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厢记》中主要人物的侠义形象分析
——以张生与红娘为例

2019-03-20樊怡君

传媒论坛 2019年17期
关键词:侠义老夫张生

樊怡君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上海 200000)

一、引言

本文的主要研究问题是随着时代的演变和思想的进步,以《西厢记》中的具体案例分析张生和红娘作为“西厢故事”的两位主人公,在个性、形象、地位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本文采用的主要是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本文主要依据《金圣叹批本西厢记》,形成了对张生和红娘的印象,有助于了解研究对象的全貌。

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张生红娘形象演变的原因;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分别详细阐述了张生和红娘的侠义形象,以供读者从绮丽婉约的人物形象中跳脱出来,从而能够更完善地分析两位主人公的侠义形象。

二、张生红娘形象演变的原因

张生和红娘的形象最早出现于唐朝元禛的《莺莺传》中,但前者是一个负心汉,而后者不过是低贱婢女。《莺莺传》通篇也讲述的是一个寒门书生对没落士族少女始乱终弃的悲剧爱情故事,没有高深的思想境界。

而张生和红娘到了元朝王实甫的笔下,一个变成了有情有义的志诚情种,一个则完全从社会底层的侍女形象跳脱出来,变成新风气下勇敢热情的新女子。《西厢记》两位主人公形象发生巨大变化有两点主要原因:

(一)生活时代风潮的演变

作者生活的元朝,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十分突出,科举考试停止了,“士”地位由传统的“四民”之首,变为芸芸众生。社会地位虽然降低了,但他们深入了世俗,真正了解平民的心声,从而能吸收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将其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张生对封建爱情的反抗,红娘对权贵阶层的斗争正好顺应了那个时代人们反对封建压迫的风潮,它是元代广大受剥削劳动人民的共同愿望。

(二)作者思想观念的进步

不同于那些阳春白雪的上等士族,终日歌舞升平不理百姓疾苦。王实甫混迹于风月营、莺花寨、翠红乡中,对世俗生活十分熟悉,他的作品也体现了通俗的文学艺术之美。张生和红娘形象的演变,与作者思想观念的进步有关。

三、张生侠义形象分析

(一)侠义形象之一:兼济天下的文章山斗

与西厢记里后来许多绮丽婉约的小词相比,在卷一一折中,张生在九曲黄河边吟诵出的《油葫芦》和《天下乐》这两段词不仅直接体现了张生的满腹才华,也从侧面表现出他治国理念和侠肝义胆。

《油葫芦》这段词,正是“借黄河以快比张生之品量”,与曹操的《观沧海》在气势、格局和意境上如出一辙。其中“竹索揽浮桥,水上苍龙偃。东西贯九州,南北串百川”这段词实指张生博览的知识纵贯东西南北,乃是人中龙凤,并非像传统儒生缩居一隅。

在《天下乐》这段词中,“滋洛阳千种花,润梁园万顷田”看似是在写黄河之水流入京城滋养城中花卉,实则指张生有宏大的政治抱负,他希望在自己的辅佐下,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正是由于这份侠气,他才能一有了目标,便能如“弩箭乍离弦”。这开头的两端词,极好地诠释了他颇带侠气的个性,也为后文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二)侠义形象之二:胆识过人的志诚侠种

从上述我们可以得知张生并非一介文弱书生,内心实则充满侠义之气。所以日后当他爱上莺莺的时候,这股侠义之气也贯穿到了爱情之中。在孙飞虎带兵围剿普救寺之后,张生作为一届文弱书生,居然能挺身而出,在堂上朗声说道:“我有退兵之策,何不问我?”于是,张生一边用缓兵之计,让孙飞虎得知莺莺由于正在服父丧,只能三日之后与他结亲;一边用破敌之策,让惠明和尚送信给同窗好友白马将军,请他速来解围。双重计谋之下,解了白马寺之围。至此,不仅莺莺对自己的心上人的能力多增倾慕,老夫人也不得不亲口承认:“我一家之命,皆先生所活也。”

张生为了莺莺,不惜铤而走险,以智慧头脑突破难关,实在是胆识过人的志诚侠种。

四、红娘的侠义形象分析

与《西厢记》中一直承担重要的张生不同的是,红娘一开始只是充当打酱油的角色,一直到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中,红娘才被赋予了独立的个性。而到了元朝王实甫所著的《西厢记》中,则已经变成了完美人格形象,同时在全剧中的比重大大地增加。她之所以撮合崔莺莺和张生,一方面是出于对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礼数的不满,另一方面也是她本人对于自由平等的爱情的追求。她有着为天下有情人两肋插刀的侠义之气,反映了人民大众对于爱情平等、自由观念的觉醒。

(一)侠义形象之一:热诚无畏的帅女子

白马解围之后,在卷二三折中,莺莺本来满心欢喜地以为自己能与张生结下盟誓,不料天有不测风云,母亲赖婚,逼迫两人以兄妹相称。红娘让张生在西厢弹琴,再让莺莺到西厢烧香听琴。让两人的心在世俗的阻碍下越来越近。

