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艺术社团植入“非遗进社区”公益活动路径研究

2019-03-20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进社区公益活动社团

郭 媛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文明的延续离不开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明沿袭、民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受到国人的尊敬。然而,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社会的现代化,非遗的生存环境渐趋恶化,亟待传承和发扬。高校的艺术社团,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载体,在学生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当前高校的艺术社团,除了参与组织校内外的文艺活动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外,也将民间艺术尤其是非遗引入校园,通过多种形式让大学生意识到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高校艺术社团植入“非遗进社区”公益活动不仅对于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民族精神有着重要意义,也能够通过社区公益活动的方式提高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加强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起到公益实践和文化传承的双重价值。

1 高校艺术社团在“非遗进社区”中的角色和功能

在中国这样的文化遗产大国,高校不仅是非遗的教育传承之地,也可成为有当代价值的非遗“活态博物馆”,许多非遗手工艺传统,都可成为高校新的知识资源和文化艺术类课程。尤其身处文化遗产地的高校,与进行非遗传承的社区的双向互动和交流学习是非遗传承不可忽视的重要模式。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传承是关键,是根本。然而非遗保护不是单纯地为了留住历史,而是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和技艺创造。因此,当务之急是让非遗真正走入年轻人的心灵。作为高校第二课堂的学生社团,是传承非遗的载体和实践者。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已将非遗引入学生社团中,许多大学生积极参与传承非遗的相关活动。而将校内非遗课程的实践课堂推广到校外,走进社区,无疑是实践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和提高大学生公益服务意识的有意义的方式。

1) 高校艺术社团是“非遗进社区”公益活动的载体。高校艺术社团作为高校优秀艺术人才的聚集地,社员们基于兴趣爱好、特长与价值追求,在社团组织中共享着认知盈余。走出校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公益实践的方式走进社区,正是使用共同的认知盈余来维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继承不同民族、群体、地域的人类文化传统的方式。艺术社团成为互动传播的纽带、社会传承的载体[2]。

品类多样、内容多元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活态的传承来延续。需要社会民众,特别是大学生群体运用创新的模式,寻找民间社区文化传承的途径与方法,在走进社区民众的互动实践中,发挥高校艺术社团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传承中的社会作用。

高校艺术社团作为青年群体的聚集地,对本土文化的关注与认同,以及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的专业实践能力也代表着国家遗产事业发展的未来。将非遗带进社区的公益活动,有助于进一步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范围,让大学生在校园里所接受的思想和工艺得以实践,为高校非遗传承的社会化实践带来创新之路。通过公益传承的方式为社团与社区带来了双向互动,进一步探索了动态传承非遗的可持续模式。

2) 高校艺术社团是“非遗进社区”公益活动的传播者与实践者。在Web2.0的时代,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化媒体、大数据等新工具的出现,非遗的传承方式也在发生着转变,使传承人将创新与传承联结在一起。拥有创新思维与知识资源的高校群体组织,正是将非遗带进社区的传播者与实践者。高校艺术社团依托高校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可以把各种新兴技术、工具以及现代化的管理理念融入传承的过程中,为社区非遗传承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寻求新的实践方式。

此外,高校开展公益实践活动对大学生内在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实现自我价值,激发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作为高校的艺术社团,非遗课程的引入以及非遗实践活动在校园中的开展,让社员们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然而,走向社会群体,将所学的知识付诸实践,才是实现其价值的有效方式。艺术社团的社员们带着将日常所学的非遗知识走进社区,积极参与社区民众的文化传播的互动活动,在分享与交流中体验公益活动的价值和实践的意义。在遇到问题与障碍时克服困难、解决疑惑、总结经验,能够提高大学生处理问题以及人际交往的能力,并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增强团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 高校艺术社团植入“非遗进社区”公益活动的现状

艺术社团中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社团而言,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将激发高校人才对非遗研究的欲望;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这是一个新的传承和传播的平台与途径,会加强社会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参与。在艺术社团植入非遗,将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艺术社团的艺术创造价值。现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已将非遗用不同的方式引入课堂、引入学生社团,取得了很好的传承效果。然而,艺术社团将非遗相关知识和手艺进行进一步的传播和推广,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进社区,还没有得到普遍关注,需要更多的探索与实践。

