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沙构游戏主题活动的开展策略
2019-03-20胡嫣叶艳陈蓝
胡嫣 叶艳 陈蓝
【摘 要】沙构游戏是玩沙游戏的一种,因其顺应儿童爱玩的天性,同时又包含着丰富的活动内容,所以深受幼儿的喜爱。开展沙构游戏,教师应设定主题,划分主题区域,提高幼儿专注度;分层投放材料,满足幼儿选择,助力创意发挥;分组游戏,推进群体合作,形成初步归属感。由此提高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的愉悦感,给予幼儿自由与受保护的时间与空间,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沙构游戏;主题活动;分层投放;群体合作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提到:幼儿的学习内容是广泛的,包括与人的交往、和同伴一起玩,玩沙、玩水、看蚂蚁、捉迷藏,以及参与自己生存所需要的所有活动。幼儿是通过实际操作、亲身体验,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地建构自己的理解与认识的。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形式。沙构游戏是玩沙游戏的一种,因其顺应儿童爱玩的天性,同时又包含着丰富的活动内容,所以深受幼儿的喜爱。沙构游戏中,幼儿玩沙、玩水,通过各种活动来丰富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近年来,杭州市天水幼儿园在沙构游戏的开展中收获颇丰。教师们通过学习、思考和实践,从新的视角观察和体悟幼儿的游戏世界,记录幼儿在游戏中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变化。本文以大班的沙构游戏《海边旅行》为例,展现幼儿沙构游戏主题活动的部分内容。
一、设定主题,划分主题区域,提高幼儿专注度
传统的玩沙活动常常无预设主题,或随机形成偶发性主题,活动内容缺乏主题和目标的引导。而在沙构游戏中,每一项活动都有明确的主题。在幼儿园综合主题课程背景下,各年龄段的班级开展主题活动时都会加入主题元素,如显性环境、主题区域、自然角、日常生活活动等。这些元素和内容包含在主题活动的框架中,为幼儿开展沙构游戏提供了适切的环境和背景。幼儿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能更专注地投入游戏,更集中高效地交流和汇总经验,使得游戏内涵更丰富。
如在大班的《大中国》主题活动中,教师提前设定主题为“海边旅行”。活动中,幼儿们纷纷拿出在海边旅游的照片:三亚、舟山、厦门鼓浪屿……教师鼓励幼儿讲述海边旅行的故事,用画笔画出自己的经历并和同桌交流。有了这一基础,主题沙构游戏——《海边旅行》应运而生。在进行沙构游戏之前,教师提前设定了观光区、游泳区、休闲区等区域,让幼儿根据兴趣在相应区域内活动。之后的沙构游戏中,幼儿持续保持着浓厚的游戏兴趣,与同伴交流生活经验和与海边主题相关的信息。在交流的基础上,幼儿在自己选择的区域内有秩序地玩沙。第一次游戲持续了50多分钟,每一个幼儿都十分投入,其语言交流和人际互动都渐趋成熟。
共同的主题引发了幼儿的共鸣,在共同组织的游戏中,幼儿友好地互动和交往,并不断形成和发展新的小主题。在主题区域的引导下,幼儿在游戏中的专注度、友好合作程度都明显优于无主题的玩沙活动,且整体的人际关系非常融洽。每一名幼儿都自信、自主地参与游戏,整个过程中几乎没有出现随意扬沙、争抢玩具等现象,活动质量明显提高。
二、分层投放材料,满足幼儿选择,助力创意发挥
沙构游戏与传统的玩沙游戏最大的区别在于材料的投放。在幼儿的沙构游戏中,教师通过分层次投放沙构材料和工具,不断调整与优化游戏进程。从基础玩沙工具到与主题内容相关的主题沙具,再到最低结构的生长性材料,分层投放材料为幼儿提供了在游戏中进行自主选择的可能。此外,分层投放材料还能推动主题的深入,使幼儿在游戏中能找到表达自己想法的实物,呈现自己的创意,由此推动主题游戏向纵深处发展。
在沙构游戏《海边旅行》主题活动中,教师先投放了一些基础的玩沙工具,如铲子、小桶等;接着投放了一部分与主题相关的沙具,如各种贝壳、鱼、房子、椰树、太阳伞、桌椅、礁石、船只等;最后投放了低结构工具,如纸杯、纸卷、易拉罐、超轻泥、彩纸、剪刀、双面胶等。不同的材料激发了不同幼儿的游戏热情,为主题活动的多种走向提供了可能。
游戏中,叮当和三个小伙伴在沙池中搭建了一座城堡,城堡边插了几棵椰树,椰树下放了桌椅,城堡中还住了一条美人鱼。伊伊对叮当说:“上次我和爸爸妈妈去三亚旅游是坐飞机去的,坐飞机可有趣了。”叮当说:“那我们就再去拿架飞机吧!”于是,两人手拉手来到材料区,可是找了一圈,并没有发现飞机。伊伊失落地对叮当说:“没有飞机,怎么办呢?”叮当看了看彩纸,“那我们就折一架飞机吧。”伊伊高兴地说好。于是两人分别用彩纸各折了一架飞机,“开”着飞机从材料区飞回自己搭建的沙池中,还围着自己搭建的城堡飞了一圈,最后将飞机停在城堡旁边。接着叮当在飞机停放的两旁各画一条线,说:“这是停飞机的跑道。”幼儿在游戏中玩得不亦乐乎。
