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新闻专业教育的困境与思考
2019-03-20徐佾夫
徐佾夫 喻 超
(湖南科技学院,湖南 永州 425100)
当前,新闻传播行业变化巨大,数据新闻、媒体融合打破了传统格局,这种变化也相应的对新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新闻教育肩负着培养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的重任,其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将来新闻宣传工作的质量。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一些高校做出了有益探索,然而,一些地方院校的新闻专业基于诸多现实困境,未能较好地适应这种传媒环境与传媒教育环境的转变。
一、我国目前新闻专业教育的现状
据统计,1994年以前,全国新闻学类专业点为66个;1995年到1999年间增加了58个专业点,2000年到2004年,又增加335个专业点,平均每年增加70个,增加数量较大;2005年已有661个,即新增202个专业点,其中新闻学209个、广告学232个、广播电视新闻学146个、编辑出版学50个、传播学专业点24个。在这段时期,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确实较快,但是,高校方面还是过高地估计了新闻事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造成新闻学类专业点数量大增、招生规模扩大的情况。2005年之后,新闻学类专业点增长放缓,但总量依然较高,截至2017年,全国有681所高校开设了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专业点数量高达1224个。以湖南为例,目前开设了新闻类专业的本科院校在15所左右,除几所部属、省属重点高校外,其他均为地方性高校。地方性高校热衷开办新闻类专业是造成新闻类本科专业点增加的重要因素,也成为了新闻专业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二、地方院校新闻专业教育的困境
(一)实践环节教学场景单一,缺乏实战机会
新闻教育应该是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但当前普遍储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新闻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但过于偏重理论将导致实践能力偏弱。新闻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练”出来的。笔者所在院校近年对新闻专业的实践教学越来越重视,实践课程比重增加,学生得到了更多的训练机会。但是同时,实践教学中教学场景单一的情况尤为明显,主要依靠授课教师创设、模拟新闻事件与场景来展开实践教学,教学场景单一。而且这样的虚拟场景跟真实的新闻现场具有较大差异,如此一来,学生的实践效果受到限制。
在部分新闻专业的课堂中,实战机会比较缺乏,尤其是像《广播电视采访与写作》《电视现场报道》《电视摄像》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实践教学受到了很多条件的限制,基本只能将实践场所安排在校内。但校内新闻事件的发生时间节点与教学安排可能并不一致,教学安排也不能随意更改,导致了学生课堂实践中实战机会缺乏。虽然,一些院校鼓励利用课堂或课外在校外开展实践,但在校外实践中教师需要指导的学生过多,也将导致效果受限。
(二)校媒合作未能深入,实效有限
“校媒合作”,是高校与新闻媒体合作的一种方式,对于高校来说拓展了学生的学习平台,目的是通过媒体见习、实习等方式,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新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但目前部分地方院校的“校媒合作”仅仅限于实习基地的设立,双方没有就人才培养方式形成长期的共商机制。地方媒体仅仅是地方院校新闻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除每年接收一批实习生或派出一两位记者、编辑充当外聘教师,媒体、学校之间的探讨交流有限。另外,由于地方媒体本身的发展问题,一些学生不愿意到地方性媒体实习,也导致了双方合作难以深化。
(三)教师队伍结构较单一,“双师双能型”教师稀缺
目前,地方院校虽然大力引进师资,但仍然难以改变师资结构单一的现状。新闻专业的师资主要还是来源于高校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从学历来看,这是一支有较高理论学术水平的队伍,但新闻专业的教育教学不能单纯只讲授理论。缺乏具有业界经验的教师是目前地方院校的普遍问题,以笔者所在地方院校为例,新闻专业专任教师30余人,具有业界经验的教师为5人,“双师双能型”教师稀缺。另外,从教师队伍的专业构成来看,还有部分院校大量专任教师是由汉语言文学等相关专业教师转型而来,这也给新闻专业教育带来了一定限制。
