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段子的教育呈现、形象建构与社会心态
2019-03-20王芳
王 芳
(湖南工业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7)
网络技术赋权,网民参与信息传播的门槛大大降低;网络“麦克风时代”,网络段子层出不穷。这里的网络段子指的是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形式短小、精悍且具有一定趣味性的碎片化文本。发展教育事业是我国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事关国富民强。我国历届政府一直都非常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新一代领导人习近平同志更是从“五位一体”的高度论述了教育的重要性,“教育”二字成为党的十九大报告的高频词语。教育类网络段子尽管不等于客观事实,但反映、折射着教育界的一些问题。媒介具有一定“涵化”作用,网络段子的广泛传播亦可能带来长尾效应,因此,正确认知教育类网络段子具有积极作用。
一、网络段子的教育呈现
近年来,以教育为话题的网络段子层出不穷。笔者在微博、微信上输入“教育段子”,总结出教育类网络段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表现形式多样。文本内容与文本形式是一物两面,两者辩证统一。好的文本内容需要好的表现形式,好的表现形式可以促进文本内容的传播。教育类网络段子传播紧跟新的传播技术,借助人们熟悉且有趣的符号进行内容传播。其表现形式经历了纯文字、图文混合、短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
第二,段子内容丰富。从所搜集的段子来看,教育类网络段子的内容既有关于义务教育阶段的,也有关于高等教育的内容;既有关于教师群体的段子,也有关于教师个体的段子;既有以学生身份发出的段子,也有以教师身份发出的段子,还有以家长身份发出的段子。各种教育段子中,义务教育阶段的段子主要以作业辅导为主;高等教育阶段的段子以毕业典礼上教师代表发言、高校教师工作内容、学生对教师的评判为主。网络教育段子的传播中,内容与传播者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家长中广泛传播的段子主要与作业辅导有关;教师中广泛传播的段子多以工作任务繁重、工作压力大及对教育的看法等内容为主;而学生喜欢以恶搞老师为主要内容。丰富多样的教育类网络段子主题中关于辅导孩子作业、毕业典礼讲话的段子最多。下面关于“孩子报恩”的这段话来自某校一次家长会上学校校长的讲话。后来被家长发到朋友圈,成为2018年底广泛传播的一则网络段子:
尊重每个孩子的天性,慢慢养。有的孩子天生就有读书的资质,有的没有。没有读书资质的孩子是来报恩的,因为书读得特别好的,将来会去美国、英国、加拿大,见面只能靠视频,读书没资质的等我们老了可以常伴左右,今天载我们去吃牛肉丸,明天载我们去吃海鲜,想想真美!
所以说到底别再羡慕别人家有什么样的儿子或者女儿,很多事情冥冥之中早有注定,不必太过强求。用心教育,陪伴成长,自己的孩子都是最好的,共勉!
第三,段子的共情效应突出。网络段子的传播往往与教育周期紧密相关,构建出与线下紧密相关的线上场景。场景一词最先出现在影视、戏剧的研究中,指的是特定时空条件下所发生的人物的行动,或因人物关系构成的具体画面。后来,场景被运用到社会学、传播学领域,其内涵也逐渐发生变化,互联网时代将场景看作移动新媒体时代的核心要素之一。彭兰教授认为,“移动传播的本质是基于场景的服务,即对场景(情景)的感知及信息(服务)适配,场景成为继内容、形式、社交之后媒体的另一种核心要素,构成场景的四个基本要素分别是空间与环境、实时状态、生活习惯、社交氛围。”[1]这里的场景指的是网络段子在信息传播过程中,通过符号所构建的情景。教育类网络段子往往在开学季、备考期、毕业季、节假日等不同阶段生产出与当下特点相吻合的段子内容,段子的内容与情感诉求特别容易获得网民的共鸣,从而备受关注。例如,期末考试过后,一幅“甘蔗”图在各社交媒体传播。图中只有一小堆甘蔗和简短的文字——考好了,内服;考差了,外用;但与家长们的心情十分吻合。通过对学校放寒暑假这件事情的解释,用诙谐的语言展示了当下教师与家长的不容易。近年来每次假期临近,这类段子就会出现,特别容易被教师、家长传播。
还有一部分教育类网络段子直接从教育热点事件衍生,用艺术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刷爆各社交媒体。2018年,一些高校由二本升为一本,相关学校的学生纷纷在社交媒体表达自己的兴奋与激动。一时间,“请问你是怎样考上一本”的话题成为微博热搜;“你是怎么考上985的?”帖子也走红网络。2018年1月5日,由蚌埠南开往广州南的G1747次列车在合肥站停站办客时,因庐阳区永红路小学教师罗海丽用身体强行阻挡车门关闭,导致列车晚点事件在网络上热传,引发强烈的公共讨论,网友据此也创造出不少有关段子。
