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时政新闻报道的突破与创新探究
2019-03-20付艳霞
付艳霞
(珠江时报,广东 佛山 528000)
一、引言
时政新闻是所有新闻种类中,政治性、引导性最强的类别,新闻记者在撰写新闻时更需要重视新闻的权威性。随着媒体环境的不断变化,传播媒介的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时政新闻也不再仅仅局限于纸质传播,但是想要在激烈的信息竞争中取胜,就需要新闻人找到时政新闻的突破点和创新点。
二、时政新闻报道的重要性
时政新闻因其突出的政治性,在新闻报道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拥有非常广泛的受众群体,但同时也因为涉及的内容比较政治化,会给受众造成晦涩难懂的印象。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介的种类得到了丰富,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受到强烈冲击,但从另一个角度考虑,新媒体的环境也为时政新闻的报道带来了新的契机。
时政新闻的记者肩负着引导舆论导向和政治宣传的重要责任,更有必要在新媒体的时代下,主动学习先进的互联网技术,积极拥抱新媒体,借助互联网的资源和传播渠道,加快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脚步,尽快在受众争夺中抢占优势。
三、在新媒体环境下时政新闻报道突破与创新的具体途径
(一)改变时政新闻报道的语言风格
时政新闻的内容具有强烈的严肃性和政治性,使得很多新闻记者在撰写新闻稿件时,都会过分强调新闻结构的规范、内容的庄重,语言的使用上也会容易变得官方、死板,受众在观看新闻时,常常会感觉有距离,甚至产生时政新闻无关日常生活的刻板印象。这种不够亲民的语言使用习惯在传统媒体中体现得更加明显,久而久之,“官话套话”就成为时政新闻的代名词。
特别是在新媒体时代,新闻有了更多的表现形式,有一项数据显示,受众如果在短时间内不能被新闻内容吸引,就不会看接下来的内容,这条新闻也就失去了新闻的价值。时政新闻要想改变这样的局面,就要调整语言使用习惯,从受众的角度出发,了解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喜好,可以适当加入网络的用语,吸引受众注意,拉近和受众之间的关系。
其实身边不乏优秀的案例,例如,央视主播朱广权在报道时政新闻时就使用了网友特别喜欢的段子,并进行改编,一经播出,收到了一直的好评,甚至有网友评论:“没想到你是这样的央视,但是我喜欢。”就这样小小的改变,就能打破受众对央视的一贯印象,让受众深切感受到时政新闻也可以很有趣[1]。
(二)注重纵深思考,增值受众黏性
“人无我有,人有我深”,这是新闻的取胜之道。作为主流媒体的党报,在时政报道中要善于做“加法”。站在记者的角度,应充分利用好平时积累的零碎新闻素材,努力使时政报道形成深度效应。
要想让时政新闻变得有质量,就要改变内容的报道形式。对同一个新闻事件,除了报道事件本身,还要进行深度挖掘,找到和受众相关的新闻点,进行跟踪报道,并尝试从多角度、多层次剖析。这样专题式的新闻更会让受众感觉层次分明,从而增强受众的黏性。
(三)积极拥抱新媒体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已经带走了一部分传统媒体的忠实受众,在这种情况下时政新闻更应该和新媒体积极合作,实现共赢。
首先,互联网在新闻传播的速度上占据非常大的优势,而新闻的时效性又是目前争夺受众的关键点。因此,在报道时政新闻时,传统媒体可以借助互联网的传播渠道,发布更加权威的报道内容,在最短的时间内占据舆论制高点,在社会范围内进行正确引导。
例如,不少媒体推出新闻APP或小程序,让受众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打开手机,接收新闻,受众在接收新闻的同时还能实时互动,通过评论区发表见解和意见,不仅能提升受众的参与度,还能拉近新闻报道和受众之间的关系,为报道内容的创新提供参考的意见。
其次,和新媒体进行合作,也是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近几年来,通过新媒体报道的时政新闻更容易受到关注。尤其是建立不同的传播平台后,时政新闻也有了更多的选择性。
以最受关注的“两会”为例,每年的两会都是全国上下共同关注的热点,尤其是近几年,有了新媒体和新技术的参与,两会内容变得更加平民化,一些时政新闻中加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发布的系列图解、H5或“民生实事,我们给你画出来”等包装手段,受众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新闻想表达的内容,确认新闻重点,受到受众的广泛喜爱[2]。
四、结论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传统媒体的发展造成的巨大的影响,但是传统媒体更应该抓住机会,进行转型。以时政新闻为代表,要从语言风格、报道形式上做出改变,找回更多的受众,提升时政新闻报道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