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学习动机视角理解信息技术真实情境教学内涵

2019-03-20徐强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9年5期
关键词:学习动机学习者案例

徐强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和《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都建议基于“真实情境”开展教学。面对这一针对高中阶段的教学建议,笔者认为,从心理发展规律的角度,年龄更加幼小的小学生、初中生,同样甚至更加适合在“真实情境”中开展学习。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本文试图从学习动机视角来深入理解这一建议。

基于真实情境教学的学习理论解释

如果认真思考提出基于真实情境教学这一原则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则可以从学习理论的角度寻求到关键答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主张之一,就是“认识并不是主体对客观现实的简单、被动的反映,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这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习者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和认知结构。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的主要策略之一,就是让学生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学习情境中进行学习,即提倡情境性教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要从一个整体而不是从被肢解的各个部分来研究人性,其对应的学习理论认为,应该从学习者整个人的成长来理解学习本质,即学习是情意基础上人格的成长。基于以上基本认识,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理论。在此理论框架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以及营造促进学习的氛围。从以上两种目前被人们广为接受的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来看,无论是建构主义提倡的学习必须是通过学习者已有认知结构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完成,还是人本主义强调的以学习者为中心构建学习情境,都无一例外地指向了“真实情境”或“类似于真实情境的学习情境”。

再深入追问下去,基于真实情境的学习,其本质是要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相对于外部因素,学习动机的内部因素要具有更好的稳定性、持久性,因而对于学习的促进功能更为显著。基于真实情境的教学,对于激发学习动机的内部因素,比如唤醒学习者的学习需求,进而形成心理与情绪层面的兴趣,具有天然的优势。无论是由来已久的“学以致用”,还是现代教学所提倡的“问题解决”,都脱离不了真实情境这一先决条件,即源于真实情境,回归于真实情境。因此,从学习动机的角度去理解基于真实情境的教学原则,可能才会触及问题的本质。

对基于真实情境教学的一般理解与应用

从多年前提出基于真实情境的教学原则以来,广大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大量有益的尝试与探索。就实践层面来看,对于真实情境内涵的理解一般体现在两个方面:学生生活环境和学习经历。笔者试图结合几个案例来分别加以阐述。

1.以学生生活环境为基本内涵

以学生生活环境为基本内涵理解真实情境,是一种最直观的理解。根据“真实情境”的字面意思,“真实”首先就意味着在现实生活环境中已经或者可能发生,学习者可以触及。这种理解与人们的生活常识息息相关,因而也是最为普遍的一种理解。

案例1:制作景点宣传海报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们学校所在地有大量的海外华侨。清明节快到了,几位年老的华侨想要带着自己的儿孙返回故乡寻根。请同学们结合之前已经初步学会的通过搜索引擎在互联网上搜索并下载相关文字和图片资料的方法,认真学习本节课内容,在Word软件中制作图文并茂的宣传海报,介绍我们家乡悠久的历史古迹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说不准大家的作品到时候就可以为返乡的华侨提供帮助哦!

本案例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关于使用Word制作图文混排的宣传海报,授课地点海南省文昌市为全国著名的侨乡,在东南亚一带拥有数量众多的海外华侨。这些华侨有着浓烈的寻根情节,会在传统节日定期不定期的回到故乡,寻亲访友,参观访问,为文昌市社会事业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相当部分的学生各自的家族中,都有或多或少的海外关系,亲身参与过这些社会活动,熟悉这样的社会氛围。授课教师根据学生都熟悉的生活经历和社会环境,将其设计为教学活动的主线,并选择为文昌市的著名景点、历史古迹制作宣传海报为学习完成的最终作品形式。

类似于该案例的活动设计,就是属于对于“真实情境”最常见的理解,即以学生的生活环境为基本内涵。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对于学习任务、学习材料有一定的了解,结合他们对于这一真实情境本身具有的积极意义的认同,很容易让学生了解学习的意义,激发起学习兴趣,从而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从教学现场来看,大多数学生的表现也确实符合教师的设计预期。

2.以学生学习经历为基本内涵

另一种对“真实情境”常见的理解,则是主要依据学生的学习经历。如果将学生所处的现实环境,以学校为边界进行分类,前述第一个案例可以视为“校园以外”的生活环境;第二类,则可以视为学生在学校之中,主要活动为学习的“校园之内”的学习环境。或者,可以将学校学习经历视为学生生活经历的一种特例。这一理解,也契合了前述权威文件中“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活或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提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使学生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的要求。

案例2:我们的诗歌大会

同学们,前几天,你们的语文学科张老师找到我,说大家現在正在学习古诗词单元,她打算在你们班开展一次诗歌大会。张老师已经把同学们分为了几个小组,希望每一个小组能将自己喜爱的1到2首古诗词制作成演示文稿,向全班同学介绍小组成员关于这些古诗词的学习过程和心得体会。