二、网络段子的教育构建
符号是我们认知世界的重要媒介。回音壁效应认为,新媒体时代,一旦信息内容与人们认知相吻合,就会得到周围人的同步反馈,这种声音将会逐渐放大。网络段子的广泛传播,折射出当前网民对教育的认知,也影响着人们对教育的认知。
综合近年网络上广泛流传的网络段子来看,段子教育形象构建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难以管教的孩子。这里的孩子主要是指低年级的中小学生,他们是受教育者,也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参与者,直接检验教育效果。我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适龄儿童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履行受教育的义务。同时,义务教育法对学校、教师、家长等都进行了一定规范,并积极推进教育减负。但是在众多的网络段子中,孩子们的书包并不轻,孩子们的作业不见少,孩子背后的家长近乎逼疯状态。网络段子中,母亲因辅导作业气病住院、父母因辅导作业怒吼吵架等现象常有出现。一个个教育段子背后,构建出一个个不懂事、不努力、不勤奋的孩子。网络媒体上到处充斥着“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的情绪,“这届孩子难教”成为许多家长的心声!每年开学季,孩子为了躲避没完成假期作业惩罚的段子就会出现;学期中,一些奇葩的作业更是成为网传段子,引得网民围观。例如网传三年级作文《我爸爸在新区开麻将馆》就是其中一例。
段子中的这位学生,逻辑思维强大。将日常话题与当前国际社会关注的一些热点话题进行勾连,不仅显示出小作者关注的信息比较多,也体现出小作者有一颗强大的头脑,善于思考。段子用诙谐的文字展示了小作者的可爱与机灵,也反映出当前孩子教育的难度。
第二,身心俱疲的家长。我国义务教育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学生免交学费、杂费。同时,义务教育期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提倡素质教育;明确提出教育中要尊重学生,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教师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学生违反学校的管理制度,不得开除,只能进行批评教育等。义务教育法的出台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出人格更健全的、发展更优秀的学生。但是,这些规定对老师要求也更高。他们不仅要进行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能力;同时还必须在工作中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冲动之下说出刺耳的话语,做出不恰当的动作。为了保住自己这份工作的安全,他们在工作中必须付出更大的耐心,更多的精力,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老师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多,且被明文规定;但老师享有的权利没有增加,且缺少相关的制度保障,于是他们每天谨小慎微。一些责任心强的老师,因为爱生心切出现“违规”的言行不仅得不到理解,甚至招致责罚,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部分老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很难调动起来。现在的教育中,老师不敢管学生、不能管学生已成为普遍现象。教育减负工作的推进,学生在校时间减少,但学生要学的知识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更多,因此,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学习任务只能交给家长,义务教育中家长的作用日益凸显。他们不仅要培养孩子的性格、品德,更要参与到学校的教学过程中。
义务教育阶段,家长成为老师的助教已经司空见惯。网络上有关家庭作业辅导的段子越来越多,也正是这一现实生活的反映。由于时间、精力有限,以及作业难度较大,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孩子送到校外辅导机构,承担比以往教育更昂贵的教育成本。调查发现,义务教育阶段,不报课外兴趣特长班、不报校外补习班的学生已经很少。义务教育没有真正执行,教育减负不仅没有减轻孩子的负担,反而增加了家长的经济负担、教学负担。
