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当代名中医冉雪峰中医人才培养浅议中医师徒传承*

2019-03-20张训浩李勇华黄玉静边晓静陈代斌

光明中医 2019年7期
关键词:师承师徒人才

张训浩 李勇华 黄玉静 边晓静 陈代斌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中医传承和人才的培养是实现健康中国的重要内容”。如何挖掘和传承中医名家的学术思想,发挥师徒模式在中医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解决中医人才培养目前存在的问题,从冉氏医学流派代表、当代名医冉雪峰学术思想的传承和中医人才的培养或许能得到一些启示。

1 目前中医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健康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中医药存在人才队伍规模数量不足和服务领域有待提升,结构层次有待优化,高层次及基层中医药人才匮乏等问题[1]。

与此同时,在目前中医人才培养中存在学生传统文化基础薄弱,学校重视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传统文化教育,重视西医知识传授而中医经典学习重视不够,中医人才培养师资力量薄弱、师承教育模式被忽视等问题。师承教育模式被忽视是中医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2~5]。

中医学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属性,与西方医学相比有其不同的成长教育规律,决定了在几千年的中医人才培养中形成了以师承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模式和继承-创新-传递的主线,但近代以来,在西学东渐背景下,借用西医模式“太多”,使中医西化,忽略了中医学自身的特殊性,使中医教育自身固有的传承规律被忽视,导致中医人才培养质量不断下降[6,7]。

2 冉氏医学流派传承与中医人才培养

2.1 冉雪峰与冉氏内科流派冉氏世代出名医,经历冉天星、冉泰丰、冉佑祖、冉启新、冉作楫、冉雪峰、冉先德等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冉氏医学流派”。其中,冉雪峰是冉氏医派的杰出代表。冉雪峰(1879-1963年),原名敬典,后更名剑虹,号雪峰,别号恨生,重庆巫山县大溪乡人,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一代中医宗师,享有“南冉北张”之誉。冉老秉承家学,自幼习文学医,致力于中医学,悬壶济世,以复兴中医学为己任,一生虚怀若谷,勤学苦研,尊古不泥,学识渊博,其学术思想崇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离纲,提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将伤寒与温病相会通,将哲学与科学相结合、将中医与西医相结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著述《温病鼠疫问题解决》《霍乱症与痧症鉴别及治疗法》《麻疹商榷正续编》《内经讲义》《八法效方举隅》《中风临证效方选注》《冉注伤寒论》等17部。1903年,冉老顺江东下到武汉,任武昌医馆馆长。受民主思想潮流影响,1911年参加武昌起义,1919年联合省垣陆继韩等诸同道,成立湖北省中医公会与中医学会,被选为湖北省中西医会第一届会长,1921年创办湖北省《中西医学杂志》,1923年创办湖北中医专门学校,并任校长。1929年—1937年,历任汉口卫生局考试中医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政府检定中医委员会委员等职。1938年冉老举家避难原四川万县,对外应诊,医德高尚,就诊者多为难民,一律不收诊费,有贫苦无钱者还资助药钱,就诊者极众,门庭若市。除此,著述医学著作,收龚去非为徒,传承中医。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迁回汉口肇元里悬壶。1949年举家搬迁重庆悬壶济世。1950年冉老任重庆卫生工作者协会编辑委员会委员。1955年任重庆市中医进修学校首届校长,负责组织编写了第一套中医进修教材,亲自授课,对四川中医教学工作的开展及教材修订工作做出了贡献。1955年11月冉老奉命调往入京,任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原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高干外宾治疗室主任、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授一等一级专家,收郭士魁、陈可冀为徒。

2.2 冉雪峰与中医人才培养冉老一生通过师徒传承、办学育才和家传的方式培养了不计其数的学子和很多优秀中医人才。

2.2.1 冉老培养中医人才的特点一是以德为先。冉老培养中医人才非常看重学生品德的培养。据《樊川医话》载,冉老先生教诲青年学医,应先树品德。冉老曾说:“士先器识而后文章,医先品德而后学问,若挟一技,乘人之危,索取重资,高车驷马,抬高身价,不能悯恤同胞疾苦,石雕民胞物舆之心,况医仁术也,不能同仁,何用为医。”二是重视经典,融会贯通。冉老认为《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医经为中医学术之基本,要求学生熟读经典,博览群书,做到融会贯通。三是培养方式多样。既有师徒传承与家传,也有学校育才。既有现场教学,也有以书信形式对深县中医张方舆、天津中医李宝龢和孙静明等弟子传道授业解惑。

