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看李安的融通之道

2019-03-20

传媒论坛 2019年10期
关键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李安老虎

和 玲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

通常在人们眼中李安是个擅长拍摄情感表达类电影的导演,无论是东方家庭情感的“家庭三部曲”,还是西方资产阶级情感的《理智与情感》《冰风暴》,又或者是边缘人群情感的《色戒》《断背山》等,他总会娴熟运用传统视听语言技巧,把故事讲得晓畅明白而又让人感叹唏嘘。题材多样、情节细腻、情感动人、东西方视角差异……人们给他很多标签,然而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以下简称《少年派》)之前,这些标签都和“技术控”毫不相关,可以说李安首次拍摄3D电影《少年派》是一个明显节点,让人们认识到这个儒雅东方面孔的导演探索和运用高新电影科学技术的一面。

就像当年人们很意外拍摄《大白鲨》《侏罗纪公园》等商业大片的斯皮尔伯格制作出一部《辛德勒的名单》,人们同样很意外《少年派》这部炫目奇幻、视觉奇观不断的高科技电影是出自文艺片大师李安之手,毕竟一直以来他的电影手法总体上被公认是质朴自然的。而《少年派》的电影表现手法则通篇高精尖技术无疑,影片“总共有690个特效镜头,电影全片时长1小时59分钟,特效镜头就占到了1小时26分钟”。

李安是个深谙融通之道的导演,他所有作品都有受东西方文化交融滋养的痕迹,也能看出他熟练运用东西方叙述语言和方法的能力,而在《少年派》这部电影中,李安更将融通之道发挥到极致,从技术手法到主题思想都彰显了他融会贯通的本事。

一、技术与艺术的融会贯通

3D电影技术出现得很早,第一次进入公众的视野是1922年《爱的力量》在洛杉矶大使饭店电影院放映,其后这种技术一直没能掀起大波澜,尽管不乏有长片立体电影,但终究不是主流叙事艺术媒介,3D影片一度只是作为一个特殊影种出现专设放映厅里,比如在游乐园供游客享受各种视觉奇观和“过山车式”身临其境的刺激体验,或在博物馆、展览厅这类场合做一些说明性质的动画演示。2009年被看作“3D数字电影元年”,因为在电影行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阿凡达》出现,3D电影终于引爆了万人空巷的轰动效应。它强大的吸金能力吸引许多人跟风做出很多伪3D电影,把这种技术当作噱头,既达不到娴熟技术应呈现的3D画面,也对电影故事表现力没太大作用,备受观众和业界质疑。

让人们惊呼《阿凡达》之后终于再现3D影片佳作,就是2012年上映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片改编自作家扬·马特尔的同名代表作,讲述了一次不可思议的海上冒险之旅:一个名叫“派”的印度少年遭遇船难,与一只孟加拉虎、一只鬣狗、一只大猩猩及一匹斑马困在一个小救生艇上,鬣狗先后咬死斑马和猩猩,老虎又咬死了鬣狗,最后剩下少年派与老虎在海上共同漂流227天,历经意想不到的生存困境最后获得重生。

故事固然精彩,然而这些故事画面通常都只能存在于人们脑海的想象里,连在以技术见长的好莱坞,都把它看作“最不可能影像化”的作品。毕竟,它同时占据了电影界最难拍摄的三大元素:动物、小孩和水。而且这些元素不是小片段,少年和老虎正是影片最重要的2大“主人公”,而他们俩在海上漂泊的镜头占了总长度的70%!如果按传统方法,这三个元素都不能主观理解和配合导演的意图,难拍至极。

然而,3D和CG合成这些数字技术支撑了李安的挑战,大量拍摄在经过周密设计而建造的水箱摄影棚完成,这个长75米、宽30米、深3米的大水池配有先进的造浪设备,能做出各种情况下海浪(最高达6米);逼真的各种动物画面是以实际动物日常生活图像为基础用电脑制作出来的,数量繁多的动画以及各种合成工作分包给众多特效公司,这些公司包括大名鼎鼎的MPC,Crazy Horse和Look……李安和3000多个工作人员一起刻苦钻研技术,许多都是摸索中得出的新方法。他们的成果集中展现在电影里,获得热衷技术的导演卡梅隆的盛赞。

《少年派》没有止步于炫技,而是让电影的技术性与艺术性融会贯通。如果对比《阿凡达》和《少年派》,会发现同样是壮观的3D电影,《阿凡达》壮丽外表包装下有观众们熟悉节奏和通俗简明情节,故事内核是一个好莱坞常见的类型商业片;《少年派》瑰丽的外观下,也有强大金钱和科技支持的商业片配置,却是让人回味无穷想一看再看的文艺片内核。它使用着艺术电影里常见的那些电影语言,比如隐喻、双关,所讲述的故事是多义性的,不给标准答案,把判断的权利交给观众,于是一部电影引发人们的热议。

这些不同版本源自如何理解影片中最关键的一个点:海上的老虎究竟是少年派自己人格中的一部分,还是真实的老虎?

