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源持续下降背景下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

2019-03-20朱珉杰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23期
关键词:院校培训高职

□朱珉杰

一、高职生源形势严峻

(一)适龄人口快速下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大陆1990年出生人口数约为2,374万人,2000年出生人口数约为1,765万人,累计下降达25.65%。适龄人口的减少,直接反映在各阶段教育的在学或升学报名人数等数据上。以江苏省为例,2009年高考报名人数约为54.6万人,2010年高考报名人数下降到52.7万人,随后逐年递减2.5~3万人,2017年高考报名人数约为33万人,2017年与2009年相比,高考报名人数减少近40%。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性的生源数量低谷至少将延续到2022年前后,而之后也并不会有大幅上升。由此看来,高职院校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普遍面临生源短缺的问题。

(二)高校扩招的持续影响。自1999年起持续多年的高校扩招,尤其是本科院校计划总数的不断攀升,使高等教育更加普及,更多人享受到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相关统计显示,1998年高考录取人数约108万人,录取率约34%;1999年高考录取人数约160万人,录取率约56%;2012至2017年,每年录取人数维持在700万人左右,录取率维持在75%左右。不难看出,高等教育的规模在近二十年中快速扩张,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格局已然形成,然而处于高招末端的高职院校已很难获取更优质的生源甚至难以完成招生计划。由此,高职院校在获得阶段性的规模扩张之后面临着生存空间骤然受限的窘境。

二、逆境中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

(一)突出专业特色,以差异化求共存。国内相当数量的高职院校由中职校升格而来,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与行业特色。由于扩招等政策因素和适龄人口及其家庭对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期望等需求因素,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各高职院校在增加招生计划数和完善深化现有特色专业链、专业群的同时,普遍拓展了专业广度,如增加就业面向宽泛的专业、易于从其他专业迁移师资或从外部引进师资的专业、占用或新投入教学实践资源较少的专业等,亦即具有一定的社会认可度,而开设的综合成本较低的专业。这种情况普遍发生在各地、各行业类型的高职院校,既有用足政策红利、顺应社会需求的即时考量,又有扩大影响力、拓展办学思路的长远思虑。招生计划的增加和专业深度广度的扩展,进一步丰富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资源,激发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新活力,夯实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的基础,为我国高等教育对象从精英到大众的跨越式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史上不可磨灭的一笔。

然而,顺应新形势、着眼更长远发展的思考和探索已迫在眉睫。高职院校生源减少带来的冲击,体现在具有同质化、特色不突出、就业面向模糊、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需求度下降等特征的专业。这类专业面临的困境,直接映照在招生工作的各个阶段,如咨询率低、计划完成率低、报到率低等。如果不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思路,将极大浪费国家招生计划和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同时造成高职院校间不必要的竞争。重拾本行特色、回归差异化的专业设置是应对生源下降的必经之路:一是要筛查、缩减、甚至摒除低效专业,整合教学资源,以退为进;二是要进一步深化特色龙头专业、专业链、专业群建设,铸品牌自信;三是可根据区域发展需要、自身办学条件、与特色龙头专业之间的契合度来适当新增专业,借新元素生新活力。特色鲜明、辨识度高、难以复制是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赖以生存的首要条件。

(二)提升培养水平,以高质量促涅槃。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的责任,也是高职院校获得社会认同的根本路径。

1.强化产教融合,全面践行现代学徒制。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强调行业、企业的全程参与。行业、企业的参与,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专业的内涵、明晰行业的实景,使师资结构更加优化、合理,使课程内容更精准地接轨职业标准,使实训教学更真实地还原生产过程。现代学徒制把企业文化和职业标准带进课堂,将职业素养和责任意识融入教学,强化了教育教学的实践性与需求性[1],显著提升育人效率和用人效率,开辟了人才培养的高效通道。高职院校实施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要积极探索适应于现代学徒制的制度创新、管理创新;要充分调动行业、企业的能动性,院校与企业积极沟通协调,共同构建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设计和测评模式,共同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的各项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和多角度多层次的管理考核制度;要以引入企业生产环境为契机,提高教师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能力[2];要将招生与企业招聘有机结合,同步提升招生工作效率和就业工作效率。