2.2.2 冉老培养中医人才方式一是师徒传承。冉老在武汉、万县和北京等地行医阶段通过师带徒培养了以熊济川、宦世安、龚去非、陈可冀和郭士魁为代表的优秀中医人才。其中,名医熊济川,少年学医,拜师于冉老,熊氏熟谙中医各科,擅长儿科,造诣深邃。名医宦世安出生中医世家,自幼随父宦应清学医。14岁拜冉老为师,悬壶武汉,远近闻名,誉满江汉。名医龚去非学识渊博,长于内妇儿科,尤擅疑难杂病和脾胃病的治疗,对温病有独到见解,其13岁时跟随龚厚堃学医,抗日战争期间在万县(现重庆市万州区)拜冉老为师学医8年,是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名医郭士魁和国医大师陈可冀院士两人在冉老奉命调往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工作拜冉老为师,学习与传承冉氏内科流派[8~10]。二是办学育才。冉老1907年在武昌医馆教习,1923年创办“湖北中医专门学校”,任校长,冀以“发扬国粹,造就真材”,学校有200余名学生,多成长为一方名医。1955年出任重庆市中医进修学校首届校长,负责组织编写了第一套中医进修教材。无论在武汉还是重庆冉老均亲自授课,答疑解惑,既培养了优秀中医人才,又传承了中医。三是家传。冉老儿女也传承了他的“德”与“艺”,儿子冉小峰和冉先德是中医药方面的专家。冉小峰是“华佗再造丸”等药品配方的发明人。冉先德则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的教授,精于中医医理,临床经验丰富,注重古典医籍整理,主张理论与实践结合,对中医教育事业也做出了突出贡献。

3 学徒制与中医师徒传承

3.1 学徒制文化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几千年里,最开始的年长者向年轻的一代传授技术的方式就是古代学徒制的萌芽状态和起源。传统学徒制被认为是职业教育的最初形态[11],其在正式的职业学校产生以前,成为了知识、技术、文化传承的主要形式和技术训练形式[12]。我国古代学徒制是起源于“父子相承、兄弟相继”的职业教育模式[13],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历史积淀,可追溯至先秦。传统学徒制既强调知识与技术传承,同时也非常强调文化的传承,领悟存在的意义和自由的真谛,技术不仅是生存之道,也是生命的意义[14]。师徒传承师承模式是中国古代学徒制的一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表征,承载了尊师重道的师门文化,传承了技术技能,孕育了“以德为先,德艺兼求”的工匠精神[15~17]。

3.2 中医师徒传承人文特征师承和家传是古代中医药学教育主要模式[18],属于学徒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为中国人民的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医学的发展离不开特定的地理、气候和环境,更离不开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哲学思想和文化传统[19]。中医学具有的独特文化属性,中医为仁术,师徒传承对选徒、择师以及教学皆有非常高的要求。一是择徒注重德、才、智,考察才性及德性,以德为先得其人乃传,以才为要得其人必传,德才兼备以智为补。《黄帝内经》曰“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20]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曰: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二是择师则需经术强者,拜师讲究学、验、专,学识圆满为天下师,有验于己,乃后可传,医贵专门,专可为师。葛洪曰:“承师问道,不得其人,委去则迟迟子有获,守之则终己竟无所成。虚费事妨功,后虽痛悔亦不及己。”三是教学需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培养[19]。

4 师徒传承与中医人才培养

4.1 师徒传承的优缺点

4.1.1 师徒传承的优点师徒传承是古代中医人才培养、学术继承与发扬的主要模式和方式,既有金元时期著名医家朱丹溪遍访名医,师从罗知悌,使河间学派得以发扬光大。又有当代冉氏学术流派声名远播,培养出熊济川、宦世安、龚去非、郭士魁、陈可冀等中医名家。师徒传承在中医人才培养中具有独特作用,既有利于名家学派学术思想的传播、延续和发展,又有利于中医药杰出人才的培养和中医的百花齐放[21,22]。中医的诊断技巧、方剂的配伍、医德等无法详细言传的知识和技艺,只能通过师傅教徒弟的方式传承,徒弟只有长时间在老师的示范中进行观察和模仿,才能学到不外显的知识[20]。通过师与生、师与患、生与患互讨互问的交流方式,徒弟直接接触老师和患者,学习过程更直接生动,学生主动学习效率更高[7]。师徒传承是培养名医的重要途径[23]。

