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在《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2019-03-20杜改仙

传播与版权 2019年8期
关键词:基础教学学生

李 慧,杜改仙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史系,山西 晋中 030600)

优秀影片具有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等显著特点,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艺术和文化价值。利用优秀电影开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教学,丰富了育人手段,落实了立德树人目标。将影视教育与《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尽力向大学生赋能,把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电影教学对《基础》课的积极意义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体验

思想性、理论性、情怀感是《基础》课的重要标志。该课程涉及人生观、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道德观、法律观等综合素质素养类主题。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一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传统的《基础》课课堂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讲授理论、知识体系与脉络,学生被动接受,这种教学方式无法触动学生灵魂,无法实现“内化于心”的效果。加之,与其他思政课相比,《基础》课的理论深度较低,所以学生就认为《基础》课是“浅显易懂”“枯燥无味”的“一堆老生常谈的大道理”,于是《基础》课就遭到“嫌弃”。

而电影教学中,电影营造了人物和情境,提供了故事和情节,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带入感,学习者迅速进入情境,通过体验角色的遭遇和命运,产生共情和移情,在体悟中懂得道理。通过体验对课程主题产生认知、情感、认同以至于达到内化于心的效果,实现《基础》课的主题学习目标。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观影是当代大学生喜欢的休闲方式。与相对严肃的传统授课方式相比,学生更喜欢在轻松、惬意的气氛中学习。电影融合了音乐、戏剧、美术、科学、社会、自然等跨学科元素,电影也是大学生熟悉且易于接受的知识传播工具,对电影进行多角度解读,丰富有趣的未知领域刺激了学生的好奇心并赋予学生充实的获得感。《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和各专题之间不是孤立的存在,如“理想”与“三观”、道德与法治、传统与创新等都有内在的逻辑联系。结合电影能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分析问题,让学生尝到了“打通式”学习体验和满足感,因此电影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电影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大脑处于左右脑交替使用的全脑工作状态,图像、声音、故事情节等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信息的吸收效率会大幅度提升。观影后再进行课程内容的提炼,学习效率会显著提高。而在《基础》课的传统教学中,学生吸收信息往往是通过教师的语言讲述和PPT上的内容,大脑容易疲惫,学习效率低下。

二、《基础》课电影教学体系构建及特色

《基础》课电影教学是完整的课程教学体系。电影教学具备课程教学体系的所有元素。电影教学中的电影与其他教学设置在内容和情意上要互相配合和呼应,结合电影独有的直观、形象和跨学科属性,产生传统授课媒介和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多维度教学效果,提升《基础》课课堂教学实效性。

(一)《基础》课电影教学的构建

《基础》课电影教学作为一个完整的课程教学体系,包含很多元素和严密的流程。电影教学绝不是电影欣赏课,也非单纯的观影活动。完整的课程教学体系应具备顶层设计、教学目标、教研团队、教学方式、教学资源、教学过程、评价方法等诸多元素和步骤。

(二)《基础》课电影教学的特色

1. 有力的顶层设计。《基础》课电影教学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根据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和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及《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等文件而进行、为提高《基础》课教学效果的有益探索。

2. 明确的课程目标。《基础》课电影教学,不同于一般的观影会或者电影欣赏课。通过电影教学,要使学生学习到知识,增长见识,坚定理想,厚植情怀,修养品德,增强素质,锻炼能力,提高审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律观,做一个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承担起民族复兴的大任。