本案例为小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关于在PowerPoint中插入文本、图形对象的教学。教师巧妙地结合了语文学科的教学要求,在完成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同时,以语文学科的古诗词学习交流为具体任务,使学生明确了学习要求与学习结果呈现形式。在完成语文学习任务的同时,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也得以顺利进行。

在这一类型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很注重将信息技术学科学习与学生的学习经历相结合,信息技术的学习发生在学生学习这一“真实情境”中,使得学生完全沉浸在学校学习经历的氛围中,可以充分地调动起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由于结合了其他学科的学习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就将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热情和积极性纳入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之中。同时,其他学科不同程度的“硬性”的教学要求,也有利于促进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学科学习。

以学习动机为核心理解基于真实情境教学

以上两类常见的关于真实情境教学原则的应用,对于促进教学、优化教学效果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最终的指向,可以深究到学习动机的层面。心理学指出,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在研究学习动机的有关结论中,“需要”“兴趣”等是引发学习动机的关键因素。从这一角度思考,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真实情境教学的意义。

案例3:我们去哪儿

教师首先进行了简单的自我介绍,说明自己来自重庆,然后播放一个关于重庆的宣传视频。视频配以节奏欢快激烈的背景音乐,集中了重庆典型的城市风貌、人文风俗、自然景观、美食等内容。接着,教师说道:“重庆漂亮不漂亮?老师从重慶来到海南,知道海南也有很多有趣的地方,特别是三亚。老师想去三亚旅行,今天,就请同学们利用在这节课上将要学到的知识,帮助老师完成一个从海口到三亚的旅游攻略,好不好?”

本案例来源于2017年全国目标教学研讨会现场教学观摩活动,是一个基于真实情境原则开展教学的不算太成功的案例。授课教师来自重庆市,授课地点为海南省海口市。从现场教学效果来看,教师一开始播放的关于重庆的宣传视频,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一边看视频,一边惊叹其中的内容:轻轨穿过居民楼、红艳艳的火锅、三江交汇的壮阔场景、灯火辉煌的山城夜景……许多学生都在情不自禁地大喊“我好想去重庆”。但是,随着教师话锋一转,提出希望学生帮助完成从海口到三亚的旅行攻略,学生的情绪一下子有了断崖式的下跌。课后在交流的时候,授课教师也提出疑问:视频引导与正式学习任务提出前后,学生的情绪状态反差如此巨大,导致了后续学习活动展开时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理想,原因何在?让海口的学生完成从海口到三亚的旅行攻略,不正是“真实情境”教学原则所提倡的吗?

在本案例中,教师的困境实际上就是来自于对基于真实情境开展教学活动这一原则的理解和应用出现了偏差。如前所述,按照字面理解,某一所海口学校的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就在海南本地;他们经历过的生活、学习,绝大部分都是在海南本地展开。毫无疑问,完成海口到三亚的旅行攻略,就是一个基于真实情境的学习任务。但是,教师没有从本质上理解基于真实情境教学,还是停留在“物理环境”“地理位置”等层面来解读真实情境的内涵。

如果能从学习动机的层面来理解真实情境原则的内涵,那么教师的设计思路就可以更加开阔。教学过程中,教师播放了介绍重庆的视频后,学生对于重庆的关注度迅速提升。重庆的美景、美食、人文、历史,对学生造成了极大的震撼,激起了他们强烈的想要进一步了解重庆的愿望。此时,教师如果能从学习动机的角度思考,及时把握时机,就可以很好地利用这样的学习动机为后续教学服务。例如,只需要简单地把学习任务的主角由教师自己更换为学生,学习任务由替教师完成从海口到三亚的旅行攻略,改为完成学生自己去重庆的旅行攻略,就可以达到这一目的。

因此,从本案例可以看出,基于真实情境的教学原则,其核心并不是营造或引入的情境本身,而是要通过创设的真实情境,激发和培养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尤其是引发、激活学习动机的内部因素,使得学习者能主动、积极、高效、持续地展开学习活动。这应该才是基于真实情境教学的实质所在。至于学习动机的指向,却并非一定是在学习者现实所处的物理环境之中。

综上所述,基于真实情境的教学原则的提出,契合了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等发展新趋势,体现出对学习者自身的高度关注。其核心要义在于通过真实情境有效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所以广大教师在具体实施这一原则的时候,其落脚点应该在于如何激发学习者的心理层面的需求、兴趣等因素,而非简单地将其理解为学习者所在的现实环境和客观地理位置等。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学生因其心理发展阶段所限,其思维模式更多的是感性的、具象的,基于真实情境教学就更加凸显了其价值和功能。信息技术作为有效建构、创设情境的工具,在其学科教学过程中科学实践这一教学原则,具有天然的优势,可以极大地改善和促进学习。

本文为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简悦理念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案例研究”(课题编号:QJY201710009)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学习动机学习者案例
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外因素及其作用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
样板案例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
情感过滤假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Analysis on the motivation of students in English learning
The Ways of Fostering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