笔者认为从多处细节看,海上的老虎应该是少年派自己。第一,16分24秒里神父对派说的那句台词“You must be thirsty”,翻译做“你一定是渴了”,也暗指“你一定是Thirsty”,这句话一语双关,揭示了片子的角色之谜,因为Thirsty是老虎的本名,后因表格填写错误而写成了卖老虎之人的名字;第二,52分59秒的镜头也指向老虎是派自己的野性,当大猩猩被鬣狗杀害后,原本害怕鬣狗的派彻底愤怒了,手里挥舞着一把小匕首撕心裂肺的对鬣狗大喊“来啊!来啊!来啊!!!”,与这个声音完全同步,就是画面里老虎从船舱底下冲出来直扑向鬣狗,象征着派愤怒到极致时豁出性命冲上去用匕首杀死厨子,杀母之仇激发了他体内野性(老虎)的一面;第三,01小时24分钟23秒~01小时25分钟50秒,运用“拍摄+绘出的数字画面+刻意剪辑”合成了一组镜头,也象征着少年派就是老虎、他们本是合体的,当时远处的邮轮一直没有听到派的呼救,入夜,他发出最后的一个信号弹,死黑的海面,无比失望的少年趴在船篷上问老虎在看什么?老虎扭头看海,派也趴在船沿上低头看海,画面直接剪到一个老虎在看海面的倒影,有种派照镜子的感觉,通过他(它)的主观视点看到海里的景象,是一组幻化的景象:红色怪物章鱼用许多长足缠住一只大鲸鱼并咬住,大鲸鱼分解成他家的各种动物,怪章鱼长着锋利牙齿张大嘴巴,镜头不断推进、推进,嘴巴里的光颗粒演变成儿时母亲在地上画的莲花,又演变成母亲的脸,最终变成沉在海底的奇桑号大邮轮,镜头再切回来时,是仰拍派趴在船沿的镜头,与老虎看海面的镜头相同的构图,再次增强了照镜子般的感觉。每次即将回到现实社会(第一次对路过的邮轮呼救时和最后被冲到海滩上时),老虎就会隐藏起来,正如人们在社会上会主动掩盖人性中自私野性的一面;这代表罪恶阴暗面的老虎也不敢面对审判一切的造物主,所以当派呼喊老虎在暴风雨中拜见神时,老虎吓得躲在舱里瑟瑟发抖。

由此可见直到片子快结束时,成年派快速说出的另一个版本的故事最接近真相:鬣狗一般的厨子(那稀拉的发型也很像),杀掉像斑马的温和的佛教徒,又杀掉母猩猩般爱子护子的妈妈,愤怒和求生的渴望激发了派内心深处的野性如老虎般冲出来,杀掉了厨子。这是海难后为了活下去的本能,导致一群人相杀相食的残酷故事。

在《少年派》中,大量画面是CG动画与真人拍摄合成的,也有一些画面是全CG动画的。技术不过硬的全CG动画,比如某些国产古装影片里的城池全景画面,一看就虚拟得很假,而《少年派》中的全CG动画几乎以假乱真,画起来又比合成画面省事,比如派在12岁时去亲戚所在的Munnar小镇全貌,画面里展现了同一个小镇画面里,有一个教堂、一个清真寺和一个寺庙,展现了当地三种宗教并存的状况,这在印度这个多宗教国家是非常常见的,生于厮长于厮的少年派,势必会受到各种宗教的启蒙和影响,一个绘制出来的画面轻松而恰如其分地交代了派同时持多种信仰的背景。

除了用在具体情节画面,CG技术在本片里也运用在意味深长的“复现”手法里,比如印度教最重要的万物源头之神毗湿奴,第一次出现时派全家人在河边参加印度教仪式,河水中漂着睡中的毗湿奴的雕像;这个概念第二次出现,是15分27秒开始,绘画家将Munnar茶园背景里的山脊,画成了躺卧着的毗湿奴形象;类似概念的第三次出现,在1小时40分30秒,漂浮在海上的所谓“食人岛”,也是一个睡梦中的毗湿奴躺卧形状,伴奏音乐和着风吹拂树叶的声音,神秘而绵长,像是这熟睡中的神发出的呼吸声。三次出现对应了这个印度男孩要走的信仰之路:他从家族那里遗传信仰,在社会环境里认识信仰,又亲身经历信仰带给患难中自己的休憩、警示和动力。