3. 严格的影片遴选。教学影片的遴选是开展电影教学的前提。《基础》课电影教学中影片都是严格选定的。

影片遴选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相关性原则。以《基础》课涉及的主题为依据选择影片。基础课中涉及的专题包括思想、道德、中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律等,具体包含人生、幸福、生命、顺逆、信念、爱国、创新、文化传承、理想实现、职业、善恶、爱情、结婚、家庭、正义、公平、秩序等。选择的影片必须符合基础课的主题。(2)思想性、理论性、政治性原则。移动互联网时代,随处都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影视作品和短视频。来自各种渠道的影视作品中,有些不适合大学生认知特点,有些价值观和道德标准严重错乱,有些弥漫着拜物教和消费主义色彩,有些充斥着不良社会情绪,甚至有些还包含着某种极端思想。因此,在选择影片时一定要严格遵循思想性、理论性、政治性原则。(3)延展性原则。影片蕴含知识、审美、对人生和生命的思考,具有现实意义,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4)无害原则。影片无情色、暴力和重度伦理情节,是大众普遍能理解和可接受的。

影片来源和渠道:影片遴选工作由电影教学团队集体商讨,并向学生广泛征集意见。这样电影教学的针对性和受欢迎度会提高。中央和地方国家宣传部门推荐和指定的红色电影、主旋律电影在《基础》课的教学中就是很重要的影片资源。

影片的剪辑处理:影片选定后要进行适当剪辑和编辑。对于个别影片,比如时间过长或影片中有与课堂主题无太大关系的情节、镜头,要在前期进行适当的剪辑处理,以保证观影和授课质量。

4. 专业的教研团队。教研团队分“幕后”和“台前”两块。“幕后”人员主要工作有影片遴选及剪辑、课件及教案模板制作、设计问题和活动环节。“幕后”人员应具备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伦理学、现代信息技术能力以及电影素养。“台前”人员即实际组织《基础》课课堂教学的专任老师,其接受过教研团队的培训,演练过电影教学流程,掌握了电影教学基本要求。主要工作包括放映影片、组织观影;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或游戏;课堂行为的干预;深入剖析电影,负责《基础》课理论内容的讲授、总结与点评,引导学生思考;升华教学主题,布置课后作业,发布课程预告,收集学生对课程的反馈等。

5. 巧妙的课堂提问。提问是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优化提问环节能提高整个课堂教学质量。提什么问题以及在什么时机提问,针对什么提问,开放性还是封闭式提问等均非常重要。《基础》课电影教学的每个问题均在契合《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前提下,结合观看的影片,按照“全局性理解”的四个维度筛选出10~15个问题。以学生关注和困惑的问题为切入点,采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链,通过热烈的讨论和有趣的游戏答疑解惑,学生认知不断深入,教学内容不断升华。延展了教材的深度,拓展了教材的宽度,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视野分析问题,使课程专题容量倍增,极大增强了学生的获得感,提高了教学效果。

6. 逻辑的教学步骤。《基础》课电影教学分六个步骤:课题导入—欣赏电影—层层递进的提问—讨论或游戏等活动—课程总结—课后作业。在观影前提出几个与教学主题相关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影,告知学生在观影后会以小组形式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与分享。欣赏影片时学生可以将自己调整到最佳观影状态,在观影过程中用关键词记录印象深刻的情节或台词。观影结束后,教师层层递进地提问,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这些问题开展讨论,并采用头脑风暴的方法归纳本组的观点看法。讨论完毕,教师可以用总结和点评的形式对知识、理论进行深入剖析和讲授。最后布置课后作业,提出行动建议。

7. 丰富的内容延展。《基础》课电影教学不同于电影赏析。电影赏析主要是从电影制作和拍摄角度等方面进行分析。而《基础》课电影教学每期都围绕教学主题展开。而且在讨论主题时,还会进行丰富的延展。面对复杂的未来,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才是重要的,是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答案集于具有普遍重要性的综合能力上,《基础》课电影教学,在知识内容的学习中穿插综合能力引导和培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内容,学生不仅能获得信息,还能理解信息,不仅理解知识本身,还能以知识为理解工具,形成批判性思维能力,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所以,《基础》课电影教学从社会话题、知识领域、情感问题等多角度延展,培养学生应对未来的能力。