在张生跪下乞求红娘之后,红娘积极地为张生出主意道,让他晚上趁自己与莺莺在花园烧香时弹奏一曲,借此亲近喜爱琴音的小姐。当莺莺还是犹豫不决时,红娘连续抛出三个感叹句“小姐,没奈何,去来,去来!” “小姐,我们去来,去来!” “小姐又立住怎么?去来,去来!”鼓励莺莺克服心理障碍。若没有红娘的鼎力相助,张生虽积极主动也未必能得到接近莺莺的机会。而莺莺作为养在深闺的大家闺秀,纵然仰慕张生,也只是有心无力。

在面对来到普救寺抢婚的郑恒时,红娘与他展开了正面交锋,斥责他是“小人浊民” “寸木马户尸巾”。当郑恒搬出“我祖代是相国之门”的身份,企图压倒红娘时,红娘指出“你须是郑相国嫡亲的舍人,倒像个孙飞虎家的莽军。”她面对权贵阶层,不卑不亢,一个敢说、敢做、敢当的女性形象跃然纸上。

(二)侠义形象之二:聪敏机智的慧女子

卷四二折的“拷红”是全剧最经典的部分之一,也是最能体现红娘智慧的部分。在被发现红娘帮助崔张二人互通款曲后,面对老夫人的淫威,红娘毫无畏惧之色,抓住老夫人的软肋,反唇相讥道:“当日孙飞虎围白马寺时,夫人曾经许诺把女儿嫁给能够退军的人。张生如果不是仰慕小姐,为什么要无端端来献策呢?现在孙飞虎已退军,大家平安了,夫人吃水就忘了挖井人,可谓是大大地失信于人。” “信者,人之根本;人而无信,大不可也。”使得老夫人无言以对。

她接着把二人郎才女貌且私下已暗度陈仓的事实告诉老夫人:“君瑞又多才多艺,姐姐又风流。彼此无夫无妇……一对儿佳人才子,年纪又敌头。” “经今半载,双双每夜书帐里宿,已恁地出怪丑泼水再难收。夫人休出口,怕旁人知道,到头赢得自家羞。”此时红娘已经逐步占据上风,她并没有继续讽刺老夫人,而是点到为止,转而提出了解决方法:“君瑞是尚书的子,姐姐是相国的女……姐姐是倾城色,张生是冠世儒。咱姐姐消得个夫人做,张君瑞异日须乘驷马车。”一席精彩的发言终于使得老夫人败下阵来,不由得感叹道:“贤哉!红娘之论!”

“拷红”篇是红娘占据绝对主角的一个篇章,也是最为老百姓津津乐道的一篇,因为它代表着社会底层人士终于拥有了自己的话语权。

(三)侠义形象之三:豁达大度的爽女子

在红娘协助崔张争取爱情的过程中,她也遭遇过误解。毕竟她不过是老夫人安排在莺莺身边一位低贱的侍女,崔莺莺一开始对红娘并不友善。当红娘为莺莺送来张生的书简时,莺莺感觉自己的隐私被窥探,她怒斥红娘道:“这东西那里来的?我是相国的小姐,谁敢将这简帖儿来戏弄我?”不仅如此,在日后莺莺给张生传书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出于提防,她在信里写给张生的内容和莺莺告诉红娘的内容是不一样的。红娘因此感到心寒,她叹道:“您会云雨闹中取静,我寄音书忙里偷闲。”

张生在得知简帖并未得到莺莺青睐时,一度认为是自己给红娘的“好处”不到位,于是他对红娘言道:“久后多以金帛拜谢小娘子。”此时的红娘感觉自己的人格受到了质疑,她愤怒地还击道:“先生的钱物,与红娘做赏赐,是我爱你的金货?我虽是个婆娘但有气志!”

虽然在前期,三方都经历过猜忌和怀疑的时期,但红娘依然能以宽容的心态来包容这些问题,并且不遗余力地为崔张二人奔走,最终促成二人的美满姻缘。

五、结语

作为元杂剧的集大成者和里程碑之作,《西厢记》在故事情节、思想境界、语言运用以及人物塑造上都远超前朝之作。张生和红娘作为西厢记中的灵魂人物,他们形象中侠义赤诚的一面在王实甫的笔下被充分地展示了出来,在不断进步的时代主流思想和不断完善的道德观念的洪流下,逐渐被赋予不可代替的艺术价值和精神境界。

猜你喜欢

侠义老夫张生
郭沫若的侠义观新论
坦然面对别人的挑剔
坦然面对别人的挑剔
《红楼梦》中侠义抒写述论
坦然面对别人的挑剔
雷打冬
雷打冬
张生题字喻客
唐代侠义小说中的竞技活动
展浩然之气,昭侠义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