1) 以艺术社团为载体建立地方非遗传承基地。为传播与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优秀民俗传统,凝聚关注和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青年力量,推动我国非遗事业在青年当中的研究与传承[3]。在高校的艺术社团中,已有各种不同类型的非遗相关的社团陆续成立。许多地方高校成立非遗研究社团,聘请非遗民间艺术家作为学校外聘指导教师,到艺术社团中授课,并以手工艺、曲艺表演、教唱等形式,让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学习非遗技艺,制作简单的非遗工艺品,学唱民间曲艺。例如成都大学在2009年成立的全国首个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题的大学生志愿者社团和全国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年传播教育基地”,开展了相关专业学术交流、非遗传承社会实践、非遗主题讲座论坛、非遗知识展览、非遗节志愿者工作等系列活动,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体验并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中。中国传媒大学组建的“非遗青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青年研究社),开设有大师公开课、余音分享会和非遗体验日等系列主题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的引入,从听说非遗、品赏非遗到实践非遗,艺术社团的社员们能够从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让他们在课堂之余了解到更多有意思的知识,同时也能让新一代的年轻人对中国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更深入的了解以及收获更多保护非遗的决心与动力。

2) 开发地方特色和校本特色的美育课程,将非遗传承与高校艺术特色文化相融合。根据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根据不同学段对于美育目标和内容提出要求,并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开设丰富优质的美育课程,要以戏曲、书法、篆刻、剪纸等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为重点,形成本地本校特色[4]。目前已有许多高校建立起各种形式的美育方式,尤其注重开发有地方特色和校本特色的美育课程,而寻求非遗与高校艺术特色文化相结合的模式,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的创新方式。

有许多高校成立非遗的研究工作室,将传统的民间手工艺进行再创造,与学校的特色文化相结合,打造学校的品牌文化。例如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成立的江苏漆画工艺工作室,聘请本校教师(漆画工艺传承人)作为社团指导教师,选拔出具有绘画基础的学生参与漆画的创作。由于学校大学生社团中民乐社团在校园中影响力颇高,漆画工艺社团与民乐社团相结合,在二胡、古筝、笛子等民族乐器上绘入精美的漆画,漆画的图案有的极具古典特色,有的融入学校的标志性图标等,通过民乐社员们的展演,将漆画的工艺与传统民乐相结合,给人以视觉和听觉上的独特感受,成为学校的特色文化品牌项目。

3) “非遗进社区”的试点——“向日葵公益国艺堂”。为实践“非遗进社区”的可行性,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非遗公益社团对接当地社区创办的“向日葵公益国艺堂”,旨在为社区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传承中国民族艺术,培养爱国、爱家乡的民族精神,传承非遗。学校将爱好非遗、有工艺特长、自愿投身公益服务的社团成员召集起来,组成非遗传承公益服务队,将地方传统工艺、曲艺等亟待传承的民间遗产,结合青少年群体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长,通过开设“走近身边的民间艺术”“听听老艺人的天籁之音”“非遗故事分享会”等主题活动,将非遗鉴赏、曲艺教学、民间艺人面对面、大学生国乐展演、学生交流学习等多种方式的免费公益活动贯穿其中,并结合线上的公众号宣传互动,颇受社区群众的喜爱。通过“向日葵公益国艺堂”长期的活动开展,既起到传承和发扬非遗的作用,也为学生社团的学生提供了实践和参与公益服务的平台,让学生认识到公益服务的意义和价值。

