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治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2019-03-20陈琼娜

关键词:学习动机

陈琼娜

【摘要】  老卡尔·威特认为,孩子天赋是千差万别的,得当的教育可以使孩子的禀赋发挥到最大。乔哈里窗理论认为,潜在能力的开发需要个体具有强烈愿望、整合能力及外在条件对这种愿望和能力的激发。根据这两种观点,笔者认为禀赋与潜能的发挥与学习动机有关,激发学习动机的关键是:了解学生心理,运用启发式教学,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学法指导等帮助学生发现学习的乐趣与成就感,激发学习内驱力。

【关键词】  学习动机 学习成就感 激发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02-204-02

一、激发与培养学习动机的原因

(一)老卡尔·威特的禀赋说与乔瑟夫、哈里的乔哈里窗理论

1 .禀赋开发

培养出著名天才卡尔·威特的老卡尔·威特认为[ 《卡尔·维特的教育》P14,江苏人民出版社]“孩子的天赋是千差万别的。如果所有孩子都受到一样的教育,那么他们的命运就决定于其禀赋的多少。可是今天的孩子大多受的是非常不健全的教育,所以他们的禀赋连一半也没发挥出来。”也就是说,假设禀赋值为100,有的发挥了80,有的60,有的30都不到。而教育是否得当,决定禀赋值开发多少。

2 .乔哈里窗理论

乔哈里窗模式是由乔瑟夫和哈里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人的心理分四部分:开放我(公开区)、盲目我(盲区)、隐藏我(隐藏区)、未知我(求知区)。

公开区:“当事者清旁观者也清”的部分,其大小取决于心灵开放度与他人关注度等;盲区:即“当事者迷旁观者清”的部分,其大小与自我观察、反省能力有关。隐藏区:个人隐私、秘密区域。求知区:通常指一些潜在能力或特性,如经过训练可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该理论认为,人的能力包括表象能力和潜在能力,而要开发潜在能力需要以下因素:

1.自身具有强烈吸取纳新的愿望;

2.自身具有一定的对外来因素的整合能力;

3.这种能力经过一定的环境影响和外力诱导可以挖掘出来。

(二)现实教学中学生学习动机的缺失或淡薄

笔者在现实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学得苦,甚至部分学生初中成绩优秀,到高中厌学放弃,不是因为智力问题,而是觉得学习枯燥痛苦,找不到乐趣与成就感。也就是:学习动机缺失或淡薄。下面选两段比较有代表性的学生自白加以分析:

A学生:“填鸭式教育真的带给我们很大压力。每天是看不完的书,写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很多东西学了觉得没用。如果做不好还被父母老师责罚和唠叨,烦死了!”

B 学生:“我曾经也想改正缺点,不偷懒,认真读书。但我又不断失败,很难做到,后来放弃了。我开始放纵自己,不顾老师、家长的劝说去做所有我想做,爱做的事。我每天在快乐中醒来,又在快乐中入睡。我渐渐讨厌学习、讨厌读书,讨厌那些听不懂的课和下不了笔的作业……”

根据前面理论,教育应是培养并开发学生的禀赋和潜能。教育通过“环境影响和外力诱导”激发学生“强烈吸取纳新的愿望”,培养学生“对外来因素的整合能力”。但现实我们的教育让学生觉得“填鸭式”,觉得“学了没用”。在学习中,父母给予的不是赞赏,而是“责罚和唠叨”。于是渐渐地,学生在学习上体会不到快乐和成就感,而是挫败感、压力、甚至痛苦。“强烈的吸取纳新的愿望”不是被激发,而是被打压。同时,统一的授课模式,繁重的考试作业,需要付出很大毅力来坚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学习对学生的成就感和吸引力不足,他们就会转而把精力放在更容易获得快乐和成就感的地方,比如网络游戏、打球等,造成恶性循环。哪天学生想重新学习了,发现面对的是“永远听不懂的课和下不了笔的作业”,跟不上去了,更加挫败和痛苦。所以,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帮助学生在学习上找到乐趣和成就感,激发学习内驱力。

二、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实践

(一)化整为零,目标激励作用

目标与动机是统一联系的,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引发,并指向一定目标的。设立具体可行的目标有助于更好激发动机。须说明的是:第一,以学习考核为目标,并非强化应试教育,而是现实教学中,该目标更容易被教师、学生、家长接受,且结果能快速反馈、分析,量化,更切实可行。第二,在学习中学生总会觉得苦,难以坚持。通过这样一个目标系统把整体目标细化,有利于学生坚持前进,减少压力。

(二)在教学中进一步帮助学生发掘学习的乐趣与成就感

1. 营造宽松氛围,了解学生心理,使教学贴近学生心理与社会实际

教育心理专家指出,丰富有趣、逻辑性很强的内容,使学生觉得学有所得,通过学习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就可以进一步激发起学习动机。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师首先要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不是指课堂活动丰富,小组讨论不断,而是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感兴趣,他愿意并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课堂教学互动,学生能收获跟以前不同的东西。下面以高中《政治生活》第六課第二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的课堂教学为例进行分析:

1.情景设置:视频引入《党员教师——向倩》:

介绍了青年教师向倩在汶川地震中为救学生身体被砸成三段;同为教师谭千秋舍身为人,把四个学生紧紧护在讲台下,?用自己的死亡换得了学生的重生。

2 .材料补充:“范跑跑”,灾难面前第一个丢下学生跑到操场,在媒体面前讲“我是一个追求自由和民主的人,但我从来不是一个勇于献身的人,在生死面前,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放弃生命,其他人,包括我母亲也不可能。”

3 .问题讨论:看完你有什么感想?在灾难面前,最难做的就是生与死的选择,你怎么评价这两种行为?如果是你,你会如何选择?

