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辽宁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基于经济学视角
2019-03-20门宏悦辽宁职业学院
门宏悦 辽宁职业学院
本文从高等职业教育入手,立足供给侧,以经济学视角出发,分析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围绕把高等职业教育做好做强,为辽宁振兴输入高等职业技术人才进行研究,分析当前辽宁省高等职业教育在供给侧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这些问题可以采取的措施,以经济学视角客观的进行剖析,探讨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具体举措。
一、从经济学视角探讨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基础
市场中包含供给方和需求方,套用这一模式,把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商品,高等职业院校是提供商品的供给方,对应的,高等职业院校在校学生则是这一商品的需求方。如何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满足求学学生的学习需求,满足真正现实意义上的市场需要,是摆在高等职业教育供给方,也就是高等职业院校面前的一道难题。从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看,把高等职业教育视为商品有其长远发展的目标需求。随着经济形势、国内外环境、互联网冲击、技术更迭等时代潮流发展,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输出方,高等职业院校势必要推陈出新,提供更好的商品,才能满足日益增长变化的“消费需求”,也才能满足消费者未来谋职、就业的“消费现实”。
二、辽宁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存在的问题
本研究这一部分从商品供给这一经济学角度分析辽宁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多学科全面发展形成“库存”压力
辽宁高等职业教育也存在库存压力明显这一问题,重点指的是辽宁高等职业院校普遍学科多、专业多。一些高职院校向全、综、齐发展,各学科、多领域全面发展,造成了一些特色专业“特而不专、特而不精”的局面。
笔者在选取了10 所辽宁高职院校专业学科数量,以及自身特色专业数量的数量,对比发现仅有少部分高职院校自身特色专业占全校专业学科数量比重很大,例如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大部分高职院校自身特色专业占全校专业学科数量比重仅13。这种“库存”现象导致的一个常见的结果是:所学非本校自身特色专业,对口就业十分困难。
(二)生源下降变相拉动成本走高
从笔者选取的辽宁10 所高职院校数据来看,近年来总体录取平均分和录取人数呈双下降趋势,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辽宁高职院校生源质量和数量的“双下降”。不严谨的讲,这种“双下降”带来的可能后果是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专业技术人员水平下降。在同样花费时间成本、人力成本、社会成本的条件下,培养出专业技术人员水平下降,变相的导致了高等职业教育成本走高。
(三)教学内容滞后出现市场短板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还发现,目前,辽宁部分高职院校还存在教学内容滞后的问题。个别院校的部分专业,所用书本存在滞后性,教授的内容还局限于传统思维和传统内容。这种教学内容滞后,培养出来的专业技术人才就会缺乏市场需求,导致了就业难的问题。从经济角度讲,也不利于国家、社会、学校投入的成本回报。
三、强化供给侧,进一步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的对策探讨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从强化供给侧角度出发,试着探讨提出可能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
一是激活体制机制,推进结构调整,解决专业“库存”,培育精品技术人才。可以集中整合师资,打造优势专业,重点突出本院校专业特点,全身心投入自身特色专业。减少甚至消除与自身专业特色无关的其它专业,降低“库存”压力,安排教师转岗交流,逐步消化与学院自身定位无关的专业,整装教师队伍,统一“兵力”,向自身特色专业发力。
二是把握市场形势,不断推陈出新,培育新时代专业技术人才。“走出去、引进来”,派出骨干教师到先进企业、科技公司把握市场潮流,学习融合相关技术,安排技术人才出国考察,紧紧跟住市场动态。深入举办“校企合作”,真正实现学生与企业的定向合作关系,于实践中学,才能把本领掌握扎实,才能从实践中悟出“真知”,学到真正有前瞻意义的知识。
三是提升办学声望,吸引高质量生源,打造辽宁特色专业技术人才。辽宁省高等职业院校要集思广益,进一步强化宣传工作,吸收潜在的高质量生源加入进来。不拘一格降人才,走学校、走家庭,真正发现动手能力强、创新意识好的学生苗子,积极引入到高职院校,打造高职院校的特色技术人才,形成一流队伍,以范例带动更多的高素质学苗加入专业技术队伍。不断提升学生就业率,通过口碑传播,不断提升高职院校办学声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