3 高校艺术社团植入“非遗进社区”公益活动存在的问题

学生社团作为学校第二课堂的重要载体,通过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使学生社团学有所用。通过学习和实践非遗项目,再走向社会,传播给社区民众,实现了学校育人和文化传承的双重价值。然而,在艺术社团植入“非遗进社区”公益活动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1) 资金来源问题。“非遗进社区”的项目推广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公益活动的资金来源问题。作为公益性质的社区活动,具有非营利性的特点,需要寻求资金的支撑和长期的物力财力支持。作为学校的学生社团组织,若长期在社区举办公益活动,势必在各种设备准备、宣传材料、聘请专家、交通、场地等方面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其中,学校的团委部门一般会负担一部分公益活动的经费,场地方面可与社区洽谈,寻求社区的支持。然而,若想打造长期的项目品牌,必须要有固定的资金来源以便于灵活的运转,这就需要寻找更多筹集资金的方法并有效地投入使用。

2) 受众群体狭窄问题。在社区公益活动过程中会发现,非遗的受众群体比较狭窄,以老龄人群居多。老年人基本已退休,参与社区活动的时间充裕,积极性比较高。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濒临失传的民间工艺和曲艺等,从时代背景和兴趣爱好上看,更容易引起年龄较大人群的共鸣,所以大部分参与活动的都是老龄人群。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吸引更多的群体关注,特别是青少年群体,需要进一步在宣传推广及活动形式上完善与改进。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认为,需在社会媒体的宣传上加以引导,寻求关注点,再将线上互动与线下的公益活动相融合,以吸引更多的人群关注。

3) 公益活动模式缺乏新意。现阶段,高校“非遗进社区”的公益活动还没有得到普遍关注,只有少数学校将非遗课堂与校外公益实践活动相结合,而这些活动的开展也是短暂性的,模式相对固定,例如,面对面传授非遗民间手艺、展示非遗手工作品、表演非遗曲艺等。尽管这种面对面的宣传活动是必不可少的,然而,若要激发受众群体兴趣的持久性和参与度,需要突破传统的公益活动的模式,思考“创造性传承”的模式,寻求科技与理念的突破,最大限度地通过民众的参与达到文化传承的真正意义。

4 高校艺术社团植入“非遗进社区”的可行路径分析

高校艺术社团中非遗的植入,在传播非遗、推广优秀民俗传统、凝聚关注和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注入了新鲜活力,推动非遗事业在青年团体中的研究与传承。越来越多的高校已将非遗引入学生社团中,许多大学生积极参与传承非遗的相关活动。而将非遗的实践课堂推广到校外,走进社区,让高校的艺术社团群体通过公益活动的方式参与非遗传承的实践,使非遗既能走进校园,走进艺术社团,也能走出校园,走进社会群体,实现大学生公益实践活动与传承非遗相结合的双重意义。需要突破传统的传承模式,将创新性的思维与现代化的科技手段相结合,用创造性传承实现非遗传承的可持续发展。

1) 建立校地对接模式,寻求长期基地的共建。高校的艺术社团通过将地方的非遗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定期邀请非遗项目的传人、民间艺人等走进校园,达到了传承与推广的效果。然而,艺术社团将学习到的非遗相关知识和手艺进一步传播和推广,需要寻求长期合作的实践活动基地,走进社区群体,从而积极探索公益化传承非遗的路径。高校可与当地社区对接,建立合作基地,通过社会实践、第二课堂形式让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区,了解非遗现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另外,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高校也可以寻求地方政府以及非遗传承人的支持,让地方政府部门参与公益项目的整合与协调,建立包括政策、资金等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由政府邀请传承人加入公益活动中,以带来更好的传承效果。

例如,高校艺术社团可与当地社区合作开设公益活动基地,与社区洽谈校地对接的长期合作模式,为居民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开展非遗知识普及和宣传,或邀请民间艺人和兄弟院校的大学生非遗社团共同深入当地社区,运用新媒体和互动对接的方式建立公益活动基地,长期开展传承非遗的实践活动。校地对接模式的建立,使社区群众通过各类丰富的主题活动和知识普及,能够提高对中国传统艺术的认识,有利于活动开展的延续性和宣传普及群众的固定性。

2) 运用新媒体手段,实现线上宣传与线下活动相融合。“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使越来越多的公益组织关注并着力于新媒体对公益活动的推动作用[5]。当前,新媒体日益成为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渠道,具有新的受众结构,带来了信息传播流程的重构与受众认知模式的改变。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公益地图、微信小程序、AR技术等方式拓宽新媒体传播渠道,成为公益传播的一个手段。