第三,忙碌而焦虑的教师群体。网络段子的转发与传播中,教师群体对其自身工作描述的段子关注比较高。传统教育中,教师主要承担传业授道解惑之任务,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监督与管理。网络信息时代,知识更新之快,先进技术之新,教师的知识储备优势、知识更新能力不再凸显。甚至在一些新兴领域,教师群体的接受能力还可能在学生之下。教师不仅面临教学方法的更新,更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尽可能扩充自己的知识容量,忙碌情形可想而知。2019年,《当代大学教师真实生活图鉴》一出现,获得高校教师广泛转发。帖子以图文并茂的方式,阐述了别人眼中的高校老师与真实的高校老师之间的差别,展现了高效教师的工作任务之多、科研压力之大、寒暑假生活之真,再现了高校教师表面轻松、其实忙碌的工作状态。
除了工作上的忙碌,教师的心理压力也不小。教育改革,教育管理更加规范,教育考核更加严格,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也在发生微妙变化。学生的自主意识、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发声渠道也更方便,一些高校推行的学生评教制,更让老师不敢轻易“得罪”学生。“玻璃心”的受教育者及其他外力的介入,教育面临的约束越来越多。教育环境在变,教育认知却变化很小,美好的职业期待与残酷的教育现实让教师无处倾诉,无法倾诉,精神压力让教师发际线退后,未老先衰。老师对学生管教的乏力与学生对教师监督的有力,使得不少教师这样形容自己的职业:
教书是一场暗恋。你费尽心思去爱一群人,结果却只感动了自己;教书是一场苦恋,费心爱的那一群人,总会离你而去;教书是一场单恋,学生虐我千百遍,我待学生如初恋。
三、教育段子的社会心态
段子是一种艺术形态的舆论,它以客观存在为依据,但不是客观存在的真实反映。从舆论形态类型来看,网络段子是一种情绪型舆论,处于舆论的潜伏期。情绪型舆论比较难以捕捉,但是社会现象的反映与折射。
第一,矛盾复杂的心态。近年来,与教育相关的网络段子层出不穷,折射出人们对教育的关注与重视,也反映了当下公众对公共事务的关心与参与。教育不仅事关国家、民族,也跟每个家庭产生直接关系。网民的矛盾复杂心态在网络段子中一览无余。
网络段子中,人们对教育事业充满矛盾。期盼教育改革,又害怕教育改革;颂扬教育事业,也贬斥教育事业。理解教育工作的不容易,却又抓住机会一边倒地去批评、指责。2018年“女教师拦高铁”后,网民们没有了解清楚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一边倒地在网络上发表段子式的评论,指责该教师的违法违规行为。他们发动网民力量,将教师的个人信息公布于网络,舆论暴力使当事教师及时受到严厉处分。但是,视频中教师被铁路工作人员拖拽,毫无师德尊严地躺在地上的镜头却很少有网民发声。网民们只知道“因教师阻拦延误了高铁”的发车时间,但忘记了站台为何会放行他们进站,是该车本来就晚点了,还是这位教师导致的晚点。网民们不仅在网络上公开指责该教师的行为,甚至以点带面对整个教育群体进行攻击、谩骂。每当教师节,网络上就广泛传播着尊师重教的段子,在将教师披上神圣的职业道德外衣的同时,也将教师构建成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非凡人,并以此为标准对教师群体进行监督。因此,教师每时每地都必须以超凡的道德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否则就可能招致不满与指责。这种过高要求对方,却不理智发表意见的自由表现,说明人们在认知、评判事物时的标准是变动的。同一件事物可能会因亲疏、远近关系差异而做出不同评判,反映出当前复杂而矛盾的社会心态。
从教育理念来看,有的段子主张教育就是要考出好分数,有的段子主张教育要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还有的主张教育要尊重自身规律。可见,分数教育、素质教育、快乐教育等观念都散见于教育段子之中,社会的进步与文化的多元,导致教育理念的多元与复杂,也折射出当前社会的多元化与复杂化。面对变动的社会及其发展,人们衡量事物的标准也在不断变化与调整之中。
第二,苦闷焦虑的心态。新媒体背景下,每个个体都成为网络世界的一个节点,每个网民都构建起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交网络。尽管他们每天花费不少时间在网络社交上,但是由于交往的时空差异、场景错位以及交流的随意性等特点,使得网络交流的有效性被大打折扣,常常出现网络交流的无奈或无效。网络交流的狂欢让人成瘾,但解决不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人员的频繁流动与快节奏的生活,又限定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交活动,让人苦恼。网民的孤独无处发泄,网络段子成为他们排遣孤独、抒发苦闷的方式之一。