4. 学生活动:很多学生回答伟大、感动,但怎么伟大、感动,说不出来。有学生说要学习前面两个人,舍己救人。有同学说要看情况,如果没入党,我就跑。(同学笑声一片)如果入党了呢?我让一部分人先跑,我跑中间。老师追问,为什么不是跑最后?那学生解释,跑前面会受谴责,但跑最后不安全,对不起自己。在一片欢笑声中,有个学生甚至答了一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教育是个大环境,除了学校,学生更受到来自社会、家庭的影响。一些新闻媒体的报道和社会实际案例,使学生不断对课本内容发出质疑。他们对很多社会现实有着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如果没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学生不会表达最真实的自己。如果材料引不起学生兴趣,他们可能不愿思考或表达。如果听到他们的想法后仍以课本的理论、案例教育学生,学生不会信服,没有心理上的共鸣就达不到真正的教育效果。

5. 教师引导:若作为个人,我理解你们的想法。但若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你们的答案让我感到忧心。我问学生,革命年代跟你说“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你信不信?”他们说信。我说我也信,如果不是为人民为国家,如果他们想着“人不为己 天诛地灭”有没有人愿意抛头颅、洒热血?(学生答没有!)有没有人愿意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之下,不出卖党不出卖战友?(学生答没有!) 同样是老师,为什么他们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从教室摇动到倒塌,仅仅十几秒时间,他们有时间去思考我是教师,我要怎样吗?(学生说,没有)有时间去思考,我是党员,我要怎么样吗?(学生说,没有)有时间去思考,我是谁的女儿,谁的爸爸,我这样做有多么高尚吗?(没有)那在那一刻,是什么让他们做出选择?(有学生说本能,有学生说思想,我补充)更多是信仰支配下的一种本能!现在的我们,缺少的是什么——信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习得是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很大程度决定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获取。结合这节课,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紧抓住学生的兴奋点,科学地回答他们所关注的现实问题,消除学生心中疑虑,并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可接受性,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去议、评、记,跟学生思想发生共鸣,才能真正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成就感。

2. 及时反馈,建立合理激励机制

在建立系统,把目标化整为零,使教学与学生心理产生撞击和共鸣之后,还需要建立一套合理的激励机制,对学生取得的每一分成绩给予赞赏和认可,让他们知道做与不做、做得好与差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不断给予并加强学生的成就感,这对学习动机的保持大有益处。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

第一,与家长取得共识,支持并激励学生。开学之初,与家长取得共识,家长支持并协同孩子进行“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制定”,陪同执行。当孩子取得任何一点进步时,给予认可和赞赏。

第二,学习上积分考核制度。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考试情况等,每次表现好或拿到“A”,加3分,满10分免一次作业,满20分免一次补考,满30分寒暑假免作业等。

让学生看到,父母和老师关注他每一个表现,他付出与不付出,结果会有不同。

3 .学法指导,让学习事半功倍

一方面,教师利用班会课和活动课时间,给学生观看有关学习方法的视频,推荐介绍学习方法的书籍。另一方面,指定部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资料,进行学法分享。

三、学习动机培养的初步成果

学习动机是一种内在情感、意志的体现,不易考察。笔者就以学生在周记上外显的感言和高一两次区统考成绩比较加以说明。

A学生:“制定小目标之后,一点一点进步,从班40名到30名到20名到10名,后来发现,原来我这么棒!”

B 学生:“每次我花几十分钟甚至几小时想一道数学题,最后得出答案那种感觉特别好。如果周围的同学有不同的解法,我们会围在一起争论哪种方法更好。到最后,就算老师不要求,慢慢地做题都会习惯想想有没有其他方法。”

C 同学:“高一结束了,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诉学弟学妹,要学会定目标,不要把目标定得太大了,要一点一点去努力,比如说,你要规定下次考试的目标,一定要细化到每一科,找到每一科存在的不足,并寻找解决方法,付出努力。”

經过一学年的实践尝试,发现学生学习状态和兴趣普遍有所上升。从成绩上看,第二学期对比第一学期,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在全区14所学校共5996名考生参加的区统考中,政治均取得不错的成绩,第一学期排名第4,第二学期超越了4所示范性高中,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排名第三。

四、总结与展望

笔者坚持,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潜能,更好发展自己。把教育作为外部诱导手段,通过了解学生学习心理,在教学上与学生产生心理共鸣,引导学生建立目标系统,肯定学生的每一分进步,最终达到激发并加强学生学习动机的目的。通过一年实践,取得一些收获,但也遇到不少困难。笔者深深感到,知易行难,就像学习需要坚持一样,这项实践也需要很大的毅力去坚持。笔者将继续把“培养学生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作为长期课题去思考,如果能有更多发现并对学生有所帮助,这将是作为一名教师莫大的“乐趣和成就感”。

[ 参  考  文  献 ]

[1][德]卡尔·威特著,刘恒新译,卡尔·威特的教育[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2]韩庆奎,教育心理学原理对中学教学改革的指导[J].菏泽师专学报,2000,11,73-75.

[3]饶文良,政治课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体会[J].教学研究,2010,1,62-64.

[4]网络参考资料网址:http://hi.baidu.com/wxldina/item/6b727d174407cb592b3e2264.

猜你喜欢

学习动机
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外因素及其作用
国内英语学习动机三十年研究综述
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浅谈初中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研究
Analysis on the motivation of students in English learning
中学生亲子关系与学习动机关系的研究
浅谈我国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Factors Influencing Language Learning Motivation for Non—English Majors
The Ways of Fostering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