参与非遗宣传的艺术社团在走进社区开展活动的同时,可以开通非遗宣传的微信公众号,搭建互动交流的平台。艺术社团在通过社区定点开展线下主题活动的同时,运用互动活动、扫二维码领奖品为手段,呼吁社区群众扫码关注非遗宣传的公众号,在线上进行交流互动宣传,达到线上宣传与线下活动的融合,能够更大范围地达到传承非遗的效果。例如,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非遗公益社团”开设的“向日葵公益国艺堂”非遗宣传公众号,通过参与“我最喜爱的非遗项目”“我为非遗传承献一策”“非遗工艺作品展示评选”等网上互动宣传,采用投票、提建议、网上评选比赛赢奖品等不同的形式,将线上互动与线下的活动相结合,达到吸引群众参与、传播非遗的目的。

另外,微信小程序作为嵌入在微信中的新型服务平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由于其灵活快捷的优势,公益活动的宣传和线上互动可开启公益版块的小程序,将公益活动的信息和近期活动详情等展示在小程序上,吸引网上民众的关注和活动的跟进了解。

将科技与公益相融合,可以更有效地扩大受众面和群众的参与度。2016年,百度开启了以“科技守护安全,爱心呵护成长”为主题的百度“公益+”大型网络公益活动,并正式推出国内首个AR儿童安全教育视频,这也给许多公益活动以新的启示。例如,在“非遗进社区”的互动活动中,针对受众群体趋于老龄的现象,可利用AR、VR等虚拟现实的科技手段,将非遗工艺和文化产品的宣传与互动相结合,吸引更多青少年群体的参与,扩大受众面。

3) 运用众筹平台,寻求高校、社区、政府与众筹的多方资金支持。作为传承非遗的公益活动,必然会涉及资金来源问题。这就需要在寻求学校、地方政府、社区基地三者的共同支持下,保证公益活动的场地、设备与活动的日常资金[6]。在非遗宣传的过程中,需要有固定的场地作为长期的活动点,便于各种系列主题活动的开展。在学校和社区支持的基础上,若对接的公益传承活动影响力较大,可通过寻求政府在人力与财力上的扶持和资助,在聘请专家指导、艺术家分享会等活动上给予资金支持。

另外,高校可利用众筹网站的社交资源,通过非遗众筹项目的设计寻找捐赠者,在各渠道推广以寻求支持。例如,社团组织者可针对非遗传承中的真实事迹,发布具有感召力的众筹项目,呼吁资助者加入众筹的队伍中,并给予一定的感恩回馈,如非遗手工纪念品、非遗项目实施的过程纪录片、明信片等。

4) 运用众包服务平台,实现技术与创意的突破。 由于参与非遗传承的组织者是高校的学生群体,其大部分精力还是以学业为主,只有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能参与公益活动。因此,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活动方案的创意和财务、人员管理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而活动的创意和策划方面,是公益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可以运用众包服务平台,集思广益,向公众征集创意或建议,博采众长,从内容差异性中寻求灵感。另外,学生社团组织也可以借助众包模式,更好地完成公益LOGO的设计、数据调研、非遗宣传文案的撰写等项目。

5 结束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真正地贴近民众,走进年轻人的心灵。高校应动态地让非遗走进大学生生活,将非遗传承和公益活动相结合,使非遗既能走进校园,走进艺术社团,也能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群体,让作为学生第二课堂的艺术社团通过公益活动的方式参与非遗传承的实践,达到既让非遗手艺得到传承,又能培养大学生的公益服务意识,实现大学生公益实践活动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的双重价值。

猜你喜欢

进社区公益活动社团
惠侨行动进社区
公益活动证书
缤纷社团
手拉手,献爱心公益活动
“温暖寒冬”公益活动行(三)
“温暖寒冬”公益活动行(三)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母乳喂养进社区
K-BOT拼插社团
金士力进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