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的一种新害虫
——褐萍水螟
2019-03-20司升云王攀杨帆周利琳骆海波
司升云 王攀 杨帆 周利琳 骆海波
褐萍水螟[Nymphulaturbata(Butler)],别名褐萍螟,属鳞翅目螟蛾科水螟亚科。我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水稻田推广种植绿肥之后褐萍水螟日益增多,并开始蔓延为害,成为满江红、青萍、水萍等绿肥作物的主要害虫,国内主要分布于江苏、浙江、湖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等地。
菱(Trapaspp.)为菱科菱属一年生浮叶水生草本植物,我国从台湾、广东到黑龙江省均有分布,长江流域以南广泛栽培,其中以江苏、浙江两省的种植面积较大,菱生长前期主要恶性杂草包括满江红、青萍、水萍等。2017年于湖北省武汉市发现褐萍水螟在为害满江红、青萍、水萍等杂草的同时也为害菱的浮水叶片,成为菱生长初期的主要害虫,由于该虫发生密度较大,每年6~7月对菱的生长造成严重的影响。
1 田间识别
1.1 为害特点
菱田绿萍、满江红等植物较多时,该虫吐丝缀叶成虫苞,附着于菱叶下,伸出头部取食菱浮水叶片,被取食的叶片呈凹斑、孔洞或缺刻状,严重时仅剩叶脉,该害虫不为害挺水叶片。
1.2 形态特征
①成虫 体长7~9mm,翅展16~22mm。静止时体翅呈三角形。雌蛾体背呈黄褐色至褐色,腹面灰黄褐色;雄蛾淡黄褐色。头部及胸部淡褐色,触角灰褐色。腹部背面有黑褐色宽带。前翅暗茶褐色,各横线白色。基横线断续、不明显;内横线弯曲波纹状;中横线在中室下角附近向外突出;外横线近翅前缘部分呈“M”状弯曲;外横线与中横线之间色浅,有白色纹;亚外缘线白色,前缘1/3处向内突出;外缘线较细,暗茶褐色,内侧稍白;前翅缘毛灰白与暗褐色相混,中央有暗褐色线。后翅色泽同前翅,多呈黄褐色,前缘及内缘白色。
②卵 椭圆形,长径0.4~0.5mm,短径0.3mm,表面光滑无明显刻纹,乳黄透明状,有黑色眼点。
③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14mm左右,各体节多皱褶,体黄绿色,由前向后渐淡,头部红褐色,前胸背板黑褐色,臀板呈马鞍形棕褐色,腹足短。
④蛹 雌蛹体长7.8~9.0mm,雄蛹体长6.5~7.5mm,纺锤形,棕色,背面较腹面色深。复眼黑褐色。第3、4腹节两侧各有1个明显圆形突起的几丁化气门,翅芽可达第8节,第4、5、6节背面后缘有3条深棕色带。
1.3 生活习性
长江中下游地区褐萍水螟1年发生5~6代,浙南地区1年发生7~8代。以不滞育幼虫在绿萍、水萍和青萍等虫苞内越冬,气温高时仍可取食。翌年3月底开始出现成虫,并进行产卵,幼虫在6~7月发生最多,为害最大。
成虫20:00左右羽化最盛,白天栖息于菱田周围作物及杂草基部,或静伏于菱等植物之上;傍晚时开始活动,以午夜前最盛;白天受惊可作短距离飞行;趋光性强。羽化当晚交尾,次日开始产卵,产卵时腹部末端浸于水中,伸出细长的产卵管将卵散产于寄主叶反面。初产卵不饱满,近孵化时呈饱满半透明状。卵孵化要求在水中进行,不能裸露于空气中。初孵幼虫多爬到萍体内啃食嫩叶,不久吐丝缀成小虫苞,匿居其中。幼虫活动力弱,昼夜均可将头胸伸出虫苞觅食。幼虫6龄,于虫苞内吐丝作薄茧化蛹。
2 防治方法
2.1 农业防治
菱收获后清洁田园;菱种植前深翻土壤;菱生长季对田间满江红、绿萍、青萍等水生杂草进行田间防除,以减少虫口基数。
2.2 物理防治
田间设置频振式杀虫灯或太阳能杀虫灯对成虫进行防治。
2.3 化学防治
菱生长前期浮叶出水前如为害严重,需进行化学防治,施药前须放低水层。
可选择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25%杀虫双水剂5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2000倍液、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500倍液等进行喷雾处理。
(本文配有彩图,详见彩色插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