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古风音乐大众化的传播发展研究

2019-03-20王迪河海大学

传播力研究 2019年19期
关键词:古风国风亚文化

王迪 河海大学

一、概念界定:古风音乐——小众文化

(一)古风音乐的概念

对于什么是古风音乐,学界还未给出统一的权威界定。争议主要存在于古风音乐与中国风音乐的区分,二者主要区别为古典与流行在作品中所占的比例,并没有明确的区分界线。但是综合各学者和网络上的相关论述,古风音乐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限定:

首先,最显著的区别体现在歌词写作方面。古风音乐歌词创作多化用大量的古典诗词,用典丰富,有的甚至注重格律和韵脚,意境营造臻于唯美。如《青龙永夜》中“我今停杯一问之,离合几许悲欢几时?此情可待成追忆,愿照与君知。”这区别于偏白话歌词为主的中国风音乐,方文山作词的《青花瓷》、《千里之外》为中国风代表。其次,从编曲方面也能对二者进行一定区分。古风音乐大多以中国五音(宫商角徵羽)为主,乐器以中国乐器为主。当然为便于现代人欣赏会较为自由地多用变宫,适当运用小提琴等西方乐器。中国风音乐则流行色彩浓厚,多融入R&B 甚至Rap 元素,且西方乐器为主。最后,从传播方式来说,古风音乐由于最初源于网络游戏和网络小说,所以除几家较为有名的工作室和歌手活跃于线下,大部分仍是在互联网上进行创作与传播。

(二)新媒体时代古风音乐的小众文化属性

学者们普遍认为古风音乐研究更适用伯明翰学派的青年亚文化理论,但也或多或少对其展现的后现代属性做出回应,甚至部分学者认为用“后亚文化理论”研究更为贴切。苏州大学陈一教授分析认为,从后现代角度提出的“后亚文化理论”对今天的一些文化现象描述更为贴切,但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国家、种族和文化背景差异下亚文化研究的复杂性。在英美文化中,亚文化带有明显的边缘、反常、反抗等色彩,而在亚洲亚文化中,亚文化往往倾向于小众的、部落化的业余爱好。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古风音乐可以从亚文化作为切口进行考察,毕竟在本世纪初,发轫于互联网的古风圈确实具有青年亚文化的一些特点,但对于目前发展现况而言(第四部分详述),将其作为更广义一点的“小众文化”进行研究更为合适。

综合现有的文献资料,研究认为,小众文化(Niche Culture)或称为“非主流文化”。小众文化被认为是大众文化的“对立补充面”,自发地迎合并抵抗城市社会与大众文化,不可或缺,体现了文化发展的趋势。

二、研究方法

计划主要运用文本研究与网络民族志的方法。时间关系并未来得及完全进行,仅分析部分古风代表作传播情况、大量浏览相关话题留言、歌曲评论,对少数古风爱好者进行访谈。

三、古风音乐大众化的传播走向

(一)古风的萌芽与碰撞:青年亚文化

初代古风音乐来自网络游戏,主要是对国产仙侠中国风类RPG 游戏配乐进行填词演唱,如《仙剑奇侠传》系列,《轩辕剑》系列,《绝代双骄》系列等。2005年古风音乐初代翻唱歌手心然发布了RGP 游戏《绝代双骄3》主题曲填词翻唱歌曲《守候》,被普遍认为是第一首古风歌曲,其发布网站分贝网(现已关闭)也被认为是古风音乐的摇篮。古风音乐圈的初步形成只凭热爱。初期的作品往往是在一个古风圈里,对某一选题有着共同兴趣的前提下,由一人或几人主导策划,作词、编曲、宣传、发布等诸多环节由众爱好者积极参与。爱好者同时也是创作者,创作和欣赏门槛较低,质量也参差不齐,互联网为全国各地的古风爱好者提供了交流与表达的渠道,古风圈逐渐扩大。

与此同时,古风音乐题材也渐渐拓展,网络小说、著名古代人物常常出现。古风音乐发展期间,中国风流行音乐也出现数个代表作品,尤其是方文山、李玉刚为代表的专业音乐商业生产方面,以及依托火爆的剧集广泛传播的古装、仙侠影视作品OST。古风音乐的欣赏者迅速扩展,但多作为娱乐消遣随缘一听,并不能区分出古风音乐与众不同的神韵与魅力。而核心古风圈粉丝则坚守阵地,有着自己一套话语体系。此时的古风音乐的创作与欣赏要求具有一定的古典文学素养,但正是曲高和寡知音难觅,所以尽管受众范围较小,古风圈子聚合度较高。