(四)专业建设与媒介发展脱节,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脱节
在地方院校中,部分院校的新闻专业办学时间本来就不长,甚至有一些是新办专业,本身的专业建设还不成熟。在媒介环境不断变化的今天,一些院校只能频繁更改培养方案来应对。甚至一些院校为追赶媒介发展的脚步,仓促开设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出版等新闻传播类新兴专业,而师资、实验室等配备根本无法适应人才培养。
媒介融合、数据新闻等行业热点,使传统的新闻专业教育受到挑战。一方面传统的“采写编发”的新闻生产流程已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中央厨房”式的采集、分发模式;另一方面,当前的新闻专业毕业生并不受媒体青睐。基于媒介融合的大背景,文史、法律、经济,尤其是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等领域的人才更受媒体欢迎。“技术全能”与“知识复合”型的新闻传媒人才市场需求与传统新闻教育之间的矛盾凸显。但部分地方院校新闻专业的教学模式基本还停留在传统媒体时代,课程设置没有任何变化。另外一部分地方院校虽然认识到了巨变的媒介环境,开设了相应的课程,但师资缺乏。以地方性院校湖南科技学院为例,该校近几年在课程设置方面根据形势作了调整,比如新开设了《融合新闻》这门课程,但授课教师本身却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的教育培训,甚至都没有业界经验,导致教学主要停留在理论阶段。另外,在当前H5大行其道的情况下,该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还没有开设相关课程。
三、走出困境的思考
(一)依托校园媒体、新闻资源丰富课堂实践
当前的高校都拥有自己的校园媒体,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一应俱全。新闻专业教学,应该以校园媒体为基础,打通校内实践平台。地方院校的新闻专业要改变教学困境,首先就应该从内部入手,获得学校层面的支持,校园媒体的工作人员应以新闻专业学生为主体。校园媒体一般由校园电视台、广播站、校报、网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众号等组成,人员的需求也较大。因此,地方院校应充分发挥各个校园媒体的优势,整合不同媒体的资源和功能,全方位地为新闻专业实践教学提供平台。同时,学校应该在课程安排上给予授课教师一定的自主权,教师可以根据一些既定的学校议程,安排学生在校园重要新闻事件现场实践。对于个别突发型校园新闻事件,授课教师也可以调整教学时间安排,让学生在更为真实的新闻现场得到锻炼。
(二)加强“校媒合作”,善用媒体资源
从地域上面来讲,地方媒体具有天然的接近性,校方与媒体之间首先可以从课堂教学方面入手,探讨合作的可能性。可以选择个别操作性强的课程开展改革试点,将课堂搬到媒体。另外,地方院校应该争取本地宣传部门的支持,与本地媒体达成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培养新闻专业人才。学校应做好学生实习的动员组织工作,引导学生改变观念,从地方媒体开始积累经验。学校在建立实践基地时,也应该转变观念,除了地方政企宣传部门、传统媒体外,还应充分考虑新媒体行业,不断拓宽专业实践平台。
(三)优化师资结构,改善教学水平
针对当前师资队伍学历较高、实践能力较弱的情况,地方院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素质能力的培训,为教师提供校外的、短期或长期的实践平台。尤其是应该寻求当地宣传部门的支持,选派教师到地方媒体任职,到新闻一线去进行锻炼。同时,学校在选人、用人上应该加强实践型人才的比重,加大引进或聘请资深传媒人才的力度,以从根本上改变新闻专业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的情况。
(四)合理设置专业课程,适应媒介发展
地方院校课程设置上,要从学校的实际、媒介发展现状、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开设一些实用和与行业需求相适应的课程。尤其是针对当前“技术全能”与“知识复合”的理念,要开设相关软件课程,要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扩充知识广度,同时还要开展人文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结语
媒体是新闻传播的重要环节,而新闻专业教育是支撑媒体发展的重要前提,可以说新闻教育决定了未来媒体的发展。要提升地方院校新闻专业的教育质量,需要社会、媒体、高校的协同努力,直面以往和当前新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当前媒介环境,选择合适的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