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危机事件语境下两微舆论传播的特点比较

2019-03-20赵成玉

传媒论坛 2019年10期
关键词:舆论危机情绪

赵成玉

(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网络舆论,业界比较认可的界定: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社会情绪的表达。对于时事热点,公民更倾向于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发表看法。但是由于中国独特的新闻体制,使之裂变出两个舆论场: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

在发生比较重大的危机事件时,官方舆论场有时会因维护社会稳定而压下一些消息,民间舆论场会因为信息的不充分导致谣言四起,其中两微“微信” “微博”是公众观点表达和情绪宣泄的主要场域。为了更好地调节危机事件中公众的情绪,分析微信和微博二者在舆论传播的特点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危机事件的特点与分类

危机事件的概念是由荷兰学者罗森豪尔特提出,危机事件是指对社会基本行为准则架构造成严重威胁,情况紧急并且需要做出紧急决策的事件。危机事件一般具有突发性和紧急性、不确定性、影响社会结构构建等特点[2]。

每个公民对于不同种的危机议题在心中都会有一个场景的“投射”,待危机事件一旦发生,或者网络舆论中的某个词触碰了公民心中“最紧绷的那根弦”,就会造成不可预见性的危机事件。加之网络舆论的不理性传播,很容易使公众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进而引起民意的啸聚。危机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官员的违法乱纪或政府的不作为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对腐败官员和重大事件政府处理不当的新闻报道,导致公众对于政府的信任感不足,一旦出现与政府有关的社会问题,就会触碰到公众敏感的神经,引发危机事件。

(二)社会分配不合理及民生问题

利益是每个公民关注的焦点,民众的劳动所得和利益分配关系到公民的基本生活水平,“仇富”心理虽不是普遍存在,但是对于贫富差距过大的不满还是比较普遍。

(三)涉及国家荣誉和民族利益的问题

民族自豪感植根于万千中华儿女心中,全球化时代,这种强烈的爱国情感更是不断提升。因此,一旦出现侵犯民族尊严和民族利益的事件,即会导致群体性的反抗情绪,严重的还会造成群体性事件。

(四)流量较大的热点明星的火爆事件

涉及的明星影响力大,事件具有很强烈的反常性。流量大加上事件劲爆,很容易成为网友们关注的焦点,在事情真相没有完全搞清楚的时候,自媒体的大V一带节奏,演化为危机事件就变得轻而易举。

演化为危机事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事件经过带有不同情绪的信息文本的描绘之后会使公众戴上有色眼镜,有些文本故意让网民看过之后很愤怒,激发了网友传播的欲望,越来越多的网民被其所影响,进而演化为危机事件。

二、危机事件中,两微舆论传播的相似点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3月,微信朋友圈用户规模约为6.7亿;截至2018年6月,微博全球用户规模4.11亿,用户使用率连续3年保持增长。微信、微博这两大平台早已成为中国互联网的最主要的社交媒体,成为信息和舆论的主要集散地[3]。

在发生比较重大的危机事件时,二者的舆论传播特点有相似之处。

(一)意见领袖发声,网络意见“群体极化”

一个热点事件发生之后,在微信、微博两个平台几乎会同时爆发,二者的本质路径有相似之处:首先,事件的相关人群在网络上小范围的传播信息,关注达到一定规模,主流媒体和自媒体大V等网络舆论意见领袖发表观点,然后,广大网友的大量评论转发,表达观点站队。意见领袖的发声往往是带有观点性的,会引起网友意见的分流化,导致舆论的群体极化。

(二)信息的分享式爆发机制

危机事件往往是关乎网友的切身利益或者能够颠覆目前价值观念的事件,通常伴随着快速的分享机制。不论是微信朋友圈的“强连接”分享还是微博热搜榜的“弱连接”分享,网友的个人意见表达倾向会促使网友“转发+评论”。随着移动端的小型化和快速分享功能的实现,短时间内会造成舆论意见的爆发式传播。

(三)信息传播过程中存在标题党和谣言

两个舆论场信息的不对等会直接造成谣言。许多自媒体大V在事件不太明朗的时候就妄下定论,试图争夺流量,“10万+”的推文最后被证实是谣言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更常发生的情况是标题党,一些抓人的词会为“10万+”和关注量做出重大贡献。

三、危机事件中,两微舆论传播的不同点

(一)基于不同关系网络的危机传播

微信,社交型媒介,基于“强关系”网络的社交传播平台。微信中添加好友的严格性决定了微信传播圈层的有界性,适宜舆论的长久酝酿,但是因为微信圈的封闭性,可能会导致谣言的经久不息。微博,传播型媒介,基于“弱关系”网络的信息传播平台,任何人都可以发表评论,并且任何人都能够看到,这种“弱关系”带来的是短时间内信息的爆发,热度容易被点爆,舆论退散的也很快[4]。

(二)基于不同信息发布与构成特点的危机传播

数据显示,从信息的发布来看,一家媒体或自媒体平台每天发布的微博数量大约是微信推文的五倍。从信息的构成来看,微博中的硬新闻占比33%,软新闻占67%;相比微博,微信中硬新闻占比57%,软新闻43%。微信更关注时事热点的传播,而微博更多的是一些情绪化的表达。微信往往会对新闻进行一个深度报道,同时加入意见领袖的观点,为用户提供了深度阅读的平台,而微博主要是新闻的简短报道以及网民情绪宣泄的场所。

(三)基于不同情绪表达的危机传播

很多网友认为在微博中发表言论不需要负责任,把微博当成是一个发泄情绪的场所,微博充斥更多的“戾气”。而微信是一个强关系的圈层,网友的言语会把握一定的尺度。微信的舆论传播更像是在“四合院”里,而微博更像是在一个嘈杂的“集市”。

四、危机事件语境下,如何利用好两微平台

(一)精准定位

根据前文的分析可知,微信走的是少而精的路线,适合对硬新闻的深入分析,给网友提供深度阅读、深度思考的空间,不能停留在浅层,要注意舆论引导的心理机制,把握受众的心理,深度挖掘新闻价值,并且要注意编辑排版、语言特色等,以公众接受为目标。而微博更适合信息的发布,如:天气、交通、实时新闻报道等,因为微博是网友情绪宣泄的场所,微博可以加入一些心灵鸡汤,慰藉网友的心灵,形成感情上的交流,可以有效减少微博空间的戾气。将二者精准定位,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二者最大的价值[5]。

(二)形成互补

微信微博是舆论的两大主要阵地,微信具有微博没有的深度阅读,微博具有微信没有的即时发布,形成优势互补对于把控舆论至关重要。微信的每日一推,更适合优质内容的推送,增强权威性、科学性能够提高传播效率;微博的实时发布更加贴近生活,可以增加娱乐性、消遣性的内容,使网友在现实生活的压力之余能够在微博中得到短暂放松[6]。二者要发挥自己的优势长处,形成优势互补,做到1+1>2。

五、结语

新媒体时代,危机事件中两个舆论场不能分离,主流媒体等应借助两微平台积极对危机事件做出回应。把握二者的异同,充分利用好两个平台的优势,二者相辅相成,发布优质内容,调解公众情绪,做好危机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7]。

猜你喜欢

舆论危机情绪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危机”中的自信
情绪认同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