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与实现途径研究
2019-03-20许淑琴
许淑琴
(仰恩大学,福建 泉州 36201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明确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位置,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在学校开展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如何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是教学改革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将深入挖掘分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围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如何开展课程思政,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个人的授课经验[3],分析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为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课程思政”提供经验、启发。将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充分利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让学生明确目标,解决学生在职业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思想问题以及其他现实问题,培养具有良好的就业观、择业观、职业道德观的新时代人才。
一、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教育现状
(一)教师课程思政缺乏理念
长期以来,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授课任务大部分由辅导员担任,大部分老师并非思政专业,在进行课程讲授时,更多的是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很多老师对学生学好课程的评价标准是否确认职业目标,掌握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法与技巧,能否顺利就业、适应未来职场、实现职业理想,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规划的方法与技巧投入大量的精力,比较少关注学生的价值变化、学习态度和情感上的引导。教师是推进课程思政的关键,如何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教学与育人并举,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教学本领,还要形成课程思政理念与育人理念,在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与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从情感上进行思考,将个人的职业发展与国家、社会发展相融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此基础上进行择业就业。这同时也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转变教学理念和创新教学方式,同时对教师个人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学术修养也是一种考验。
(二)课程目标设置的影响
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目标的设置,更侧重的是对就业知识与技巧的培训,中心思想还是围绕“为了学生毕业更好的就业”,就业问题被当作首要的问题与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更加重视的是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断增强教学的实用性,运用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就业,就业率成了衡量教学质量和教育工作的指标。为了提升就业率和学生求职成功率,不断传授学生求职面试的小技巧。对于学生精神上的教育引导,往往重视不足。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受限
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课程的实施和形势分析上,更需要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不断拓宽,学生的眼界与需求也不断变化,思想也随之变化,原有的教材、授课的讲义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价值世界、精神世界的探索需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材更新始终没有发生深刻改变,一些案例跟数据已经过时,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共鸣。有的老师缺乏教学改革的主动性,上课讲义还是几年前的内容,知识陈旧,教学实践与社会需求实际脱节,也缺少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同时教学方法基本是用PPT,照本宣科,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对学生的思想影响不大。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实践途径探索
(一)提高教师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研能力[4]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师要按照“四有好老师”的要求,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要求,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传统文化等融入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教师是否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坚定的理想信念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在讲授职业价值观的时候,对于什么是价值观,价值观与人的需要联系,如何澄清价值观,价值观怎么与职业匹配等知识点的时候,可以利用实际案例,让学生对抽象的价值观有直观的印象;通过价值观交换的互动游戏,让学生既能够形成多元的价值观,又能够坚守初心,有所坚持。通过不断进修、自学提升个人业务能力与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拓展知识面,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在平时的教学中,善于挖掘课程中隐含的思想政治元素,探索把它们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在职业规划的过程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引导。
(二)在课程目标设置上注重对价值的引导
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设置上,将价值的引导融入对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学习训练中。在课程思政的理念下进行课程目标设置,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教学各个环节。将引导大学生将个人职业理想与祖国的前途、社会的发展政目标体系,将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价值观教育、公民道德素质教育、文化教育等融入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点教学过程中,培养出懂得科学规划自身职业生涯的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挖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材中的思政教育元素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主要教学内容是:(1)职业生涯意识的唤醒;(2)自我探索: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3)探索外部世界;(4)生涯决策;(5)求职行动;(6)评估反馈等。这些教学环节在不同程度上都蕴含着思政教育元素,如何挖掘这些教学内容中的思政教育元素?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这些问题都需要不断实践与探索。在实践探索中,在职业生涯意识的唤醒教学过程中侧重融合科学精神,强化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通过近期国家一些科研制造领域的发展案例(神舟系列载人航天、巨型计算机研发、航天航空技术发展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将个人兴趣与民族振兴国家发展相联系,培养良好的职业兴趣;个人兴趣探索可以通过对学生个人性格的理解,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状态,调整学习心态,助力学生健康成长;把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融入职业能力探索的教学过程中;在职业价值观的探索中,着重引导学生形成完善的价值观体系,将理想信念教育、团队协作意识融入其中,可以通过观看学习女排精神培养学生的意志。在探索外部世界的时候,学生将面临各种各样的数据,怎么分析怎么判断是一大问题,帮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与观点进行数据的分析,逐渐养成辩证思维、实践思维。在生涯决策和求职行动教学中可以融入习近平总书记对于青年一代提出的要求,从思想上引导学生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每部分教学内容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但应注意思政教育元素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做到润物细无声。
(四)丰富教学方法与形式,提升思政教育的质量
通过丰富的教学方法与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自主学习能力。采用分组学生的方式,从开始的破冰行动,到对自我的探索、外部世界的探索,都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让学生可以充分交流想法,开阔视野。通过头脑风暴等方式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应急能力。注重实践教学,通过一些典型案例,可以是国家层面的高大上的例子,也可以是校园内接地气的例子,以此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坚定学生理想信念。鼓励学生走出去,多参加一些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专家讲座;走进企业了解企业文化、行业发展、社会发展;通过开展职业人物访谈,切实了解什么是职业,职业是什么。创新教学技术,将学生关注的、感兴趣的时事热点、社会热点,融入课堂教学。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时时关注学生的需求变化、思想变化,调整教学手段,可以通过线上线下互动的方式了解学生需求,贴近学生生活。以赛促学,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巩固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利用学生社团力量,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合理规划时间,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不仅需要从教师素质、教学目标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形式入手,还需要从大学生的培养计划出发,从教学目标、教学大纲、考核方式等多方面着手,积累思政教育素材,丰富思政教育与职规教育的教育方法。希望每位老师能够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优势,实现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