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新闻”再发力:升级技术 创新方式
——基于全国两会报道的观察
2019-03-20刘梦宇
刘梦宇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在2019年的两会报道中,媒体通过革新观念、升级技术、创新报道方式,使新闻的“沉浸感”再升级。两会的“沉浸式新闻”基于互联网平台,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的支持下,通过创意性的报道提升了内容的传播力和影响力[1]。
一、技术升级:5G、VR、AR的应用
5G传输在两会新闻报道中首次亮相,其高速度、低时延、万物互联的特点让报道更加快捷。自VR在2016年应用于全国两会报道,媒体对VR的应用愈加成熟,今年5G的加持使传播速度加快,媒体可以应用更加丰富的方式提升内容的表现力和影响力。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和很多地方媒体都应用了“5G+VR”的技术对两会进行全景观的呈现,通过直播、VR全景相机等手段带领受众在第一时间“阅读现场”。
AR(增强现实技术)在今年的两会报道中得到了创新性应用。人民日报推出“AR看两会”,受众通过使用人民视频客户端的AR相机扫描报纸上的图片,可以对新闻全方位地进行实况了解,获知深度内容[2]。央视网运用“VR+AR”技术对《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了可视化呈现,提升了受众的“沉浸感”,促使受众深度理解报告中的关键信息。解放军报APP运用AR技术,将报纸与八一电视的视频内无缝链接,联通静态与动态内容,同时支持3D模型展示,满足了用户的不同需求。
二、方式创新:短视频、H5、VLOG齐上阵
两会报道中,媒体依托优质内容和先进技术,通过创意性、可视化的报道方式,与受众“无距离”交流,提升用户的沉浸感。
人民网采用黑科技创作了短视频《全息3D强影看两会》,将政府工作报告浓缩为12个“民生红包”,全息投影、三维立体建建模、人工智能等技术让内容的呈现力增强,“沉浸式”的视频场景让受众置身其中,从而更简单快捷地获取关键信息。
H5互动性的特点,让用户的体验感更佳。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推出了互动视频H5《点击!你将随机和一位陌生人视频通话》,通过与40名陌生人“模拟通话”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愿望,增强了报道的互动性。人民日报客户端用H5的形式把《政府工作报告》中2019年的“小目标”展示出来,观众可以沉浸其中,跟随H5的播放提前领略2019。
VLOG是今年两会报道的新成员。央视网把VR与VLOG结合推出“VR VLOG”,如《VR VLOG|一分钟速览全国政协新闻发布会现场》以记者视角完成了新闻发布会现场的全景呈现。人民网、南方日报等都推出了“两会VLOG”,基于社交媒体进行传播,实现了与受众的互动交流。VLOG在聚焦新闻现场外,还对幕后故事揭露,用“第一人称视角,第二人称交流”的形式增强了受众的沉浸感[3]。
三、“沉浸式新闻”新表现
(一)交互式体验增强,内容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提升
“VR+AR”与新闻正走向融合状态,告别简单相加,实现受众的真实参与,让受众以第一视角亲历新闻,形成交互式与沉浸式关系。如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的H5“模拟通话”增强了与受众的互动性,受众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主动关注两会议题,了解社会民生。央视网的“VR VLOG”通过对会议全景式的呈现,受众可以对会议内容进行自主解读,掌握主动权,“使用与满足”感提升。媒体通过对新技术和创意报道方式的使用,增强了交互式体验,进一步加强沉浸感,提升了内容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二)与传统媒介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AR对新技术、新媒介与传统媒介的联通有促进作用,如人民日报通过报纸与AR技术的结合实现了内容的精准传播,中国军网联通报纸和视频丰富了报道内容。AR技术通过增强现实,对传统报道进行辅助和革新,让受众置身于新闻环境中,增强受众的“沉浸感”。然而VR、AR新闻存在制作难、时效性差的问题,而传统媒介快捷简单的优点正好可以与之互补,从而强化内容表达,满足受众的多元需求,实现传播效果的提升。在“沉浸式”新闻中,技术的升级使媒介的边界渐渐消解,媒体影响力逐步扩大,“全程、全息、全员、全效”媒体逐步形成。
(三)注重内容呈现,技术为内容服务
今年两会,媒体肩负着“喉舌”身份的使命,聚焦反腐、就业、医疗、教育、扶贫等社会问题,对内容进行跟进和挖掘,运用先进技术,创新报道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两会内容。如央视网的《全景沉浸看报告》,“AR/VR”齐上阵,通过可视化、智能化的包装,实现内容全面精准的呈现。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了传播方式,从而加强了“沉浸式新闻”的传播效果,提升了影响力。
四、结语
“沉浸式新闻”的报道在2019年两会上又出现了新的面貌,体现出了新的发展动向。它仍需要不断完善技术、更新理念,使之真正成为可以表现新闻内容、传递新闻价值的有效手段,从而促进媒体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