8. 有效的课后作业。大部分观影课的课后作业是写观后感。学生往往从网络上复制影评,不会去践行本次课程的内容,知与行依然脱节。而《基础》课电影教学的课后作业为行动建议。该环节提供了一个行动转化的契机,可以督促学生去践行课程内容,学生对行动的承诺可以促发内心来改变自己的行为,以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

三、《基础》课电影教学实例

下面是《基础》课第六章“学法懂法守法用法”选用电影《十二公民》开展的电影教学实践。

第一,影片选择。选择电影《十二公民》的原因。该影片于2014年10月26日夺得第九届罗马国际电影节“马可·奥列留”奖,成为首部摘取该电影节最高大奖的中国影片,同时该部影片也深受大学生喜欢。影片的主题和教学主题契合。该片通过12名不同身份的“模拟陪审员”围绕着“富二代弑父”案件真相问题展开激烈辩论,在情感和理性的较量、法治思维和习惯性思维的对比中,用理性还原真相,引发了关于民主、法治、社会的相应思考。该部影片中的十二个公民,每个人的经历与故事不同,凑在一起便是当下中国社会公共讨论常有的样子,折射出当下中国社会心态中常有的所有微妙、也最危险的情绪:贫富差距、地域差距、公平正义、明哲保身,所有喧嚣的社会新闻背后能体察到的情绪。这些是时下大众关注的现实。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全局性和批判性思维,激发更深入的思考,符合影片遴选延展性原则。电影时长1小时40分,和课堂教学时间吻合,能保障完整的观影。

第二,教学预告。在本次上课前一周已经通过公众号给学生发了课程预告,告知学生本次课的主题是“什么是公正”以及分组要求和安排。

第三,教学过程的展开。以“什么是公正”的问题导入课程,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影、思考、记录,观影完毕后,回忆影片。教师通过提前制作的课件和图片展示影片中的人物,递进地提问及讨论:你最喜欢和最不喜欢那个角色?为什么?你们觉得富二代有罪还是无罪?为什么?影片中大家是如何达成一致意见的?富二代是否有罪的证据有哪些?为什么这些证据都被推翻了?怎么推翻的?影片中的8号陪审员是如何说服大家的?

第四,学生讨论。在激烈的讨论交锋中形成了观点碰撞,对主题有了感悟。

第五,教师讲解。教师讲解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的区别、法治思维和感性思维的区别、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和理念。结合影片简要介绍陪审团的制度、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区别,等等。

第六,课后总结。通过观影、思考和讨论,学生们明白了:法律必须公正,否则万分之一的误判,对当事人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的灾难。在今后的生活中自己也要保持公正、不偏袒,不歧视。本专题的核心理念“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得到普及。

第七,布置作业,提出行动建议。列举生活中遇到的你认为不公正的事情,你是怎么处理的?如果别人观点和你不一致,如何说服别人?并进行尝试。

通过本次主题电影教学过程,学生对法律及法律程序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实现了法治观内容教学的目标,升华了教学主题。

四、《基础》课电影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虽然教学团队制作了现成的、可复制的教学课件、教案,选定了电影,但授课教师必须提前备课,提前观看影片,熟悉电影情节以及与《基础》课内容相关的元素,以便在教学中能应对突发情况。

其次,《基础》课电影教学不是电影欣赏,电影是《基础》课教学的手段。教师要充分预见学生对电影的过度沉浸,并采取必要措施进行干预和引导。

此外,应该充分预见电影教学在实践操作中会遇到的问题:如何在固定的课堂时间内把握课堂节奏,既保证观影,又有供学生充分讨论的余地;如何应对因观影设备等硬件故障打乱电影教学安排;教学影片从什么渠道获得、如何获得,以及课堂放映是否涉及侵权;等等。

电影教学不仅是《基础》课常规教学的补充,而且是一套完整、严密的教学体系。虽然在具体实践操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但却是《基础》课教学改革的一种有益的尝试和创新。

猜你喜欢

基础教学学生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赶不走的学生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学生写话
“五抓五促”夯基础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