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膳文化对外译介和传播策略浅议
2019-03-20李璐瑶刘念文谢粤湘
李璐瑶,刘念文,王 芬,谢粤湘
(湖南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8 )
中医药膳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将不同药物与食物进行合理组方配伍,采用传统和现代科学技术加工制作,具有独特的色、香、味、形、效,且有保健、防病、治病等作用的特殊膳食。[1]
作为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膳早已融入日常饮食,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将中医药膳及其背后的健康养生、药食同源理念对外推广,提高他国人民对中医药的认知度和接收度,弘扬中医药文化,促进人类健康意义深远。加强中医药膳文化的翻译和对外传播是提升中医药国际影响力的有力手段。
一、药膳译介实证研究
(一)药膳译介现状
饮食具有文化性,各民族的饮食存在很大差异,如何将中医药膳以其他国家和民族接受的形式进行传播,同时又保持中国文化自身的特点,值得深思。
从目前可得的相关文献来看,不少传统医学典籍都有了较为权威的译本,研究者也不少。而中医药膳文化的译介却还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药膳的对外传播。目前,关于药膳文化译介的研究大多数集中在从跨文化的角度对归化、异化等翻译策略运用,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如有研究者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分析药膳名称、成分、烹饪方法、功效等四个重要因素的翻译;[2]还有研究者尝试将文化差异和不同语言的文化特征结合进行药膳文化的译介。[3]然而,以中医药膳文化的对外传播实践为基础的译介研究还不多见。
(二)中医药膳文化译介实证研究
基于前述研究现状,为更好地进行中医药膳文化的对外推广,我们以湖南中医药大学留学生为对象,以问卷调查和药膳品鉴会的方式进行了相关实证研究。
在品鉴会展开前,通过问卷星平台将英文版问卷精准投放到本校留学生QQ群,对留学生的背景及其对中医药膳的认知度和接受度进行调查;对药膳品鉴会所备药膳的名称、配方、功效、相关典故等进行资料翻译和准备;通过留学生QQ群投递英文版电子邀请函,列明品鉴会目的、简要介绍所备药膳食品,以及活动时间地点等情况,邀请留学生亲自参加体验并完成现场问卷调查。
2018年5月13日,一场小型药膳品鉴交流会在本校正式举行。品鉴会提供了糕点、茶饮、羹粥、煲汤等四种类型的药膳,包括玉延蛋糕、鲜花饼、系列曲奇(山银花曲奇、芦笋曲奇)、系列茶包(美白淡斑茶、荷叶山楂薏米减肥茶、山楂金银菊茶、玫瑰柠檬茶)、银耳莲子枸杞羹和归参炖母鸡等10道药膳。留学生品尝各色药膳,之后再次以书面问卷的形式了解其对药膳口味、“中医药膳”的翻译以及药膳传播意愿和建议等信息。
在研究过程中形成了不少英译材料,为本文的翻译策略分析和讨论提供了重要的素材来源。
二、药膳译介策略
(一)直译、意译,分门别类
据观察,不少译者在进行药膳名称翻译时往往更加推崇意译,认为意译更加贴近受众。由于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内容,意译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从而有助于提高异文化读者的阅读舒适度。相反,直译是采取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者习惯方式来传达原文内容。这种方式更多考虑到了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刻意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和反映源语言的文化特征和语言风格。[4]
我们将中医药膳归纳为以下几类:普通类、术语类、数字类和文化类。在对中医药膳名称进行翻译时,不宜机械地套用直译与意译两种方法,而应将各种类型分别讨论,看何种译法更优。
1. 普通类药膳。普通类药膳是指药膳名称由药膳配方直接构成,如银耳莲子枸杞羹、归参炖母鸡等。在翻译过程中,笔者将银耳莲子枸杞羹处理为Chinese wolfberry, lotus seed & tremella soup,归参炖母鸡处理为Stewed hen with angelica and codonopsis pilosula。两者均采取直译法,从中文药膳名称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到药膳的组成。在译介时,通过采取直译法将配方一一对应翻译,国外受众能直观地了解药膳组成、信息完全对等。这样的处理方法适用于配方较为简单的药膳。但这种译法也有不足之处:仅仅通过名称,受众对于药膳的功效可能并不太清楚,因而有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受众的对症选择。
2. 术语类药膳。术语类药膳是指药膳名称中包含有中医术语的药膳,如“生津茶”“清络饮”等。大多数情况下,术语类药膳的配方组成往往较为复杂,如若直接将配方中所有成分均一一对译在名称中列明,则会显得过于冗长。因此,术语类药膳名称的翻译可采用直译加注法,即将名称中的中医术语直接进行翻译,同时可进行加注,补充介绍该药膳的配方。例如在翻译过程中,可以将“生津茶”译为Fluid-generating tea(Chinese olive, dendrobium stem, camomile, bamboo shavings, ophiopogon tuber and mulberry leaf ),“清络饮”译为处理为Channel-clearing tea (fresh lotus leaf, luffa vegetable peel, honeysuckle flower, watermelon peel, hyacinth bean flower and bamboo leaf )。这样的处理能突出药膳的功能,彰显译者对于中医文化的自信,同时也有助于受众更好地接收源信息。
3. 数字类药膳。数字类药膳是指药膳名称中含有数字的药膳。中国汉字文化博大精深,有些药膳配方多样,而这些药膳的配方归属于同一类别的功效,可以用一个数字加以概括,如“十全大补汤”。“十全大补”表示该药膳包含10种药材,其主要功效为补益。如将“十全进补汤”处理为Nourishing Soup with Ten Medicinals,并对此进行加注列明药膳中用到的10种中药材,方便受众参考。类似的药膳名称还有“二花调经茶”“小儿七星茶”“八珍糕”等。在对这类药膳进行翻译时,均可考虑采取直译加注法。