案例中,椰树、桌椅、美人鱼等主题材料活化了幼儿的游戏场景,低结构的彩纸经幼儿的想象和塑造后,变成了飞机。幼儿的创意得到了发挥,游戏内容也得到了丰富。由此可见,分层投放材料既能满足幼儿对沙构游戏的需求,又能促进他们的想象力、动手能力的发展。沙构游戏中,分层材料的运用促进了幼儿交往、交流能力的发展,也增进了幼儿对自己、他人的认识。
三、分组游戏,推进群体合作,形成初步归属感
由于以往的玩沙游戏缺乏主题,幼儿习惯单人活动。而沙构游戏具备的自由性和安全性,使幼儿在适应不同的小组成员时,具有更强的舒适感。且沙构游戏主题活动焦点话题集中,幼儿能自然地产生合作行为,自主游戏逐渐发展为合作型游戏。在积极的合作关系的推动下,幼儿在小群体中的集体归属感逐渐生成,幼儿的社会适应性得到了发展。
游戏开始前,教师先将幼儿按四人一组的形式分成若干组,之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游戏。有一组幼儿合作完成了以《海边旅行》为主题的作品,四个幼儿在完成作品后互相分享和欣赏,并对创作的作品进行取名:(1)大海里的船;(2)海边的房子;(3)各种各样的人和树;(4)沙滩边的动物园。然后他们把四个小主题带到了沙池边,尝试玩“海边旅行”沙构主题游戏。
A:哇,有好多动物,我们快去拿来,建一个海滨动物园吧!
B:好的!(A与B一起去拿材料,此时C与D在)
C:那我负责找一些树来建一个树林,好让动物们生活。
D:我去拿石头和铁锹来挖一些洞,可以让一些动物住在洞穴里。
不一会儿,幼儿们分别拿来了游戏材料,并一起装饰海滨动物园。动物园里有长颈鹿、河马、牛,还有很多小朋友在玩耍!几名幼儿全神贯注,玩得不亦乐乎。
合作和交往在人的社会性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是社会适应过程中培养起来的能力。与之前单人的游戏相比,分组进行游戏后,幼儿的合作意识明显增强,整个活动过程没有出现争抢材料的现象。活动中,同伴之间分工明确、相互帮助,合作能力得到了提升。幼儿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对沙子进行探究,并按自己对动物的了解为他们建造合适的生活场所,使已有经验得到了充分运用。沙构小组里的语言交往和行动合作,都是幼儿在社会适应过程中形成归属感的良好媒介,也是儿童初步进行自我认同的基础。
在沙构游戏主题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增加了一些行为规范,如分组的要求、工具的分配、沙构活动中器具整理的音乐信号等。这些游戏规则和行为规范的设定,有助于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形成规则意识。对同伴的认同和支持,对合作规则的理解和配合,都是幼儿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基本社会能力,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起点。
斯宾塞曾说:“要知道如何教育孩子,首先要知道孩子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学习最有效。经过大量心理学的研究,我认为,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是最有效的。”经过长期观察,教师发现,幼儿在沙构游戏中获得的愉悦感远高于孤立的玩沙游戏。游戏中,幼儿积极参与,有效沟通,在建构主题的过程中收获了友谊和成就感。而沙构游戏本身则从小沙盘到大沙池,从纯粹的自主游戏到关注儿童内心体验的合作游戏,从无主题到有主题,可谓渐趋成熟。教师可以通过“沙构游戏”这一新视角,不断地观察儿童、反观自我,给予幼儿自由与受保护的时间与空间,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 斯宾塞.斯宾塞的快乐教育[M].蓝秋庆,译.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6.
[3]朱晓斌.教师与学生情感行为的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4]胡嫣.慧眼识童 问道于童——社会领域再解读与幼儿社会性评估[D].杭州师范大学,2018.
[5]陈鹤琴.家庭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浙江省杭州市天水幼儿园 31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