(二)拥抱国风与“圈地自萌”

古风音乐草根网络文化的出身,使其从一开始就存在着作品质量良莠不齐的缺陷,整体制作水平相对业余,曲风和主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几无变化。最受诟病的是原创性问题,部分歌曲直接将优美的粤语歌曲、日本歌曲重新填词进行翻唱,甚至不注明出处。

1.商业收编和主流收编

90 后00 后的少年和青春深深烙印着二次元的印记,“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古风音乐从亚文化逐渐向潮流文化趋势发展,与二次元文化产品数量的增长不无关系。”演出行业评论人黎新宇表示。

随着一系列的商业化运营,更是借着二次元的东风,古风音乐渐渐“红出圈”。上文所述的墨明棋妙音乐团队隶属米漫传媒,举办一系列线下活动均获成功。米漫传媒旗下品牌“古风音乐会”自2012年北京麻雀瓦舍演唱会开始,现已登上了更大的舞台。从2015年起,米漫传媒分别在人民大会堂、鸟巢和居庸关长城举办“国风音乐盛典”。也是自2015年开始,一个包含着古风和中国风的新流派——“国风”开始崛起。

“国风”,顾名思义,一切能体现中国古典元素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文化产品形态都可以冠上“国风”的大名。这当然与中央大力宣传文化复兴的政治背景、全民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背景有着莫大的联系。2015年至今,“国风”的概念在主流视野中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多。2018年开始,“国风”裹挟着“古风”,终于站上了风口,受到主流的关注。

2.古风不背锅,坚持“圈地自萌”

对于古风音乐借力“国风”也直上云霄,古风圈大多数还是持肯定和乐观态度的,毕竟这直接带来的改变就是古风原创作品的质量显著提高,古风圈“非主流”、“舞文弄墨拽文酸腐”等负面标签得到一定消解。再加上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得到有效传播,这些对于作为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多数古风圈粉丝来说,能有效满足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身份认同感。

但是,除了音乐,其他和国风相关的品类发展也很迅速。这些产业在推广宣传时常常不进行国风、古风的区分,而事实上此二者在大众的眼中也几无差别。部分产品打着古风旗号“蓝海”捞钱时吃相难看,明显曲解“古风”独特的神韵,在遭到大众批判时古风圈粉丝倍感委屈。比如号称专注于国风摄影的盘子女人坊,在初期提供的服装经常坦胸露乳,浓妆艳抹,遭到古风圈及“友圈”汉服圈的坚决抵制。

另一方面,网红经济成了古风团体发展的另一引擎。许多小型古风团体都赶上了直播的风口,迅速走红。但是有些火爆的短视频“神曲”被贴上古风音乐的标签后遭到古风圈粉丝的质疑,尤以刘珂矣、花粥等作品为甚,被外界评论为“狗屁不通”时,古风圈粉丝纷纷表示“不背此锅”。一些圈层的核心成员提出“圈地自萌”,即抵抗商业运营、大众娱乐化消费,回归初心,创作只有他们能心领神会的原创作品。在这一层面上可以看出,核心成员群体青年亚文化属性凸显,而外围的普通爱好者则呈现多元化价值取向,碎片化、圈层叠加的属性。

四、总结

古风音乐这一具有中国古典文化底蕴、后亚文化属性的小众文化,在新媒体时代通过商业运营和主流引导走向大众化。在这一过程中,古风圈受众不断丰富,也分化成由内到外的圈层组织,每一圈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互动特点不同,核心圈层会一定程度上坚守古风音乐最初的内涵。古风音乐传播大众化发展的道路上产生的各种形态的文化产品,也将在一定时期内,依托不同圈层的价值取向,碰撞、融合、共存。

猜你喜欢

古风国风亚文化
国风·陈风·月出
焕活青花瓷国风之美
古风二首
古风两首
寻找“国风少年”
古风三首
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
向沛文:穿行于青少年亚文化
国风
小区域内亚文化区划分路径研究——以重庆市区域内亚文化分区研究为例