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小说《活着》的人生哲理意蕴阐释
2019-03-20□刘丽毛杰
□刘 丽 毛 杰
余华是国际文坛声望最高的中国作家之一,其作品无一不受到各国评论家的关注,他笔下的《活着》以朴实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关于死亡的故事:当作品中的主人公福贵在一夜之间由阔少爷变成穷光蛋后,父亲由老宅迁入茅屋的当天死掉了。此后,他的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年仅七岁的外孙苦根,相继死去,都被他亲手埋葬了。身边的人一个个死去,而他却“幸运”的活着。《活着》中的人物大都以悲剧告终,这既是社会的悲剧、命运的悲剧,也是人物性格的悲剧,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一、生活中的苦难意识给予人们活着的希望
余华的小说《活着》密集而刺目地铺陈人间的苦难,浓烈地暴露和渲染苦难,使余华成为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文学界第一位极具诱惑力、也非常令人困惑的作家。
《老黑奴》是美国的一首著名民歌。歌中的老黑奴人生极其悲惨,虽然家人都先他死去,而他却没有一句怨言,依然友好、善良地对待这个世界。余华就是听到了这首歌而创作了《活着》这部小说。
余华的创作异于传统小说的以激烈的革命式抗争社会,摆脱命运的枷锁,而是以死亡贯穿全文,福贵的“活着”,恰恰是对死亡的一种反抗,是用生命的存在化解苦难,抗拒死亡,从而看清了活着的真正意义——“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一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他没有争没有抢,而是命运安排给了福贵活着的肯定。
体验了人生的全部惨剧,面对亲人接二连三的死去,福贵没有倒下,他始终坚强地活着,将所有灾难默默地承受下来,却没有任何怨言,依然耕种着脚下的土地,和老牛作伴,嘴里喊着亲人的名字,好像他们依然活着。不得不佩服福贵的坚韧,像一根弹簧,无论多大压力,他总能巧妙地温情地化解,并积蓄生的力量。这就是福贵的伟大之处,也是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道理。福贵的一生是不幸的,但他依然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余华成功地为福贵找了一条缓解苦难的途径——忍耐。没有控诉,没有尖叫,抑或都没有愤怒,有的只是福贵的忍耐和包容。人生是一种承受,人们要学会支撑自己!
苦难即是对生命的呈现,无论是普罗米修斯崇高的牺牲,还是俄狄浦斯的艰难历程;无论是屈原九死不悔的求索,还是杜甫老兵孤舟的呻吟,作为生命的最终完结,苦难的意义转换成了一种活着的希望,从而完成了真正意义上对生命的渴望。生命的本身就承受了无限的枷锁,在这里他变得那么有力量,因为有困难的存在,才会体现出幸福的重要,貌似这就是生命的承受力量,实质上也呈现出了个人的价值与努力。
二、生命中的求生意识给予人们活着的憧憬
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而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却是那么的珍贵。感觉、经验、行为、思想这些都是生命的一部分,都具有一定的强度和色彩,只有当人们的生活变得充实而有意义时,这样的生命才值得尊敬。活着最重要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要学会珍爱生命,善待生命,把永生的精神带入生活,将永生、坦然、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态度作为支撑自身活下去的伟大的精神力量。
人们的生命就像树叶般脆弱,都将在秋天来临之际随风飘落,最终融化在这片土地上,人们像宇宙中的一粒尘埃,那么的渺小,但每个生命的存在都有它的价值。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认真对待生活是每个人被赋予生命时肩负的使命。然而活着并不是一种状态,有一句话这样说;“花开不是为了花落,而是为了灿烂!”在逆境面前,要学会顽强!
青年时的福贵被金钱腐蚀,是一个玩世不恭的麻木的人,是亲人的感化使他获得了道德的醒悟,从而使他慢慢发生了改变——这就是福贵对生活的坚持。在战场上,他结识了老全和春生,本来也只是活着的躯体,却因战争必须为生存而活下去。老全逃腻了,不再逃了;怕死的娃娃兵春生在和老全、福贵相依为命之下,为了抢大饼,为了吃饱饭,像孩子一样高兴得满脸通红,抱着一堆胶鞋来煮米饭。那是在单纯地享受生命的基本保障,接下来就是面对生存的悲哀或是希望。春生那时还是个孩子,面对战争有胆怯,但依然跟着老全活着,老全说:“老子大小也打过几十次仗了,每次我都对自己说:老子死也要活着!子弹从我身上什么地方都擦过,就是没伤着我。春生,只要想着自己不死,就死不了。”这是对春生寄予的希望。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去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着我光宗耀祖,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的死去,我还活着。”对于福贵而言,活着的意义在于举家团聚;若是眼见家人一个又一个地死去,那活着的意义在于什么呢?就在于福贵有着完整的生命向往和人生憧憬。
死亡是生命有机体的终点,任何一个生物从出生到衰老再到枯竭最终到死亡,都是大自然的循环过程,谁也脱离不了自然界生老病死的规律。朱维诺称:“死亡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恩惠之一,它同生命一样都是自然的产物。”小说中的死亡有偶然也有必然,每一个人物的消涨都是大自然赋予的权利,即便这种权利是被动的,福贵的一生,死亡或为无法摆脱的阴影,也是余华有效消除受难者的一个支点。他坦然面对一切,死亡在这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别离,这种别离似乎成为习惯,而这种习惯逐渐成为自然,他在不知不觉中坦然面对死亡的痛苦,继续活着,虽然福贵的人生充满了死亡,但他却能把死亡变成一种希望,这是福贵想要教给读者的超然。生活就是人生的天地,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长成为一个希望,他就是人们的双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脖子上套着什么,不管肩上承载着什么……
小说《活着》讲述的都是悲剧,但他所传递的是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是一种正能量。面对困难人们要坦然接受,更要勇于挑战,一定要相信自己会在下一个路口收获惊喜。人的一生只有数十年,人们无法增加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改变它的宽度,要用有限的时间实现自己无限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