4. 文化类药膳。文化类药膳是指药膳名称独具中国文化内涵,由一些在外域文化中没有的词构成。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文化特色词汇无法做到完全对等的翻译。文化空缺虽然给译者的翻译带来了挑战,却为译者传播和弘扬中国特色药膳文化提供了诸多思路,应寻找最契合的翻译策略,保留中华文化底色,彰显文化自信。
文化类药膳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药膳配方多的,如“琼玉膏”“长生固本酒”等;另一种是药膳配方少的,如“青龙白虎汤”“水芝汤”等。
在对配方较多的文化类药膳翻译时,可考虑直译加注法,如将琼玉膏处理为Qiongyu Paste,之后再写明配方中的6味中药。
在对配方较少的文化类药膳进行翻译时,可采用意译法,即将名称中的文化特色词替换为药膳配方。如“青龙白虎汤”配方为鲜青果和鲜萝卜,按该法即译为Chinese olive and turnip soup,药膳组成直接可见,对异文化的受众更“友好”,但也使中国文化的特色受到一定程度的减损。
又以本研究品鉴会中的“玉延蛋糕”为例。在唐代中医学经典著作《备急千金药方》中,孙思邈有如下描述,“薯蓣生于山者,名为山药,秦楚之间名玉延”。[5]还时常可以在众多中医相关文献中见到“玉延”一词。在对“玉延蛋糕”进行翻译时,可按上法译为“yam cake”,但最后我们却没有采用该译法。因为山药虽然世界各地都有,但“玉延”一词却承载着中国历史文化内涵。因此后来采用了直译加注法处理为“Yuyan cake (yam cake)”。
这种译法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保真”处理,让目的语受众接触到玉延蛋糕时,就会不单单想到这是“山药做的蛋糕”,还能想到联想到“一种中医药膳”。这样能更好地体现中国文化的自信,于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而言,也是值得考虑的一种译介思路。基于同样的考虑,“青龙白虎汤”则可译为Black Dragon &White Tiger soup(Chinese olive and turnip soup)。
(二)多维分析,重点切入
中医药膳文化的翻译还应多维分析, 突出重点,提高译介效益。
1. 以“中医药膳”的翻译为例。“中医药膳”与传统膳食的区别在于其“中医”成分或者说“中草药”成分。药膳名称有两大基本特点:一是通过中药材的加入,使其有别于一般膳食名称;二是药膳在我国的饮食观念中属于“药食同源”,具有“有病治病无病健身”的功能。[6]因此,如何在翻译过程中体现这两个特色至关重要,要坚持多维分析,重点切入的原则,多角度、全方面地分析对比翻译文本。
维基百科资料显示,与“中医药膳”相关的翻译有以下两种:“Chinese Medicinal Diet” 和“Chinese Diet Therapy”。前者的含义为“adding functional foods or herbs in everyday cooking”以及“has a significant role in promoting health and preventing disease”。而后者则更多地强调“concepts such as eating in moderation”即强调食疗和饮食有节制。而在必应百科国际版可以搜索到“Chinese Herbal Diet”,出现的则是一些关于用中草药减肥的图片,这说明“Chinese Herbal Diet”强调药草对形体塑造的作用。以上资料表明,Chinese Medicinal Diet与中医药膳的内涵匹配度更高。
为进一步弄清楚非汉语人群对于“中医药膳”认知情况,我们在品鉴会的调查问卷中添加了“中医药膳”一词的翻译选项。出人意料的是,约80%的留学生更加认同“Chinese Herbal Diet”而非“Chinese Medicinal Diet”。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非汉语母语人群对于“中医药膳”的认知相对来说还比较模糊。为了更好地让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医膳食文化,体会到中医药膳文化的真正内涵,“Chinese Medicinal Diet”显然是更合适的选择。当然,还可进一步考虑译为“Chinese Herbal Medicinal Diet”, 更好地展现药膳的“药”(medicinal)和“自然健康”(herbal)属性。总之,应多维分析,重点切入,选择最佳译本。
2. 以中医药膳“系列茶包”的翻译为例。“系列茶包”是本研究中药膳品鉴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在搜集资料中发现,现有的词典更加倾向于将茶包名称简单直译。但如此处理,茶包并不足以在非汉语母语的人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因此,我们考虑在“系列茶包”的翻译中加入对茶包功效介绍的点睛之笔。
如现有词典将“山楂金银菊茶”“玫瑰柠檬茶”分别翻译为“Blended Hawthorn, Honeysuckle &Chrysanthemum Tea”“Rose & Lemon Tea”。对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来说,自然很容易得知其组成成分。但因为仅仅将各成分名词堆砌即成,因而较难引起更多了解茶饮的兴趣。如加入茶饮功效的概括性解释,则可能效果会更好。按照这样的思路,“山楂金银菊茶”可试译为“Blended hawthorn, honeysuckle & chrysanthemum tes—reducing pathogenic fire”;“玫瑰柠檬茶”译为“Rose & lemon tea—maintaining beauty and keeping you”“n”“g”。这样的处理能够使药膳的功能得到凸显,从而帮助其按需选择。
同理,前面提到的普通类药膳中的“银耳莲子枸杞羹”还可以进一步处理为Chinese wolfberry, lotus seed & tremella soup—moistening the lung and maintaining beauty。
三、结语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全球化的今天,译者及译本对中医药膳的推广及传播工作至关重要。在译介中医药膳时,译者应把握全局和整体,将直译、意译等翻译策略灵活运用。同时,在对不同的译本进行取舍时,译者应该有足够的底气,有强烈的文化传播意识,以能更好体现中国文化特色的直译法和直译加注法为主,辅以意译法,彰显我们的文化自信。唯有如此,中医药膳文化才能更好地“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