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背景下杭州市高校编导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思考

2019-03-20李一洲

传播与版权 2019年12期
关键词:产学编导融合

叶 兰,李一洲

(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媒体环境持续发生着巨大变化,一直以来各自寻求突破的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开始向优势互补转变。文化产业是我国新兴战略性和支柱性产业,数字创意产业是国民经济五大支柱产业之一,新闻出版发行和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更是关乎社会稳定、人民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行业。随着科技的加速发展,这两个历来联系紧密的行业共同面对着新媒体时代的挑战。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全国媒体行业都积极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着力建设各级媒体中心厨房,2018年全国县级媒体转型升级战略工程——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全面启动,融合发展的传播触角延伸到最基层。同时,政府各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也纷纷自建新媒体平台,从微博、微信公众号到如今的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开展工作宣传、舆情应对。因此,融媒体人才的培养与输送显得更为重要与紧迫。

在这场媒体改革的大潮中,作为互联网之都的杭州市也以数字娱乐、数字传媒和数字出版为主攻方向,计划打造全国数字内容中心,大力发展现代传媒业,并将影视编导专业列入紧缺专业目录中,杭州市对于能在文化产业中承担内容编导的人才的渴求可见一斑。围绕东方文化国际交流重要城市定位,现代传媒业成为八大重点发展行业之一,杭州以数字内容为主方向,推动文化创意与各个领域深度融合,建设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做大做强网上音乐服务、网上新闻服务、互联网广告、数字媒体广告、影视制作、数字音乐衍生产品开发等产业。

一、杭州市高校编导人才培养的现状

新一代信息技术塑造了传统文化产业的新业态,杭州是国家级的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近年来在文化+互联网产业的融合发展、文化业态模式创新、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培育等方面投入了巨大资金。而高校作为产业发展生力军培养和储备的重要基地,在相关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着短板,导致人才供需结构不平衡,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丰富的人力资源,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和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结构失衡之间的矛盾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来说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门针对媒体融合趋势的人才不足

产业、行业、市场的变化是飞速的,但高校的人才培养难免存在滞后的问题。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师资的迭代升级、培养模式的论证与转向、实验设备的更新都需要时间,所以传媒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一直以来都存在着落后于人才需求的问题。

融媒体时代,这一问题更加凸显。新媒体、全媒体、媒体融合这些新名词往往刚进入视野不久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更新,业界摸着石头过河,学界更是还没来得及做出合理的反应。不仅如此,由于自媒体的发展,现在几乎所有一定规模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都需要运营自己的新媒体形象、对外宣传自己,这就催生了对新型媒体人才的大量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行业渴望人才,而毕业生由于高校培养的滞后还不能迅速适应融媒体岗位需求,就成为双方的痛点。再加上杭州市属高校的媒体类专业设置不多,所以更凸显了融媒体人才储备总量不足、精英不多的问题。目前优秀融媒体人才的缺乏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一大瓶颈。

(二)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不足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传媒教育、影视教育都以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等院校为标杆,所以大而全的专业设置一直是各个高校追求的目标。完备的岗位配置和窄而精的师资力量固然在精英时代有其巨大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学生能力结构相对单一、需要团队配合才能够出彩的问题。

在广播影视门槛降低、新闻传播发展受限的自媒体时代,大量本科院校还没有及时转变思想,仍然固守传统媒体时代的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导致学生只能满足自己传统专业范围内的岗位需求,却缺乏更全面、更综合、更具实践性的能力去胜任媒体融合趋势下出现的新岗位、新工作。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由于具有相对综合的专业属性,在专业多而全的大型院校中往往受制于其他技能型专业,但在专业设置少而精的地方本科院校就具有独特的优势。由于周围缺乏新闻、传播、摄像、录音、影视文学、影视美术等其他专业,所以为了应对音视频作品创作的需求,就自然需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着重培养综合能力,让每一个学生能采能编、能拍能剪、能文能武,这恰恰是媒体融合对人才提出的要求。

(三)国际化人才储备不足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建设进程的推进,文化“走出去”越来越成为树立国家形象、培养文化自信的核心手段,由此也凸显了国际化文化人才、传媒人才的缺乏。目前,熟悉国际惯例和规则、擅长媒介宣传与运作、具有战略思维的外向型融媒体人才奇缺。要补上这块短板,就需要将高等教育阶段的人才培养提高到国际化的高度。

