绿叶之下,扎根泥土,吮吸泥土汁液与养料的草根是什么模样。用手扯、拔,用刀挖,好不容易挖出几条茅根,用山溪水洗干净,放进嘴里咀嚼,格外甜。那甜,不是蔗糖、蜜糖的甜,而是淡淡的,带草味、泥土味的清甜。那味道有点像甘草,在嘴中嚼呀嚼呀,仍有回甘,颇为解渴。听大人说,茅根能消炎、解渴、利尿。

④冬天,野草大多都枯黄、凋萎,殊不知,它的根没死。草根正在地下,默默地等待着来年的春风、春雷、春雨。

⑤那一年冬天,母亲带我上山开荒。我们砍掉杂树,将枯草割下堆成几堆,一把火烧掉,然后开始挥锄垦地,几锄下去,方知草根的厉害。那白色的草根在地下是你连我,我缠你,互相纠缠在一起,亲密团结得像一个人,轻易掰不开。因地下草根密布,这地锄起来格外吃力。我和母亲将锄起来的草根用手剔出来,放在一边,让它晒干,否则它们还会在地里长出大片的茅草。

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是深知那原上草顽强的生命力的,因为它们有冻不坏、烧不死的草根。坚韧不拔,不畏严寒霜雪,甘于默默无闻,这就是草根的本色。记得每每在仲春时节,我在刚铲刮过不出几天的田塍上赤脚行走,脚板总被什么东西刺着,微微地痛、酸、痒,移足躬腰视之,原来是一枚枚嫩黄色的草芽正在冒尖,冲破泥土,在阳光下倔强地生长。若在田塍上铺一层软泥,过上十天半月,草根的新芽仍要冲破新泥往上冒。几十年过去了,草根亲密接触脚板的感觉至今仍记忆犹新。过去有人说:草根任人践踏,从不会抗议。脚板上的一点点酸、痒、痛,可是草根对人的一点小小的抗争?

⑦如今常有人自嘲为“草根”,但他们了解草根吗?尝过草根的滋味吗?听说过“嚼过草根,什么苦头都能吃”这句俗语吗?我很是怀疑。

⑧一点点贫瘠的泥土,也许不足以使它们根壮叶绿,但它们将根须向外伸延,穿越石缝,穿越沙砾,见缝插针,去寻找一片沃土,在那里养儿育女,增添一方绿色的景致,为人类输送一缕缕绿的芬芳。

⑨凝望那一片迎风招展的墨绿色野草,我总感觉它们的根正在地下呼吸、交谈,在酝酿新的突围、伸展、拼搏。

⑩根的世界,是一个看不见的充满顽强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壮美世界。

问题:1.章标题为“草根赋”,“赋”有歌颂、赞美之意,作者想歌颂、赞美什么?

请从文中找到相关依据并写下来。(4分)

2.语言含义丰富,请品析下面两个句子。(4分)

A句:我们用手扯、拔,用刀挖,好不容易挖出几条茅根……(2分)

B句:凝望那一片迎风招展的墨绿色野草,我总感觉它们的根正在地下呼吸、交谈,在酝酿新的突围、伸展、拼搏。(2分)

3.第⑤段主要运用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4分)

4.作者所言,如今现实生活中常有人自嘲为“草根”,请结合选文,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4分)

經过测试与分析,发现以下一些问题:

①学生把握线索的能力差;②找文段要点,概括文章大意缺乏方法;③重点词语的辨析和理解缺乏技巧;④分析句子作用的思路不明;⑤拓展延伸、个性表达不够清楚;⑥语言组织和运用能力差

由此得出,学生对于这次文体的答题思路和方法无法准确掌握。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把阅读能力归为基础辨识能力、基本分析能力、整体把握能力、概括提炼能力、语言品味能力、文学欣赏能力、感受评价能力、阐释解说能力8种能力。

其中, “基础辨识能力”主要是指对不同文体知识的辨识, 比如文章的叙述顺序、描写方法等;“整体把握能力”主要指对文章内容、主旨、情感倾向等的理解;“概括提炼能力”主要指对文章或者段落的大意、写法思路、 人物形象等进行概括提炼;“语文品味能力”主要指品味、分析词句段的表达作用, 词句中的深刻含义或言外之意;“感受评价能力”主要指能结合文章、结合语境表达阅读感受、情感倾向、发表自己的见解。我认为如果学生具备这五个能力, 就能读懂相应年段的文章。

在本次测试中,总体来看, 得分率超过90%的第1题, 都是属于“整体把握能力”的, 说明学生对于文本的内容、文章主体部分的大意还是能够把握的。但是同样属于“整体把握能力”的第4题, 得分率却不到50%, 不是学生不理解文章内容, 而是回答问题不够突出。

通常“分析、评价”类的题目要难于“记忆、理解”类的, 但由于文本本身内容的深浅不同和试题的难易程度不一样, “理解”类的得分率可能低于“分析”类的, 比如第2题。

这4道题目诊断出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简单地概括为:首先, 学生有提取信息、理解文本的能力, 但明显日常阅读“实践”偏少, 回答问题无法切准主题, 既是阅读不够深入的体现, 也是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理解所致;其次, 58个学生之间差异很大。同时, 不同的阅读能力发展不平衡, 尤其在语言品味能力、感受能力方面要不断加强。

参考文献

[1] 余映潮. 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4-5

作者简介:姓名:赵静(1988—),性别:女,民族(汉)籍贯省市:山东省莱芜市,聊城大学文学院2017级教育硕士,专业:学科教学(语文)。

猜你喜欢

阅读能力初中生阅读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试析提高二外日语阅读能力之对策
分层导学有效提高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研究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浅谈如何有效地学习初中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