2.关注学生发展,注重培育隐性能力。从20世纪40年代末起,开始了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航天空间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随着新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化和发展,许多行业的技术手段、管理模式、生产要素配置每隔几十年甚至十几年就可能发生巨大变化。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智能技术、新能源技术的革新进一步高速推进,一些传统行业甚至面临退出历史舞台的尴尬境地。科技的革新为各行各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更多更优的解决方案,同时也对人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甚至在新技术的基础上创新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关注学生的发展,不能仅仅关注当下就业能力的培养,也要重视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培养[3]。具体来讲,一是要将德育贯穿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全过程中,培育良好的职业道德、社会品德和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优秀的自我管理能力,使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人;二是要在教学中提升共性方法思维和共性方法能力的培养水平,为学生提供终身学习、跨专业跨行业学习的有效武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水平,既能为社会培养合格的社会人、为行业企业培养具备优秀技术技能的专门人才,又能赋予学生对未来做出更多选择的能力,更能赢得用人单位的认可和学生及其家庭的认同,进而使高职院校获得更稳固的生存空间和更好的发展环境。

(三)增强技术输出,以优服务助升华。为社会提供各种形式的技术服务是高职院校的基本社会职能。在生源短缺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既要持续提升现有的技术服务工作质量,又要积极拓展更多的技术服务类型、拓宽技术服务的地理广度。

1.对接产业,共建平台。以高职院校自身优质资源为基础,积极创建、共建平台,服务产业发展。以教学名师为带头人、以优质特色专业教研室为依托对接地方产业,争取地方政策扶持的同时,加强校内政策支持力度,推进校企共建创新服务平台。一方面要完善院校与行业团体、企业的沟通交流机制,完善院校面向行业、产业、企业的技术服务机制,完善从院校的教研和科研成果到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高效转化机制。另一方面要不断开发和丰富服务平台的服务层次和内涵,一是在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充分交流的基础上,促成教师进企业学习、企业委托院校培训员工,既能提升院校的双师比例和双师质量,又能充分发挥院校优质教学资源的社会效益、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素质水平;二是合理利用企业资源优势,以车间为课堂,以企业技术员、工程师辅助教学,为实践课程创造更直观的工作场景;三是以充分的技术交流为基础,以服务平台为纽带,以行业的新需求新风向促进高职院校的技术研发,以高职院校的技术优势服务产业发展,循序渐进地架设院校科技成果向企业生产成果转化的高速通道;四是以成熟的服务平台为支撑,吸纳优质人力资源和合作伙伴,建立专业科技团队,向全行业提供更广泛的技术咨询服务。

2.技术培训,共享资源。专业技术技能培训是高职院校面向社会提供技术服务的重要形式之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日新月异,高职院校不但要不断提升培训教学质量,也要以饱满的开拓精神积极发展和充实培训教育的层次和类型。一是要以院校优势专业为主力,扩展贴合国家建设需求和当地经济发展的技术技能培训项目,同时鼓励有余力的专职教师学习与本专业相关的新技术技能并获取相应教学资格。二是要持续促进院校与企业联动,顺应产业需求,面向各类企业开展多层次多轮次的技术技能培训和学历提升教育培训,把输出优质的技术技能培训作为维系长期校企合作关系的重要内容。三是要提升高职院校向社区的开放能力和辐射能力,创建流动服务团队,兼顾“请进来”和“走出去”等各种形式,根据实际需求面向社区内企业和群众开展与自身专业相关的不同层次的技术培训服务、科普服务。四是要广泛开展学历提升教育培训,将高职院校自身的特色专业资源和合作的本科院校优质资源相结合,开展多层次多专业类型的学历教育培训,积极满足各类群体终生学习的需求。

3.对口支援,共同发展。由于历史原因和区位因素等条件的制约,各地区的产业发展水平和不同地区间的高职院校的发展水平存在不均衡的情况,高职院校应以国家政策为指导,加强地区之间、院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向有需求的地区和院校提供对口支援。以对口支援的对象来说,一是以高职院校自身优势专业群为主要力量,面向有相应产业提升需求的地区进行对口支援;二是以高职院校自身的先进办学理念和优质办学资源为输出内核,面向西部地区高职院校进行对口支援。对口支援工作可根据高职学院自身特点和优势和支援对象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支援形式,如提供相关进修培训、派出教师访问授课、组织专题讲座、协助专业建设、组织学生互访交流、组织学生跨区域社会实践等。对口支援应强化计划和管理工作,一是要针对支援对象的发展现状、人才需求、专业设置等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支援工作方案;二是要注重具体内容的质量,如对派出教师进行适当的专项培训、对专题讲座优中选精、对进修培训制定详尽的培养方案;三是要建立专业化、常态化、长期化的支援工作机制,保持双方交流的渠道畅通,定期协调工作进展、考查工作成效。

三、结语

高职院校拓展面向社会的技术服务,在履行高职院校社会责任的同时,既能够提升高职院校的技术管理能力,又能够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优质技术资源的社会服务功能,提高高职院校的社会认可度和影响力,从而使高职院校获得更宽广的发展空间。

猜你喜欢

院校培训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