目前,地方高校的国际交流环境与条件有待改善。传媒类专业亟须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互访、互惠演出等活动机制,增加教师访学、参加国际交流活动的质量和数量,提升国际化水平和对外专业声誉,并在此基础上传播中国文化,尤其是杭州地域文化。

(四)产学对接深度不够

传媒类专业是需要与行业、产业紧密结合的专业,闭门造车不可能成功,因此目前相关高校通常都与产业前沿有一些合作与对接,钱江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也不例外。但是产学对接不仅讲量,更要讲质。浅层次的协作比如委托创作、前沿讲座、参观观摩等虽然已成惯例,但产学对接还需要在纵向上进一步深入,只有把学校、企业、社会等资源有效统一,才能有效提升人才质量。

其一,产学对接的核心在于人才的流动。在这一点上,业界导师、教师挂职锻炼、师生顶岗实训等操作方式还需要在现有基础上实现常态化、制度化、创新化。

其二,目前校企合作、产学对接的开展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和运行规范,需要加强顶层设计。

其三,目前高校实验室建设虽然已经开始了系统性的升级设计,但还缺乏能与融媒体一线完全对接的、更具媒体融合特色的实验室以及专业数字化设备;需要在对产业需求进行深度调研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

二、杭州市高校编导人才培养的对策

在融媒体快速发展和大量新媒体平台出现的大背景下,杭州不仅需要大量具有互联网思维和理念、具备现代传播意识和艺术修养的融媒人才,也需要在此过程中不断思考、总结与研究,积极探索媒体融合环境下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来说,想从传统媒体人才培养思路进行转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数字融媒内容编创人才

目前与媒体融合发展趋势不匹配的是,由于以往传统媒体精细分工的长期习惯,导致当前业界大量人才能力结构单一,兼具内容创作、数字技术、新媒体运营,适应多屏分发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短缺。本科高校转变媒体人才培养方式,从知识、理念、技能三方面培养符合新需求的融媒体编导,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其必要性毋庸置疑。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改革实践,以及辐射到周边专业的发展,要为地方建设输送复合型、创新型融媒体平台的数字内容编创人才。以能力复合、技术复合、应用型、可迁移为培养目标,发挥课程集群效应,以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融媒优秀人才。

(二)探索高校产学对接创新模式

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高校与企业、事业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以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媒体生产环节实践有机结合,探索高校传媒类、文化创意类专业产学对接的创新模式。探索产业、行业合作新形式,致力地方传媒产业发展,为传媒产业生产提供创意方案,为产学提供技术指导和师资援助。

(三)以教学建设助力科研成果产出

把教学和科研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以教学建设促进能惠及杭州发展的科研成果产出。专业的发展离不开师资队伍的建设,新兴专业建设的同时必然能够促进专业教师科研能力的增强,在目前科研经常聚焦的杭州文化保护、文化建设的基础上思考与总结,进一步推动吴越文化的传承、挖掘杭州城市文化基因,利用文化资源的路径。

(四)促进地域文化的新媒体传播

通过实践教学的创新改革,进一步推进在教学平台、科研平台、实验实践平台、产学对接平台上产出优秀的音视频作品、培育具有网络影响力的新媒体账号,在教育培训、影视制作、新媒体运营等方面贡献专业力量,大力推进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社会服务职能,在人才培养的同时致力于宣传中国文化、杭州文化、弘扬正能量,从而加速城市文化IP的形成,同时更好地配合国家大政方针的落实。

另外,在杭州“后峰会、前亚运”时期做好专业能力和国际化能力两方面的准备,争取在亚运会和其他赛事和会展活动中承担直播、转播、新闻报道、宣传片拍摄、后期制作等方面的服务,在将杭州打造成为具有世界水准的国际会议目的地城市、会展之都、赛事之城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专业培养内容上脱胎于新闻学、电影学、文艺学;兼具理论素养与技能实践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恰好能应对当下宣传与艺术融合、文字与视听融合、文化与科技融合大趋势的一个典型专业。编导专业自带的跨学科、综合性、实践性特点,非常有利于毕业生在媒体融合大环境下服务杭州区域传媒业。相信地方本科院校如果能切实推进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从传统媒体向融媒体方向转型,则必定能够在人才竞争的大潮中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

猜你喜欢

产学编导融合
戎子酒庄 搭起产学平台
基于产学协同的融媒体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与改进
论行进旗舞编导与舞蹈编导的区别
贵州中小企业产学联合问题研究
电视编导的机制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