4.1.2 师徒传承的缺点传统师徒传承虽有许多优点,也存在一定不足,主要是评价无明确标准,学习方式主观随意性强,缺乏规范标准,培养的学生质量参差不齐且难以衡量,重一师之技、一家之言,易滋门户之见,导致思想狭隘、知识局限,难以大规模地培养医药人才等[7]。

4.2 师徒传承与学校教育相融合从冉老一生培养中医人才的做法中可以得到启示,即师承培养与学校教育相融合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当代名老中医成才之路(续集)》[24]认为“家传师授,辅以科班”是中医成才应遵循的规律之一。该模式既符合中医自身规律,可以解决目前学校教育忽略了中医学自身的特殊性,“中医西化”等问题,又可克服师承教育的缺点,满足对中医人才数量上的需求。

4.2.1 师承教育制度化各院校根据国家政策和中医人才成才规律出台师承教育的制度,使师承教育常态化和固定化,形成中医药师承教育体系,避免一时性,使师承教育完全贯穿中医药人才发展全过程。

4.2.2 建立师徒遴选机制一是确定“师”与“徒”的遴选标准。其中,“德”是重要指标,实施一票否定制,不唯学历、职称论。按照标准从“民间”和学校遴选符合标准的“师”,既解决目前师徒传承中“师”严重不足的问题,又有利于“民间“学术流派的传承。二是实施师与徒双向选择,明确责权利,充分调动“师”与“徒”的积极性。三是需实施一师多徒、一徒多师,既可使“师”的学术得以传承,培养中医人才,又可使“徒”博取众“家”之长,避免“徒”思想狭隘、知识局限,宦世安、龚去非、郭士魁、陈可冀均是“一师多徒、一徒多师”培养的代表。

4.2.3 完善教学内容一是将《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中医经典著作纳入学校教育和师承教育中,要求在“徒”在“师”的指导下完成3~4本“医经”的研读。二是加强中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增设《中国传统文化》等传统文化的课程,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使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情境中来理解中医,体悟中医学说之真谛,把握中医的精髓。

4.2.4 加强监控一是对“师”与“徒”进行培训,让二者领会师承教育的要旨,明确要求,让“师”与“徒”明确各自的任务,“师”制定教学计划,“徒”制定学习计划。二是定期开展“师”与“师”、“师”与“徒”和“徒”与“徒”的交流,既有利于过程监控,及时解决存在问题,又有利于“学术”碰撞,避免思想和知识“单一”。三是建立奖惩机制,制定师徒传授的评价标准,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实施“师”与“徒”双向评价,“师”与“师”、“徒”与“徒”、建立学校与师徒多元化信息化评价体系,对评价优秀的“师”与“徒”给予奖励,相反则给予处罚,甚至取消资格等。

5 讨论

学校教育为中医发展提供更系统的方法和更完善的制度,但带有浓厚的西医学色彩,摒弃师徒传承方式,不符合中医发展规律,不利于中医的发展和中医学术思想的传承[20]。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是非常宝贵的财富,师徒传授是中医教育振兴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继承与发扬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学术流派非常好的模式[21]。中医学术传承和中医人才的培养,应遵循中医发展规律和自身特点,充分发挥师徒传授的优势,弃其不足。从冉老一生致力于中医教育和冉氏内科流派传承的启示,即学校教育与师徒传承相融合,强化中医药师承教育,建立中医药师承教育体系,有利于解决目前中医发展的困境,符合“广泛开展了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的国家要求[1]。

猜你喜欢

师承师徒人才
师承授受经验谈
人才云
唐僧师徒再就业
师承与独创之美
可爱的师徒
儿时与空姐合影 15年后两人成师徒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建立现代中医师承制度体系架构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