其中“食人岛”到底指什么也带来许多不同理解,除了笔者认为是“睡梦中的毗湿奴躺卧”这个观点外,还有人说那是派虚弱晕厥后的梦,更有一种解释说那是派母亲尸体的意象,狐獴象征蛆虫、植物根茎象征肌肉、酸液象征强大胃酸,暗指派为求生食用母亲尸体。“一部影片竟然可以引发观众对其艺术意蕴层面进行无穷探索,无论技术还是艺术层面所达到的高度都使《少年派》接近完美……3D为此提供了技术可能,多出的一维拓宽了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人性与神性的表达空间,于是《少年派》终于接近了亦真亦幻、天人合一的融通境界。由此可见,通过3D技术既带给观影者全新的视觉奇观效果,又展示了导演自身想要表达的美学境界,即作为电影作者,他本人对于宗教、信仰、命运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李安成功把新生的电影技术运用在成熟的电影艺术表达方式里,推动着情节发展,描绘出人物(动物)角色变化的轨迹,牵引着观众深入他打造的电影梦境,跟随主人公时而紧张恐惧、时而赞叹万物、时而失望又重燃希望。如果说看完《阿凡达》,卡梅隆让你觉得3D技术就是电影的未来,剧情、深度思考,都要让路给新技术;那么看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李安会让你觉得3D就是电影的一项技术,身临其境的立体感和视觉盛宴,都是为了更好表现艺术之美和人精神世界的体验。

二、东西方各种价值观的交融通达

一向擅长融合东西方艺术表现手法来展现东西方文化融合、冲突的李安,在《少年派》这部印度底色的电影里,再次展现了他设身处地的思考方式、开放包容的心态、驾驭不同题材的能力。

《少年派》粗略一看是儿童文学般简单的冒险题材,实质上非常厚重,涉及哲学、多种宗教、人性善恶、生存理念等价值观,李安却让这些价值观在故事中深入浅出,可以咀嚼很久很久。李安扎实的导演功底让喜欢商业的人看到炫目壮观扣人心弦;喜欢小清新的人看到小情小调;喜欢生态的环保主义者看到与动物和自然的情感;宗教人士看到对信仰的探寻;爱腹黑者则开始讨论人性黑暗。

本片完整而丰富的呈现着李安对这个世界各种观点的融合:自然、宗教、苦难、罪性、救赎、人生意义。这世界上有一类人的看法,他们更希望用理性去认识这个世界(“派”,代表理性、精确的一个词),却又觉得“理性可以认识外部的世界,却无法认识内心的灵魂”(派妈妈的台词),所以这类人更倾向于“好吧也许是有神,不管他是佛、基督还是阿拉”(例如成年派接受作家关于他的多宗教信仰提问时,派回答“人能悔改的神不只一个,而是好多个”还说“信仰犹如一栋房子,有很多房间”),同时他们又觉得人生一切经历,是无人能替代你去面对的,即使是相信有神也不能解决现实的问题。宗教,在派眼里可以从众多门类里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为自己所用,以为这就是信仰神了吗?这是自己在做神。李安接受柴静采访时说“我发觉,就像派一样,我觉得我对信仰,还是有一种向往,可是心里面还是有那头老虎,还是搞不定。”他坦白承认心中的老虎“像野兽一样”,“有一种野性”,而且他自己解决不了。于是我们看到在华丽丽的画面背后,主要是派对于信仰以及自我内心的追寻历程,以及这个少年的心灵成长史。

《少年派》实现了一个美丽童话与残酷现实的融合共存,这个电影耐人寻味的“2个故事版本选择”,电影里说选择相信人与动物一起漂流的故事是选择了相信上帝,那是这个时代某些人时兴的看法:信仰,可以为自己所用,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使自己过得更心安。从信仰的角度来说,逃避内心的黑暗并且将其美化并非跟随上帝,反而是承认自己罪恶一面的人,更容易找到上帝。然而,这世界上有多少人知道自己就是派,知道自己内心深处藏着的老虎。要知道,这老虎每时每刻都在谋划着借机咆哮而出,它最大的快乐,就是让人接受并习惯它的存在,然后一点一点,吞噬人的灵魂。

罪的问题,关乎终极,不要以为用一朵花包裹住,那标志死亡的牙齿就不存在;更不要以为它会像理查德·帕克那只老虎一样随着时间过去事情结束就会消失在树林中。我们究竟该怎么办?电影仍然把问题留给观众自己思索答案。

三、结语

从“父亲三部曲”到《理智与情感》《冰风暴》《与魔鬼共骑》《绿巨人》,再到《卧虎藏龙》《色戒》,还有运用高新技术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和即将上映的采用“120帧+3D+4K+VR”规格的《双子杀手》,每部电影的文化和时代背景不同、影片类型不同,李安却都能在勇于在不断挑战之余,保有自己清楚的印记,外表看来有许多惊喜,内在精神则一以贯之,采用他一贯娓娓道来而人物内心暗潮迭起的叙述方式,依旧在讲述他最爱探索的大千世界里人性深处面临的各种矛盾和冲突。有些导演终其一生只擅长拍一种影片,李安的创作力却在不断创新中涌出新鲜活水,正如他自己说的:“对我来说,最好不要去想个人风格。一想到个人风格,所谓知识障、心魔就产生,个人的东西反而发挥不出来。我诚心地讲,风格是让那些没有风格的人去担心的。”自信的电影艺术家。

猜你喜欢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李安老虎
躲描猫的大老虎
青梅竹马
不做房间里最聪明的人
老虎不在家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象征符号解析
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比较电影与小说的空间叙事
老虎变成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