所谓社会焦虑就是指社会中普遍存在着的一种紧张的心理。[1]“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峰期,也是社会各种矛盾集中爆发的转型期,人们的焦虑感、期待感以及失落感不断上升,中国人固有的复杂的矛盾的国民性格在段子这一语言形式中得到了集中而鲜明的体现。”[2]“社会焦虑是当代中国转型期无法回避的社会心理问题。当前,社会焦虑现象几乎弥漫在整个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并已成为当今中国一个比较明显的时代标志。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当前我们已经进入‘全民焦虑’时代。”[3]成年世界的激烈竞争、对未来的担忧、追求更好更完美的生活等方面的焦虑在教育段子中随处可见。尽管我国义务教育规定不能对学生成绩进行排名,不能对学生进行体罚,但是作为学生的家长每到考试结束,总会急切地多方打听学生的成绩与排名,总有家长见到孩子成绩不好,喜欢采用武力批评教育方式。他们明知道每个孩子的天赋不一样,每次考试总有人会排名靠后,但是“报恩段子”过后,他们马上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特长班及补习班,不想自己的孩子比别的孩子少学东西。其实孩子的精力很有限,现在的孩子学习任务比以往更重,学习的内容比以往更深奥,他们的书包越来越沉,早早就读完了四大名著,甚至许多以前的学生都不阅读的国外名著。调查发现,我国的国民阅读中,青少年的书籍阅读量是最高的。家长们自己每天刷着手机,却忘了孩子们的童真与健康,一味地要求他们学习、学习、再学习。
网络信息的多元,人们的欲望不断增强,网络“晒”文化进一步激发网民的攀比,加剧人们的焦虑心理。教育本身是一项投入多、见效慢的工作,不能一蹴而就。但是,网络段子背后充斥着急功近利的社会心态,“不输在起跑线上”的理念被不少家长奉为圭臬,超纲、超前学习成为当前义务教育的普遍现象。
第三,娱乐消遣的心态。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得到极大解放,国民的严肃、古板形象也得到较大改善,人们越来越喜欢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见、态度,以此改善自己的“舞台”形象,促进社会交往。
从教育段子的表达形式上看,文字浅显易懂、图片生动活泼、叙事方式故事化、表情符号辅助化,符合人们“轻”“悦”读需要。教育原本是一项比较严肃的事情,但是网络教育段子中,教育表层问题展现过多,教育深层问题几乎没有涉及。人们在段子中发出“谁家媳妇(或女婿)请领走”的呼喊,但没有思考辅导作业“难”的症结所在,没有认真思考家庭教育与家庭作业辅导的差异,没有思考自己焦虑的原因。他们仗着自己拥有的话语权,对弱势的青少年学生进行调侃,娱乐孩子,释放压力。将教书比喻成一场单恋,将战场上战友倒下的图片作为教师日常图鉴,虽反映了教育工作的艰辛,但不是正常的意见的表达途径,对问题真正解决的作用微乎其微。网络段子中,毕业季教师的临别赠言、任课教师的个性特征常被涉及。学生在网络上调侃自己的老师,不少网红教师被称为段子手,这不是学生对老师的不尊敬,恰恰是学生对老师表达喜爱的另类方式。因此可以说,这些段子更大程度上是人们的一种娱乐方式,为自身的网络社交提供一个话题而已。
“消遣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打发空闲时间的方式,它的范围要比娱乐活动更为广泛。娱乐是指快乐有趣的活动,而消遣活动既可以是娱乐活动,也可以是其他消磨时光的方式。”[4]根据最新的调查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已达8.29亿,手机网民已达8.17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已经达到98.6%。2018年,我国网民的人均周上网时长为27.6小时。[5]除了娱乐、购物、约车、工作需要以外,他们常常在网络上寻找聊天对象。有62.3%的网民将‘网上聊天/交友’作为主要网上活动之一。[6]网络社交“一对多”的即时社交方式,使得信息发布者总能在网上找到“志同道合”之人,他们在朋友圈的“自说自话”以及在熟人群组的转发,总能获得部分周围人的及时“反馈”,推动网聊的进行。段子在社会交往中具有润滑剂的作用,网络教育段子因其相关话题关注度高,更容易突破网络社交的沉默与尴尬,通过有趣的表达、情感的共鸣赢得周围人的围观,进而掀起网聊热度,打发无聊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